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2022-01-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1
转发:0
评论:0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他创作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巅峰之作。元杂剧也称元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秀之花,与唐诗宋词鼎足而列,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在元代能出现这样的文化瑰宝,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宋朝北曲的基础,二是在元代科举不太兴盛的情况下,有不少饱学之士投身元曲创作,三是元朝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广泛,对元曲的兴盛有推动作用。王实甫是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生活在当时这座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里,王实甫见多识广,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他有厚实的儒学底子,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又扎根民间,吸收了鲜活的口头语言,创造出了璀璨的元曲词汇。“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给《西厢记》的剧情更添了一番离愁别恨,彰显了他在戏曲创作中的深厚文学功底。王实甫的...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他创作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巅峰之作。元杂剧也称元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秀之花,与唐诗宋词鼎足而列,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在元代能出现这样的文化瑰宝,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宋朝北曲的基础,二是在元代科举不太兴盛的情况下,有不少饱学之士投身元曲创作,三是元朝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广泛,对元曲的兴盛有推动作用。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王实甫是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生活在当时这座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里,王实甫见多识广,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他有厚实的儒学底子,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又扎根民间,吸收了鲜活的口头语言,创造出了璀璨的元曲词汇。“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给《西厢记》的剧情更添了一番离愁别恨,彰显了他在戏曲创作中的深厚文学功底。

  王实甫的作品虽然很有名,但记述他本人生平的资料却很少,这可能跟元朝时文人地位低下,不受统治者重视有关。元朝建立后,科举制度一度被废止,直到仁宗朝时才恢复,但录取的进士人数也非常少,整个元代才1100多人,大量读书人处于“集体怀才不遇”的境地,不少人只好混迹于娼妓优伶的社会底层,借写杂剧来抒发胸中郁闷,这反而促进了元杂剧的繁盛,涌现出了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一批大剧作家。但他们地位低下,估计很少有人会为他们著书立传。所以,王实甫的生平身世不太为人所知,并不奇怪。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王实甫的生平不为人所知,但他的父亲和儿子却史书有记。他的父亲王逖勋是成吉思汗麾下的一员虎将,担任过通议大夫、礼部尚书等要职。他的儿子王结官拜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也是地位显赫的朝廷大员。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家庭,王实甫也入过仕途,起步县官,干得不错,被提拔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负责监查一省官员),也算年轻有为了。但官位越高,看到的黑暗面越多,王实甫忍受不了元代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讹诈,不愿俯仰别人鼻息,就辞职不干了,投身于自己喜欢的勾栏戏院之中,自由自在,潇潇洒洒,浪迹欢场,很有点“奉旨填词”柳三变的风范。

  王实甫在民间汲取了艺术养分,创作出了《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优秀作品。其中《西厢记》讲述的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取裁于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莺莺传》,已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但元稹作品的结局很悲催: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另攀新贵,而且给张生的无耻行为找了充足的理由。王实甫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把张生塑造成一个“视爱情重于仕途”的重情之人,抒发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表达了王实甫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主张。从这点上说,王实甫的思想境界比元稹、柳永都要高出了许多。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
·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
· 元贞、大德年间王实甫完成《西厢记》
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作家王实甫完成《西厢记》。王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杂剧有14种,今存《西厢记》、《南春堂》两种。《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人胜。《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西厢记》插图]《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的故事。张生、莺莺都出身贵族门弟,但情感经历坎坷。张生怀才不遇,漂泊江湖;莺莺闲愁万种,无可倾诉。在这种情形下两人相遇后一见倾心,情意缠绵,难分难解。但当时莺莺早已许配郑恒,所以特别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老夫人的严酷家法。剧中莺莺的性格表现为聪明机警和深藏不露两方面,这和张生的憨厚、红娘的...
· 王实甫和张生关系:张生是王实甫的真实写照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的剧作家,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厢记》,王实甫的这部《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王实甫更是因为这一剧作而蜚声海内外,不仅仅中国人民喜欢《西厢记》,《西厢记》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也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王实甫《西厢记》下面谈一下王实甫的这部代表作《西厢记》的情况。王实甫的这部《西厢记》可以说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首先这部戏突破了元剧每部剧四折的结构,整个剧本一共五本,写了二十一折,这样一部长戏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是表现的结构紧凑,清洁跌宕起伏,故事曲折动人。这部《西厢记》自出世以来受到了大力的追捧,至今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出,久演不衰,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中,成功的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妇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小红娘的塑造更是让人称道,堪称是一位女中豪杰。在...
·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M?M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它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抗争自己命运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