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会变法会写诗的大诗人王安石,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2021-11-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1
转发:0
评论:0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深知他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今天,我们不讲王安石是如何变法的,我们讲讲他的生平和他的诗。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以21岁考上进士,文学才能非比寻常,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自成一派,世称“王荆公体”,当时人就评价“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这一首《登飞来峰》就是如此杰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飞来峰、飞来山这个名字,但就王安石个人经历和活动范围而言,一般认为是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或者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后者更为著名,得名甚至与大名鼎鼎的济公有关。然而,济公比王安石晚生一百多年,是南宋高僧,所以小珏认为此处的飞来峰应该是指前者。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祐...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深知他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今天,我们不讲王安石是如何变法的,我们讲讲他的生平和他的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以21岁考上进士,文学才能非比寻常,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自成一派,世称王荆公体”,当时人就评价“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这一首《登飞来峰》就是如此杰作: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飞来峰、飞来山这个名字,但就王安石个人经历和活动范围而言,一般认为是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或者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后者更为著名,得名甚至与大名鼎鼎的济公有关。然而,济公比王安石晚生一百多年,是南宋高僧,所以小珏认为此处的飞来峰应该是指前者。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后回家乡临川,途径绍兴登山,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在第一句中,作者就极尽夸张地形容宝塔之高。“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千寻塔就是高八千尺的塔。这比“危楼高百尺”还要高得多,当然是夸张之词。但就是以此为基础,让作者发出了无限感慨。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看起来漫不经心,娓娓而谈,好像是为了给后面惊人之语稍作缓息,其实却是在继续烘托。它以鸡鸣而见旭日高升,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辉煌景象。这样美好的景物,自然反映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志存高远。

会变法会写诗的大诗人王安石,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第三句的前两个字“不畏”,诗人就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态度。在古代,“浮云”并不是什么好词,除去“视名利为浮云”中表达无足轻重的意思外,西汉时期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也说得很清楚: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也就是说,在古代,浮云常常用来比作奸臣,而王安石在此明确表达自己并不畏惧奸臣。

  第四句“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王安石自信的来源,也是王安石狂傲的资本。按理来说,这是原因,应该放在第三句,但为了强调,作者用倒装的方式放在最后,作为“诗眼”。

会变法会写诗的大诗人王安石,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站在最高处,所以能够对浮云毫不在意,所以可以远眺万里江山。

  在这里,王安石流露出了文人特有的张狂,此时的他,年富力强而又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他力图报效祖国,辅佐君王,匡扶社稷,他所谓的高,并不一定是地位高,而是品德高。

  王安石为人清廉朴素,不迩声色,是北宋德才兼备的人物。在道德层面的高高在上,让他对于未来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将会一帆风顺,自己也不会落人口实。

会变法会写诗的大诗人王安石,他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成效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结果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
· 解析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一经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归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下,对外众多官僚集团统一战线联合反对,对内变法内部人员不断的产生内讧和矛盾,逐渐分裂成不同势力,本来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对新法有了怀疑与后顾之忧,朝廷内部两大太后纷纷哭诉给予皇帝压力,双重因素最终导致新法无法推行,变法失败。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这场风波并没有过去,王安石一开始推行新法是为了北宋的江山社稷和民生着想,但是后来新法在一群有异心的人身上变了味,通过新法大肆敛财,扰民,最终导致贪污腐败,整个朝政一片混乱。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王安石本人。王安石的用人不当注定了变法的失败。纵观...
· 王安石变法_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
·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说王安石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他自幼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能,又喜好读书,因此小小年纪便能下笔成文。稍长之时,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四处游历,见惯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后来等他考中状元,也一直都没有脱离群众,他放弃了在京的安逸生活,选择了外放为官。正是因为他长久的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发现国家当时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难以解决,但明显已经开始动摇国本的问题,王安石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很感兴趣。等到宋神宗继承皇位,这位年轻地帝王迫切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国家,使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这个时候王安石便进入到神宗眼里了。宋神宗单独召见了王安石,并且同王安石议论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最终他拍案定稿,决定开始实行改革,此次改革由王安石全权负责。于是在熙宁年间,...
·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如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使仲淹之言得用,则安石之口可塞……神宗锐然有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会,治体得失之几,于是乎决矣”(《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惇)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1><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