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李隆基,他有哪些艺术成就?
提及李隆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国家局势任用人才。开元初年,李隆基任命多谋善断的姚崇为宰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之策和灭蝗之为,使国家发展逐渐步上正轨。之后,李隆基逐步任用严于律己、不数私恩的宋璟,文武双全的张说,才华出众的贤相张九龄,将大唐帝国推到了军事文化政治经济全面强盛的顶点。
开元盛世的开创,离不开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的治国手段,但是他也颇具艺术才华,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书法上都多有成就,他被称为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可见赞誉之高,那么他有哪些艺术成就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立教坊、梨园机构
我国古代教坊、梨园机构的设立应该开始于唐。确切的说是在唐宗执政期间。据《事物纪原》记载:“玄宗立教坊,仪新生散乐之曲,倡优漫衍之戏,因其谐谑,仪金帛章受赏之,因置使以教习之。”唐玄宗设立的教坊机构虽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管理,但最重要的根源还是来自于他对音乐的擅长和喜爱,以及将乐曲作为听政之余的娱乐消遣。据《大唐新语》记载:”开元中, 天下无事,综听政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萼衍之戏。”
与此同时,玄宗又创立梨园,梨园机构较之教坊更为“私有化”,它直接听命于玄宗,由玄宗掌管教习音乐和乐人演奏。玄宗的乐感十分敏感,在亲自坐镇之时,只有梨园弟子们在合奏时稍有失误,他都能立即察觉,并给予纠正。
二、吸收胡夷之乐,与中原曲调风格结合
唐玄宗喜好吸收外来地域的音乐,但并没有满足于批量搬造,而是积极的进行曲调的融合。玄宗在位时期曾重设坐、立二部伎,而这种乐制的改革标志着胡曲与俗乐真正实现了“大融合”。坐部伎"、"立部伎"是唐代宫廷乐舞,其中大部分是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又吸收了国内外各民族乐舞。"坐部伎"表演水平高,舞蹈精美,表演人数少,一般在堂上表演;"立部伎"讲究排场,舞蹈表演人数多,有时多达上百人,在堂下表演。
据统计,坐部伎与立部伎的具体曲名是: " 《立部伎》八部其中包含《安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六部其中包含《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箫破陈乐》。”
以上诸多乐曲,皆伴有龟兹曲调,可见唐玄宗对龟兹曲调的重视与偏爱。而且唐玄宗不止在乐制改革中煞费苦心。亦是唯爱羯鼓一这种外来的乐器。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 “帝(唐宗)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又帝常称: ‘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胡乐的喜爱。
三、谱写盛唐音乐新章
唐玄宗作为皇帝音乐家,他创作了大型歌舞曲、法曲、器乐曲等许多种题材的音乐作品。我们最为熟知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另外还有玄宗本人创作、改编,或与他人合作的一些曲目:羯鼓曲《春光好》、《秋风高》、《太簇曲》、《色俱腾》、《乞婆婆》《曜日光》等九十二曲。笛曲《滴仙怨》。独创曲《夜半》、《还京》、《文成曲》、《光圣乐》《小破阵乐》《雨霖铃》、《谪仙怨》。参与表演的大型歌舞剧《圣寿乐》。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等。
唐玄宗不仅具有在音乐上的造诣,而且敢于打破旧传统音乐理念,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音乐形态,促使多音乐题材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谱写了盛唐之音的焕发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