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9月28日孔子诞辰,孔子的教育智慧你知道多少?

2021-09-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8
转发:0
评论:0
9月28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诞辰,借此机会,我们来聊聊孔子的教育智慧。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关涉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其次,孔子的教育智...

  9月28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诞辰,借此机会,我们来聊聊孔子的教育智慧。

9月28日孔子诞辰,孔子的教育智慧你知道多少?

  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关涉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

9月28日孔子诞辰,孔子的教育智慧你知道多少?

  其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直抵教育的理想。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大命题。它是历史的,却是现代的;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不论贵贱,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论语》第一章即论述学习问题。孔子对学习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习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学习的方式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的核心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心智之门的开启,直抵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适度的“启”、“发”。此外,他主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迁移,在复习、巩固中发展,由此及彼,由旧而新。

  9月28日孔子诞辰,孔子的教育智慧你知道多少?

  第五,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师生关系,直抵师生关系的实质。孔子把师生关系提炼为“教学相长”,师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相长”的关系。民主、平等、合作、促进、共生,这些现代理念尽在“教学相长”四个字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孔子教育智慧的内涵不仅仅如此,但可窥见一斑。孔子对教育本质、核心的理解,是大智慧,是教育智慧之根、之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タ鬃尤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
· 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
一十几年来,在我国学界流传着一句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据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集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的一部分。因这句话没有确切的出处,或没有找到“原始的文本”,所以曾招致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近两年,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胡祖尧先生查证了这句话的出处,结果是确有此事,如果说稍有出入的话,那么,这句话并非会议“宣言”的一部分,而是“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据查,这句话出自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发自巴黎的一篇报道,题目即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胡祖尧先生于去年(2002年)11月份从访澳的顾犇博士那里得到了这篇报道的复印件,使这句话“终于有了原始依据”。这篇报道的第一句话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
· 孔子诞辰引争议两个孔子生年各有文献依据
一个孔子为何有两个生年慕朵生前些天,洛杉矶华裔女青年SandyWu找到笔者,郑重地就孔子生年问题讨论了大半天。因为,她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裔学生社团,原计划在今年的孔诞日当天举行一个小小的纪念活动,但来自大陆的学生坚持今年是孔诞2562周年,来自台湾的学生坚持是2561周年,结果双方争辩不休,导致纪念活动最终未能举行。据笔者经验,SandyWu所遇到的问题,至少在美国、加拿大的华人社团中比较普遍,特别是当其成员包括来自海峡两岸的华人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大陆把公元前551年作为孔子生年,而台湾则认为公元前552年是孔子生年。基于地域因素的考量,来自两岸的同胞往往就此互不相让,常常造成“一个孔子,两个生年”的尴尬局面。站在学术的角度看,两个孔子生年各有自己的文献依据——公元551年说主要依据儒家经典《公羊传》和《谷梁传》,公元552年说主要依据史学名著《史记》。而且,古人已然...
· 汉族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有3000人,其中最优秀的有72人。孔子讲学的地方,有庭院、有卧室、有讲堂、有郊外,有时在旅途中的马车上就讲起学问来。他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勤勤恳恳地教育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反复温习以前学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他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比喻,教育学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