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赫茨尔
简介
西奥多·赫茨尔出生于布达佩斯,童年时候移居维也纳。学习过法律并取得了奥地利的法律执照,但后来主要从事新闻学和文学职业,担任维也纳《新自由日报》的主编。早年主要是为报纸写杂文花絮,和犹太人无关,后来又兼写作戏剧。
领导锡安主义
1896年出版的《犹太国》(德文原名Der Judenstaat,英译The Jewish State) 彻底改变了他的事业和生活。书中宣称:欧洲的“犹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或宗教问题,而是民族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建立犹太人的自治国家。
很多人认为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该事件中,法国军队的一名犹太裔军官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遭遇冤案,被定成为德国作间谍的叛国罪。赫茨尔当时为一家奥匈帝国的报纸报道此事件,并目击了德雷福斯案宣判后,在巴黎大规模并高喊“犹太人该死”的人群,显然这些经历使他认识到和排犹主义对抗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可能不知道之前有人提出过锡安主义的思想,从此之后积极地进行锡安主义的宣传。他1896年4月到君士坦丁堡旅行,返程中在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受到一个犹太代表团的欢迎。成为锡安主义者的领袖后,他的时间大部分为政治活动所占据。
1897年在维也纳自费出版了锡安主义周刊《世界报》(Die Welt),其后在瑞士巴塞尔(Basel)组织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者大会(First Zionist Congress)并被选为会长,此后每次大会上都继续全额当选。1898年以后开始在各国进行外交活动,且被德皇威廉二世接见数次,在签署海牙公约的会议上和不少政治家见面。1901年5月,首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接见,但苏丹拒绝把巴勒斯坦允诺给应许给锡安主义者,并说“我宁可兵刃加身,也不愿意失去巴勒斯坦”。
1902-03年,赫茨尔受邀请在英国皇家移民委员会上作证,并由此熟悉了英国政府的一些官员,特别是当时任殖民地事务大臣的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经由张伯伦的牵线,他向英国要求与埃及政府谈判把犹太人移居西奈半岛的,此事并未成功,但在开罗之时,于1903年8月接到英国政府的请求,要他协助在英属东非建立一个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并成立自治但附属于英国的政府。由于锡安主义在俄国受到政府威胁,他又连忙赶往圣彼得堡面见俄国政府,同时请求改善俄国犹太人的境遇。1903年8月,他把英国方面定居东非的计划(又称乌干达计划)(Uganda Proposal)呈报给巴塞尔的第六届锡安主义者大会,大会投票295:178(98票弃权)赞成对此计划进一步研究的主张。
1904年病逝在奥地利帝国,以色列建国后,于1949年移葬到耶路撒冷最高的山顶上,即今天的赫茨尔山,山上有埋葬国家领导人和烈士的国家公墓。
著作
《犹太国》(Der Judenstaat)
《新故土》Altneuland,The Old New Land
参考文献
^该书的希伯来语名称是特拉维夫,后来成为以色列一个主要城市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