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
心理学
羡慕、妒忌和幸灾乐祸
“羡慕”和“妒忌”往往交替使用,但在正确文法中,这两个词语却是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一般文法中,妒忌是指未能拥有某人的好处,从而产生怨恨的心;而羡慕则是极度渴望别人所有,甚至伴有痛苦的感觉。羡慕通常涉及两个人,而妒忌通常涉及三个人。羡慕和妒忌是由不同的情况和情绪经验而导致 。羡慕和妒忌是源于幸灾乐祸 。
哲学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上定义羡慕(phthonos)是别人的好运所造成的痛苦 。而伊曼努尔·康德则在 道德形而上学 ( 英语 : Metaphysics of Morals ) 上将羡慕定义为一种不愿看到自己的福祉被他人的所掩盖,因为我们衡量富裕的标准不是自己福祉本身的内在价值,那又怎能与其他人作比较。在佛教的四无量心中的第三个 喜心 ( 英语 : mudita ) ,代表从别人的好运中得到欢乐。这种美德被认为是对抗羡慕(嫉妒)的办法和幸灾乐祸的相反。
艺术
在英国、美国和其他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羡慕往往与绿色扯上关系,例如绿色与羡慕(green with envy)。词组绿眼怪物(green-eyed monster)是指一个人受到羡慕所激发。这建基于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的台词。威廉·莎士比亚亦有在威尼斯商人中提到绿眼怪物,当波蒂亚(Portia)说:“作为可疑的思想和皮疹拥抱绝望和战栗恐惧和绿眼的妒忌,就像在空气中的激情队伍。”。
宗教
羡慕(嫉妒)是基督教会的七宗罪之一。出埃及记第20章17节说道:“您不得觊觎你邻居的房子,你不得觊觎你邻居的妻子,或男或奴隶,或牛,或驴,或任何属于你邻居的东西。”
在教中,羡慕(阿拉伯语中称哈)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事迹。因此,我们必须满足于上帝所给予他们的,并说Maashallah(上帝意志的话)。
参见
白雪公主
钟楼怪人
歌剧魅影
七罪宗
妒忌
延伸阅读
(英文) Epstein, Joseph. (2003) Envy: The seven deadly s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文) Salovey, P. (1991)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
(英文) Schoeck, H. (1969) Envy: A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英文) Smith, R.H. (2008) Env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文) Kenneth Westhues (2004)The Envy of Excellence: Administrative Mobbing of High-Achieving Professors. Lewiston, 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