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
生平宋湘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十七岁即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子科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成就宋湘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宋湘是还善书法,曾书刻“丰湖书院”巨匾。他为书院书撰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被收进《中国名匾》一书。今武汉古琴台犹有宋湘的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其词曰:著有《红杏山房集》、《不易斋集》、《燕台清蹄集》、《丰湖漫集》等诗文集。
生平
宋湘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十七岁即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子科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
成就
宋湘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宋湘是还善书法,曾书刻“丰湖书院”巨匾。他为书院书撰的楹联“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被收进《中国名匾》一书。
今武汉古琴台犹有宋湘的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其词曰:
著有《红杏山房集》、《不易斋集》、《燕台清蹄集》、《丰湖漫集》等诗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湘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 广东-梅州-梅县宋湘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象湖村人。7岁入蒙馆,从师就读。9岁能文,出口成章。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应嘉应州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应童子科试,又居第一。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宋湘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务农。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进入嘉应州学宫就读。同年应府官及学政小考,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宋湘赴省参加乡试,才压群秀,独占鳌头,高中解元。旋领解北上,在京度过六、七年清贫岁月,先在离京不远之三河县陈榕溪师的三河官学潜心攻读,后在镶黄旗觉罗官学校任教习,著有《不易居斋集》。清嘉庆四年(1799年)参加会试中式;旋应殿试,中二甲十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因父在家病逝,告假回乡奔父丧。清嘉庆六年(1801年),宋湘应惠州大守伊秉绶邀请,长惠州丰湖书院,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
·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跋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跋,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昆
流行于湘南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以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昆曲何时传入桂阳,暂无确凿史料可考。据昆班老艺人萧剑昆说:“桂阳最早有集秀班,到过广东演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上载有“集秀班”,可资佐证。民国年间,曾一度衰落。1956年以来经政府的扶植,获得新生。其声腔,只有昆腔一种,吐字行腔,以湘南官话为标准。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整本戏40余个,还有一批折子戏。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名艺人有谢金玉、张宏开、萧文雄、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萧云峰、李升豪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武松杀嫂》、《连环记》、《荆钗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腾龙江上》等,均反映较好。近年来,新编古装戏《一天太守》,已拍成彩色影片,改名《疯秀才断案》。武松杀嫂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剧
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及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间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因它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的,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湘剧《蝴蝶媒》(弹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