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历史
人类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发明,何时诞生,历代虽有很多传说,但至今仍无得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视筷子为自然沿袭下来的家常用品,对其的由来和发展只有少量的记载。由考古学提供的证据而言,筷子的出现晚于匙羹,同样原因,由于人们想做某种工具以方便取得烫热的熟食,所以筷子的发明跟原始农业和陶器的运用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韩非子·喻志》中古筷称櫡。从这个字从木从竹来看,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筷子多为木质筷和竹筷。櫡的简写为箸。古代煮与者通用,由此可知,筷与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古代最早的烹饪方法,肉类多用烤的方式,菜则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从煮沸的汤羹中捞菜食用,所以古筷名箸实在非常贴切。筷子有竹制,亦有木头、金属、象牙与塑料等材质。
《韩非子·喻老》曾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当时商朝末期已经有用象牙制品来做食具。
《礼记·曲礼上》也有“饭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记载。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
汉代司马迁《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箸”字。
在隋唐时期,人们流行将饭菜摆在桌子,坐在椅凳上来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夹菜,用羹子勺饭。当时民间用银制筷子很普遍,宫廷多用金制的。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
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箸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
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承认“筷”字。
曹雪芹《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箸”,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各地念法
闽南语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各地有差异,老泉腔念[tīr](IPA:[tɨ˨˨]或[tɯ˨˨]);新泉腔念[tū](IPA:[tu˧˧]);漳腔念[tī](IPA:[ti˧˧])。
福州话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tɛu(242)]。
广东省和平县、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chī]。
广东省客家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chu]。
广东省潮汕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du]。
温州市区的当地人、仍称筷子为箸 ,又叫梜,念法的拼音为[dzei]。
各国筷子特色
汉字文化圈一直保持使用筷子的传统,但各地的筷子也具备当地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
中国筷子的形状大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略细与尾部分别,近年尖头筷子也流行起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
中式象牙筷子
韩式筷子
镶金筷
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别出心裁地将其本土化。日本流行极尖头的筷子,由于海岛环境,通常都是木质制作,方便夹取鱼刺,同时款式十分繁多,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训读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朝鲜半岛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华境外地区,约有一千多年,他们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较细,吃饭用匙、夹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乞丐讨饭才会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原来的木制扁筷改为不銹钢,既合乎当地饮食又方便使用。传统韩国的房屋结构,厨房只是做菜的地方,没有空间在此吃饭,习惯将食物、碗筷放在矮桌再端到各自的房间用餐,故设计为搬动时不易滚动的扁筷。所以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称之“젓가락”。语源为汉字“箸”发音“저”(jeo)加上固有语“가락”(garak,意为条棒)而成。加上“가락”是因为中世朝鲜语时标准语中发生了“저”与“져”的合流。在某些朝鲜语方言中筷子的名称仍然是单音节的“저”。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虽然曾被法国长期殖民统治,受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传统,是东南亚少数用筷子的国家。越南筷整体平直没有粗细之分,对筷子的名称“đũa”源自汉语的“箸”(中古音ɖɨʌH, ʈɨʌH),但不是汉越音。
传播
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侨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
使用方法
通常持握筷子有2种方法,手都是放在偏后部位,指尖接触位置均为筷子中间部位。
传统的(常见1)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无名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常见2
上面的那根筷子用大拇指、食指控制:拇指、食指捏住,上面那根能活动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中指压住),只动上面的筷子夹食物
其他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筷子尖对尖夹起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使用的礼节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不能颠倒使用筷子。
不该旋转(戏耍)筷子。
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喊“起筷”前动筷子(汤匙亦然),之后要等客人或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与其他就餐者从同一食物容器取菜时,不应用筷子在其中翻动寻找,而应提前选好要取用的区域后再夹起。
在日本,使用筷子必须要用双手放至筷架上或是其它可以放至的地方。
演变
在中国,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在韩国,传统以小木桌盛饭食,圆筷易滚动,遂演变为扁平的筷子,不易于托运时滚落。
公筷
公筷
中式合菜为多人同桌,共用几盘菜肴,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口水容易沾染,或许会有卫生上的问题。为了提倡饮食卫生、避免疾病传染,现在部分的家庭或餐厅,除了个人的碗筷外,每一道菜都会另外备有一双公共的筷子,称为公筷。
环保筷
为了方便及节省成本等理由,过往的食肆为食客提供一次性的便利筷。但是,其耗用量已经达到环保人士的关注,因此现在自己携带筷子的人多了。
便利筷除了对环境造成伤害外,在制作过程中,生产商会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硫酸盐来漂白及防腐,有可能令筷子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硫,诱发用者出现过敏、呼吸困难及呕吐等症状。亦有不法商人,回收使用过的即弃木筷,经漂白后,再包装出售。因此,基于环保及健康之考虑,环保团体积极鼓励民众自备环保筷。
垃圾桶里大量废弃的便利筷
滚珠定位式及锁螺丝式的铁制环保筷
筷子文化
中国
筷子谜:《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筷子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怀,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筷子卜: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
筷子俚语:
筷子习俗:
其他地区
筷子节:11月11日,由11形同一双筷子故。韩国清州市在2015年11月10日举办首届筷子节,该国“东亚文化之都”组委会宣布将11月11日定为筷子日,第二届筷子节同样在韩国清州市举办。
日本筷子节:8月4日,由日语“箸”(はし,hashi)谐音“八”(ha)和“四”(shi)故。日本筷子节(箸の日)于1975年正式订立,当日有感谢筷子之仪式(箸感谢祭)等庆祝活动。
筷子形象应用
祝福之礼
赠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乐起家、吃食无虞。
赠送筷子给新婚夫妻,谐音“快子”,祝早生贵子。
赠送筷子给朋友、情侣、夫妻,因筷子成双成对,寓意朋友友谊长存、相伴不离;情侣、夫妻长相厮守 、永结同心。
韩国筷子常有“福”、“寿”或鹤等吉祥的字或图,故有赠送筷子表示祝福之礼。
舞蹈
在蒙古有筷子舞,舞者单手或双手持着一双或一束筷子,以筷子敲打身体不同部位或左右手筷子互击敲出节奏感,伴随音乐起舞。
武技表演
以筷子射击(穿)木板、铝锅等物,成为一种武技的表演。
参阅
便利筷,用完即丢的筷子,又称免洗筷、卫生筷、即弃筷、一次性筷子。
羹子筷,筷子尖为匙形。
银筷,古代皇帝用来测试饭食中是否有毒的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