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释名铭文自名鬲与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铭文中都自名为“鼎”,如1981年出土于宝鸡纸坊头的夨伯鬲自称“旅鼎”。另有“齍鬲”、“齐鬲”、“羞鬲”(仲姞鬲)、“荐鬲”、“䢅”等不同的自名。文献辞书文献、辞书中对“鬲”的解释如下: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三】【鬲部】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汉令鬲从瓦历声。郎激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鼎属也。《释器》曰:“鼎款足者谓之鬲”。实五觳。考工记。陶人为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二?曰觳。大郑云。觳受三豆。后郑云。觳受?二?。按瓬人职云。豆实三而成觳。大郑本之。今俗本讹为觳受三?。误甚。许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无此义也。魏三体石经以鬲为大诘嗣无疆大历服之历。同在十六部也。象腹交文三足。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记图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脚。汉郊祀志...

释名

铭文自名

鬲与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铭文中都自名为“鼎”,如1981年出土于宝鸡纸坊头的夨伯鬲自称“旅鼎”。另有“齍鬲”、“齐鬲”、“羞鬲”(仲姞鬲)、“荐鬲”、“䢅”等不同的自名。

文献辞书

文献、辞书中对“鬲”的解释如下: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三】【鬲部】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汉令鬲从瓦历声。郎激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鼎属也。《释器》曰:“鼎款足者谓之鬲”。实五觳。考工记。陶人为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二?曰觳。大郑云。觳受三豆。后郑云。觳受?二?。按瓬人职云。豆实三而成觳。大郑本之。今俗本讹为觳受三?。误甚。许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无此义也。魏三体石经以鬲为大诘嗣无疆大历服之历。同在十六部也。象腹交文三足。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记图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脚。汉郊祀志则云鼎空足曰鬲。释款为空。郞激切。十六部。凡鬲之属皆从鬲。

《尔雅·释器》有:鼎“款 足谓之鬲。”

《汉书·郊祀志》有:鼎“空足曰鬲。”

《梦溪笔谈》有:“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形制及应用

从上到下,鬲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耳:有些鬲无耳;依据不同的对称性,两耳和三足可成四点配列式或五点配列式。

口:多数鬲口沿外倾,称为侈口;口上可以有耳,称为立耳;少数鬲口上还有盖。

颈:颈内束。

肩:肩上可以有耳,称为附耳。

腹:商代早期的鬲多为袋形腹,商代晚期以后袋形腹逐渐蜕化。

裆:

足:足有袋足、锥足、柱足等分别。

陶鬲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直到商周时期还十分盛行,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的器形与鼎相近,区别在于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

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实用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二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

陶鬲和商代早期的鬲都有袋形腹,用于烧煮加热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商代晚期以后袋形腹逐渐蜕化,且表面常有华丽纹饰,此时鬲不宜于火煮,当为盛食物的器皿。

西周中后期,鬲盛行,常成组随葬,且一组铜鬲的大小、形制、铭文大体相同。春秋战国时期,铜鬲常以偶数组合(二、四器)与列鼎(五器)一同随葬。战国晚期以后,铜鬲逐渐消失。西周时期还有方鬲。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瓷香炉文化:宋代鬲式炉
鬲式炉来源于商周时代的“鼎”。青铜鼎用于烹煮肉食、祭祀等。我们的先人把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如精美而薄如纸的蛋壳陶。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论述赵宋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邓广铭等人对两宋文化也极为推崇。从南宋官窑瓷器中,我们也可以约略窥见两宋文化所创造的曾经的风雅。鬲式炉一名系由仿周代铜鬲样式而来。《中国古陶瓷图典》鬲式炉条说:鬲式炉,炉式之一,流行于宋至明。宋代重视国家朝廷的祭祀礼仪,并将此视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和宣示中央权威的一项国策来推动与执行。当时烧制的鬲式炉,是根据朝廷官样《宣和博古图》等所规定的商、周青铜器鬲的款式标准...
· 过国、夏朝、有鬲氏的关系和DNA基因研究
由于有鬲氏太过古老,诞生于青铜器时代前夜,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迁徙,后面又诞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部落,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诸侯国后裔以及分析他们的基因,由于有鬲氏和姒夏族群关系紧密,这也为华夏民族溯源特别是姒夏族群的溯源提供其他侧面的证据支撑。5000多年前的鬲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文化集合,不仅仅只诞生了有鬲氏(鬲国),还衍生出了其他一些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夏初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周初的分封和军事动荡,一部分诸侯国已经迁到了河南湖北一带。表现出共同的部落属性,文化,发展以及迁徙。时间紧急,闲话不表,下面直奔今天的主题——呙/过。过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东莱州城北过西镇。过国是夏朝早期在莱州的封国,为夏禹所封的子侄国,后被东夷寒浞所灭。由于过国和过姓在夏初由于统治阶级反反复复的变更,所以导致了目前的两种来源:一.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
· 梅子流酸泛青时,浅草初春见龙泉——李震鬲式炉赏析
鬲与鼎,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器物。上古『绝地天通』以后,社会物质线程(生产)与精神线程(祭祀)处于一种时而纠缠、时而分离的状态。从盛煮食物的器物,逐渐演变成礼器的核心、王权的象征。有以鼎为大礼器的文明(良渚),也有以鬲为大礼器的文明(鬲方)。鬲与鼎,同样也是香炉的重要原型。中国的香文化盛于唐宋,两朝香具各有特点。大体而言,宋人对器物的追求雅致、素净、柔和,但在温柔的素色外壳之下,宋器有一种坚硬的『骨相』,正如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一样。宋代就是这样别扭而美的时代,它是文人的盛世,也是文人的战国。温润如玉的外壳之下,有的是料峭遒美的骨质。女真有骏马弯刀,猛将如云,汉人有凌霜傲骨,文臣如星。正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孱弱,宋人在精神上格外追求一种『骨意』:可玉碎,不可瓦全,宁折而不可弯。花瓣口鬲式炉纯银盖李震编号:64390反映在器物上,这种『骨意』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拟古。选取古器形制,又将器物做出宋代风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