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1
转发:0
评论:0
一、传说与史料叠加:发源期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历经千年岁月变换,依旧蔚然挺立在民族乐器之林。先秦史书《世本》中便有“女娲作笙簧”,“伏羲造琴瑟”之说。最初乐器定名为“生”,因其为竹子所制,便加了个竹字头曰为“笙”。此外,《世本》中还有“随作笙”的传说,与女娲一样,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根据史书记载的推断与考古的论证,笙的源流始于上古年代,具体萌生在殷商王朝,随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笙的繁盛可以从这一时代逐渐增多的有关笙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笙二、阳春白雪到平民市井:繁盛期周至春秋时期,笙作为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已经有很高的发展程度。但在当时,“笙”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笙乐器,根据《周礼·春官》中的记载,“笙”又名“笙师”,在周朝为乐官名,总管教习吹奏笙、竽、埙、籥、箫、篪、篴、管、舂牍等乐器。事实上,笙和竽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吹奏...

一、传说与史料叠加:发源期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历经千年岁月变换,依旧蔚然挺立在民族乐器之林。先秦史书《世本》中便有“女娲作笙簧”,“伏羲造琴瑟”之说。最初乐器定名为“生”,因其为竹子所制,便加了个竹字头曰为“笙”。此外,《世本》中还有“随作笙”的传说,与女娲一样,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根据史书记载的推断与考古的论证,笙的源流始于上古年代,具体萌生在殷商王朝,随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笙的繁盛可以从这一时代逐渐增多的有关笙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二、阳春白雪到平民市井:繁盛期

 

周至春秋时期,笙作为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已经有很高的发展程度。但在当时,“笙”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笙乐器,根据《周礼·春官》中的记载,“笙”又名“笙师”,在周朝为乐官名,总管教习吹奏笙、竽、埙、籥、箫、篪、篴、管、舂牍等乐器。事实上,笙和竽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甚至有些文献认为竽,即不形制的笙。

 

三、异域的冲击:由盛转衰

 

自隋唐始,笙的影响开始变弱,地位逐渐衰落,在乐队演奏中日渐沦为伴奏乐器。宋元明清朝代笙几经曲折,变化起伏,地位大不如先秦及春秋战国时代。隋朝开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外来音乐传入中国,其中尤以西域音乐盛行。外来音乐受到了宫廷贵族的青睐,外国乐器如琵琶、奚琴等也广受欢迎。这些变革影响了传统乐器的演奏与地位,尤其是对像笙这种长期占据主奏地位的乐器造成了冲击。

 

元明清时期笙主要以继承为主。随着笙在上层主流音乐圈的衰落以及要适应民间音乐的需求,笙的制作、外形已大不如鼎盛时期的繁复,笙、苗簧数不断被减少。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比之簧数最多时的三十六簧竽,元朝的笙最少只有七簧,相差巨大。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笙(右一)

四、百花齐放:重生与革新

 

在历史长河的沧桑演变中,笙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萧条过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笙的衰落已达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幸运的是,1949年以后,新开始重视与发扬传统文化,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借此笙重获新生机会,再度焕发了历史的辉煌。

 

多位极具代表性的笙演奏艺术大师为笙的枯木逢春和笙演奏的全新定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两位是胡天泉与闫海登。胡先生的《凤凰展翅》、《芦笙舞曲》与闫先生的《孔雀开屏》、《沂蒙山歌》等都是笙曲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两位新时期笙演奏大家的带领下,笙的技巧创新和笙曲创作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创了笙独奏艺术。

建国以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逐步发展壮大,走向成熟,这也为笙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目前,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是由管声部、拉弦声部、弹拨声部、打击乐声部组成……在吹管乐声部中笙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在乐队演奏当中,笙自古以来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春秋战国辉煌时期的领奏、主奏还是到隋唐以后衰落期担纲合奏、伴乐,笙从未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过,反而在乐队演奏中与各种传统乐器、外来乐器相得益彰,成为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笙的结构示意图

五、结语

 

笙,是中国传统的簧管乐器,出现在商周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然而自隋唐始,西域音乐传入中国,笙的地位每况愈下,至宋元明清时代,笙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下,民族文化与艺术得以保存与发扬,这对于笙艺术的重生与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然而,伴随着多元文化席卷全球,传统民族乐器必然会受到冲击,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笙的改革及其演奏。因此,如何在保持笙的传统本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现代改革以适应多样化的演奏模式,已经成为了笙制作者、演奏者及理论家们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而将笙的传统民族表现力与现代化科学性改革的融合也促使笙乐器得到不断的推陈出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禄氏郡望广平郡历史发展演变
西汉汉武帝时分钜鹿郡南部数县置广平郡。征和二年(前88年),封刘偃为平干王,以广平郡置平干国(治所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的旧城营村和靳庄村一带)。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平干国除为广平郡。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广平郡领十六县: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人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南曲县、曲梁侯国、广乡侯国、平利侯国、平乡侯国、阳台侯国、广年县、城乡侯国。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封刘汉为广平王,复置广平国。平帝元始二年(2年),广平国有27984户,198558人。王莽时国除,改名为富昌(仍为今鸡泽县旧城营村)。东汉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广平郡,其地并入巨鹿郡。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封皇子刘羡为广平王,分巨鹿郡复置广平国。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徙广平王刘羡为西平王,广平国除,再次并入巨鹿郡。魏晋南北朝魏黄初二年(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辖区复置广平郡,移治曲梁县。西晋...
· 从成语看服饰的演变发展
研究中国服饰演变发展的历史,无非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文字记载,如历代的《舆服志》以及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二是通过文物考古,如历代绘画、石窟艺术、人物雕塑、俑像、古墓壁画、画像石(砖)以及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服饰实物等。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古代服饰知识除了听书看戏以外,不少却是从大量成语中获得的,由此也足见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深入普及的程度。只是这种兼有历史和文物双重价值的服饰成语浩如烟海,从何说起?这里只能试举数例,略作诠释,藉此领略一番古代中国人衣着服饰的风貌,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轨迹。被发文身、雕题交趾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式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远古时代,人们虽然还未发明可以用来蔽体御寒的衣物,但爱美之心古已有之,他们除将美丽的羽毛、闪光的贝壳之类作为外表装饰外,还常用涂色、纹身(刺青)、疤痕、切除、变...
·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及绚丽多彩的文化。畲族服饰以朴素大方,实用美观著称,它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畲族服饰更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少有人再穿民族服饰,导致民族服饰逐渐衰弱。现在也有开展些活动呼吁人民保护民族服饰,使它得以传承。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异彩纷呈的畲族服饰文化。畲族服饰畲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治六年(1867年)。“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阔领小袖”,魏蓝:《畲客风俗》,清光绪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
· 中国重骑兵的发展史,最早于三国开始演变。
提起古代骑兵,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欧洲骑士们亮闪闪钢甲,骑在高头骏马上,端持一杆指刺苍穹的骑枪的威风形象,在古代的战场上骑兵可以说是一支尖刀般的力量,尤其是武装到牙齿人马俱铠的重骑兵更是拥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无在欧洲战场上,重骑兵一直都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外国人都说中国没有重骑兵,其实不然,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重装骑兵,《军策令》:“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那时候重骑兵还是一个比较稀罕的物件,发展到南北朝时代则是进入了重骑兵的黄金时代。南北朝一场战役都是几千一万的马铠,在北燕冯素弗墓中发掘出的马甲竟然达到了四十多公斤,《北史》记载:“高仲密举北豫来附,与齐神武遇于芒山。佑时著明光铁铠,所向无敌。”齐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避之。很显然,重骑兵能够给予敌人以巨大的震慑力。金戈铁马就是这一时期最好的写照。到了隋唐时期,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
·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史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