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胡荽
形态
石胡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铺散多分枝,纤细,基部匍匐状,无毛或微披蛛丝状毛,着地后易生根,高约5-20厘米。倒卵状椭圆形的叶子互生,顶端钝,基部楔型,上部边缘具2-3不规则的疏齿,无柄,表面无毛,背面微披蛛丝状毛及腺点,叶脉稍为凸起,长约7-20毫米,宽约3-5 毫米。
花为头状花序,细小,扁球形,单生于叶腋,直径约3-4毫米;无花序梗或极短,与叶对生;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椭圆状披针形,绿色,2层,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内层大;花托平坦,无托片;花杂性,筒状,黄绿或淡黄色;雌花位于头状花序的外围,数量较多,花冠细管状,淡绿黄色,多层,顶端2-3微裂,长约0.2毫米;两性花位于头状花序的中央,数量较少,花冠管状,淡紫红色,顶端4深裂,有明显的狭管,长约0.5毫米;雄蕊4枚,花柱裂片短,钝或截形。果为瘦果,圆柱形或椭圆形,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或具鳞片状冠毛,长约1毫米。
药用
石胡荽的干燥全草入药。中药名为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肝经,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有祛风通窃、解毒消肿、止咳、平喘、抑菌、抗炎、抗癌、抗敏、保肝等之功效,可治感冒、咳嗽、哮喘、头痛、鼻炎、鼻渊、鼻息肉、喉痹、耳聋、疟疾、痢疾、肿毒、疥癣、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现代临床应用于感冒、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翳、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鹅口疮、鸡眼、膀胱结石、小儿疳积及跌打损伤等病症,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则忌用。
药材鉴定
本种干燥全草,于9-11月开花结果时采挖全草,生用或于去净杂质后晒干;全草淡黄色,扭缠成团状;茎幼细质脆,断面黄白色;叶表面棕褐或灰绿色,边缘具不规则的疏齿,多为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则呈匙形;花黄或黄褐色,头状花序。气微香,久闻有刺激感。本品种载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定为中药鹅不食草的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透过性状、组织粉末、总灰分等鉴别资料,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化学成分
全草主要含三萜类、三萜皂苷类、糖苷类、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酰胺类化合物、黄酮类、茋类、酯类等化学成分组成。
参考文献
昆明植物研究所.石胡荽.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