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短角龙属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2
转发:0
评论:0
发现及物种古动物学家NormanRoss在正处理、架设短角龙标本在1913年8月,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WhitneyGilmore)在蒙大拿州提顿县的黑脚印地安保留区发现这些化石,隔年将化石简略描述、命名,模式种是蒙大拿短角龙(B.montanensis)。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短的有角面孔”;种名则是以蒙大拿州为名。化石发现处属于双麦迪逊组,地质年代约7400万年前,是种稀有的角龙类恐龙。短角龙的化石是群混杂、关节脱落的不完整化石,来自于五个幼年个体,身长约1.5米,可能是同一巢穴的同伴。正模标本(编号USNM7951)是一个部分头颅骨。副模标本有三个,分别是:一个口鼻部、一个部分身体骨骼与头颅骨、以及一个脚掌化石。在1917年,吉尔摩尔公布一份短角龙的专题论文,并完整重建其身体骨骼。这些化石目前存放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院。在1939年,吉尔摩尔在1哩外发现另一头亚成...

发现及物种

短角龙属

古动物学家Norman Ross在正处理、架设短角龙标本

在1913年8月,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hitney Gilmore)在蒙大拿州提顿县的黑脚印地安保留区发现这些化石,隔年将化石简略描述、命名,模式种是蒙大拿短角龙(B. montanensis)。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短的有角面孔”;种名则是以蒙大拿州为名。化石发现处属于双麦迪逊组,地质年代约7400万年前,是种稀有的角龙类恐龙。

短角龙的化石是群混杂、关节脱落的不完整化石,来自于五个幼年个体,身长约1.5米,可能是同一巢穴的同伴。正模标本(编号USNM 7951)是一个部分头颅骨。副模标本有三个,分别是:一个口鼻部、一个部分身体骨骼与头颅骨、以及一个脚掌化石。在1917年,吉尔摩尔公布一份短角龙的专题论文,并完整重建其身体骨骼。这些化石目前存放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院。

在1939年,吉尔摩尔在1哩外发现另一头亚成年的大型标本(编号USNM 14765),并编入于短角龙。短角龙有可能是其他已知角龙类的未成年个体,例如生存于相同环境、年代的独角龙。在2011年,数个研究发现体形较大的亚成年个体标本有足够差异,目前被视为刺丛龙(Rubeosaurus)的幼年个体。

头颅骨

短角龙属

幼年短角龙的骨架模型,位于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这五个标本中,只有一个头颅骨,且是与其身体分离,且为碎片。另外,该头颅骨的眼睛上方有小型的隆起,并不像三角龙般有额角。它的鼻角厚而且低矮。它的颈部头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标本却不完整,这很难确定那里是否有洞孔。

分类

短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短角龙属于尖角龙亚科,由于化石只有幼年个体,很难确定它们在尖角龙亚科的位置。在1997年,Scott Sampson等人重新研究短角龙的化石,提出它们是其他尖角龙科的幼年个体。但是,许多可分辨角龙类物种的特征,要到成年时才会出现、明显,因此Scott Sampson等人提出短角龙是个疑名。在2007年,Michael J. Ryan等人提出短角龙可能是卵圆戟龙(S. ovatus)的幼年个体;卵圆戟龙目前是独立属,刺丛龙(Rubeosaurus)。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短角龙的亚成年标本(编号USNM 14765)具有某些自衍征,而且同样可见于刺丛龙。同份研究也指出,短角龙的正模标本不完整、是个幼年个体,因此缺乏可鉴定特征,因此提出短角龙是个疑名,而且无法归类于刺丛龙的次异名。

食性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短角龙是草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短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近亲

短角龙的近亲包含:爱氏角龙、尖角龙、独角龙、戟龙、厚鼻龙。

参考文献

^1.01.1Ryan, Michael J.; Holmes, Robert; and Russell, A.P.A revision of the late Campanian centrosaurine ceratopsid genus Styracosauru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7, 27 (4): 944–962 [2010-08-19]. doi:10.1671/0272-4634(2007)27[944:AROTLC]2.0.CO;2. 

^2.02.1Andrew T. McDonald & John R. Horner, (2010). "New Material of "Styracosaurus" ovatus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In: Michael J. Ryan, Brenda J. Chinnery-Allgeier, and David A. Eberth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Horned Dinosaurs: The Royal Tyrrell Museum Ceratopsian Symposiu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56 pp.

^C.W. Gilmore, 1914, "A new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with note on Hypacrosaurus", Smithsonian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63(3): 1-10

^4.04.14.24.3"Brachyceratop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3. ISBN 978-0-7853-0443-2.

^Dodson, P., 1996, The Horned Dinosaurs — A natur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54

^C.W. Gilmore, 1917, "Brachyceratops,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with notes on associated fossil reptil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103: 1-45

^Gilmore C.W. 1939, "Ceratopsian dinosaurs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87: 1–18

^Sampson, S.D., M. J. Ryan, and D. H. Tanke. (1997). "Craniofacial ontogeny in centrosaurine dinosaurs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taphonomic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21: 293–337.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2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禽龙属
描述四足步态的禽龙想像图贝尼萨尔禽龙与人类体型比较禽龙是种体型庞大的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进。最著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I.bernissartensis),平均重达3.08公吨,成年个体的身长约10米,有些标本可能长达13米。其他种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大;外形类似、较粗壮的道氏禽龙身长8米,而同时代的菲顿禽龙体格则较为轻型,身长为6米,这两个种已被建立为新属。禽龙有高大但狭窄的头颅骨,喙状嘴缺乏牙齿、可能覆盖者角质,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禽龙的手臂长而粗壮,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手掌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拇指尖爪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协助进食。小指修长、灵活,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肢强壮...
· 原龙属
参考资料^Palmer,D.(编).TheMarshallIllustratedEncyclopediaofDinosaursandPrehistoricAnimals.London:MarshallEditions.1999:93.ISBN1-84028-152-9.^Borsuk–Białynicka,M.;andEvans,S.E.Along–neckedarchosauromorphfromtheEarlyTriassicofPoland(pdf).PalaeontologiaPolonica.2009,65:203–234.
· 独龙属
发现历史独龙的右后脚(正模标本,编号AMNH6554)独龙的正模标本(AMNH6554)是一个后肢,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二连诺尔地层。独龙的前肢化石,之后被发现错误鉴定为镰刀龙类的化石。该地层的年代并不清楚,但一般估计是在白垩纪的坎帕阶,距今8300万-7400万年前。有很多其他的标本被认为属于独龙,包括一些后肢、头颅骨及肩膀骨头。这些化石都是发现于蒙古国的巴彦思楞组(BayanShirehFormation),但这个地层的年代也无法确定。它可能追溯至坎帕阶早期,但近年研究估计指它是从森诺曼阶至桑托阶。二连诺尔地层及巴彦思楞组的恐龙群都很相似。但是,一个近年研究认为二连诺尔地层可能是由坎帕阶至麦斯特里希特阶,与耐梅盖特地层有所关连,如果研究属实,很有可能在耐梅盖特地层发现独龙的化石。分类独龙明显是属于暴龙超科,但由于其化石碎裂的缘故,很难确定独龙在暴龙超科的分类关系、演化位置,某些分支系统学...
· 主龙属
外部链接
· 斑龙属
发现斑龙是第一种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在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部分骨头。这些骨头碎片被交给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罗伯特·波尔蒂(英语:RobertPlot),他同时也是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676年的《NaturalHistoryofOxfordshire》书籍发表了对于这些骨头的叙述。他正确地将这些骨头描述为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他认为这骨头来自于某种巨大动物的大腿。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已留下详细的叙述,得以确认它们属于斑龙的股骨。1677年的书籍《NaturalHistoryofOxfordshire》封面,由罗伯特·波尔蒂(英语:RobertPlot)所著。左边是波尔蒂所绘的斑龙股骨末端斑龙的骨架模型在1763年,理查德·布鲁克斯(英语:RichardBrookes...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