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历史此碑于唐建中二年太蔟月七日(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是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根据唐贞观年间大秦寺僧景净的述文书写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百个叙利亚文。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不少西方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武林韩泰华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战乱碑寺被焚毁,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学者主张将此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保管。1891年欧洲某公使馆请求总理衙门设法保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总理衙门汇出100两银子,但到陕西时只剩下5两,只能草草搭一小

历史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太蔟月七日(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是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 根据唐贞观年间大秦寺僧景净的述文书写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百个文。

明天启三年(1623年) 出土,当时不少西方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武林韩泰华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战乱碑寺被焚毁,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学者主张将此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保管。1891年欧洲某公使馆请求总理衙门设法保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总理衙门汇出100两银子,但到陕西时只剩下5两,只能草草搭一小蓬遮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现在位于西安碑林中的景教碑(顶部)

20世纪初,丹麦人傅里茨·何尔谟出三千金买下此碑,准备运往伦敦。方药雨透露与罗振玉,罗氏立刻转告时任学部尚书荣协揆,乃通令陕西巡抚制止此事 。陕西巡抚派陕西学堂教务长王献君与荷尔姆协商,最后何尔谟同意废除购买合同,但何尔谟获准复制一个大小相同的碑模带回伦敦。复制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十分逼真,几可乱真。1907年陕西巡抚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何尔谟回伦敦后又依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模版,复制了一批,分派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 。其中一复制模版现展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文化交流中心地下室。此外,中国陕西省周至县大秦寺、日本和歌山县高野山和罗马耶稣会宗座额我略大学也有复制品 。

石碑内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现在位于西安碑林中的景教碑(全图)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出土地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出土地点有两种说法,盩厔说和长安说:

盩厔出土说:根据苏轼《南山记行》诗:“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毛尔(Moule)、冯承钧与向达都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盩厔说。

伯希和、徐光启、李之藻、桑原骘藏、石田干之助等认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西安府金胜寺。

1928年,向达到盩厔、楼观考察,在楼观西五里处发现大秦寺遗迹。寺内有《五峰丘木山大秦禅寺铸钟铭》:“……唐太宗敕赐丞相魏徵大将尉迟恭起盖监修……”

注释

^ 佐伯好郎认为吕秀岩可能就是吕洞宾,见《救劫证道经咒》。

^ 一说出土于1625年。今学界认为出土时间为1623年至1625年间。

参考文献

来源

Keevak, Michael,The Story of a Stele: China"s Nestorian Monument and Its Reception in the West, 1625-1916, 2008, ISBN 9622098959

Kircher, Athansius,China monumentis: qua sacris quà profanis, … (Монументы Китая: как священные, так и мирские…), Вена: 7–28, 1667

Henri Havret, Le stèle chrétienne de Si-ngan-fou , Части 1-3 (1895, 1897, 1902). Полный текст всех частей естьна archive.org.

Carus, Paul; Wylie, Alexander; Holm, Frits,The Nestorian Monument: An Ancient Record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xpedition of Frits V. Holm...,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09

Keevak, Michael,The Story of a Stele: China"s Nestorian Monument and Its Reception in the West, 1625-1916, 2008, ISBN 962-209-895-9

参见

中国基督教史、唐朝宗教

东方教会、景教

大秦寺、大秦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文。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清光绪年间一个叫荷尔姆遂熊熊的荷兰人在金胜寺游览时看到此碑,为了得到它,他按原样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换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众们的严厉拒绝,连官府的人也严保此碑,没有让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
· 景教墓碑(元)
元景教墓碑原砌于泉州城东北郊后茂村魏姓村民屋后墙上。高51厘米,厚7.5厘米,底宽56厘米。尖拱形,青石雕成。碑面浮雕一对四翅羽翼飘带飞天,飞天均以双手捧持“圣物”,“圣物”刻似莲台,莲底下带柄,莲台上有彩云,彩云承托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竖立着一个大十字架,飞天手臂裸露,头戴冠,头顶浮刻一个小十字架。
· 景教
起源神学争论东方亚述教会分裂的引发与教士聂斯脱里有关,他就耶稣基督的“神人两性结合”的基督论问题提出“基督二性连接说”(英语:conjunction;希腊语:sunapheia),指耶稣为“二位二性的结合”(二性指神性、人性﹚,并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授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将她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因而产生对“天主之母”、“诞神女”等称号的质疑。428年,聂斯脱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亚历山大宗主教奚利尔猛烈抨击。431年,以弗所公会议召开后,多个派别的冲突虽被调解,但聂氏被裁定为异端,被革除主教职务,驱逐出教会。四年后,聂氏更被东罗马帝国皇帝逐出国境,最终客死埃及。然而追随者并不因此而轻易放弃,遂往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以及远东等地区宣教。此后,聂斯脱里派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重用,盛极一时。498年,聂斯脱里派正式脱离正统教会,更名为“迦尔底教会”,又称“阿述教会”,以中亚地...
· 中国碑刻
历代碑刻先秦碑刻平山县三汲公社发现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时间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碑刻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在东巡时立下六块碑刻,今仅存《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块,当中《泰山石刻》刻于前219年,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北朝碑刻北朝碑刻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北魏书法方劲古拙,以《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为代表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魏碑无不佳者”。隋唐碑刻正定隆兴寺内保存的《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相关条目碑帖
· 中国古代都城流行“两京制”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都城选在哪?而一个城市能成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埋位置这一要素之外,风水好不好,是否能养万年龙脉,保盛年基业,这是很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迁都事件,不少朝代为此实行“两京制”。1、中国古代都城流行“两京制”什么叫两京城?即一国两都制度。此制源于西周,当时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今西安,后周公姬旦又在洛邑营造了一座新城,即今洛阳,洛邑后来成为东周的都城。此后,“两京制”影响了中国多个朝代都城的兴建,如汉、唐两朝也是“两京”,有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史上的短命王朝里拥有“两京”的更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北齐、北周都是两个都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由于南京不是在“中国的中心”,就想到了“两京制”。在明亡清兴以前,中国一直有两个“首都”,一个南京,一个北京。北京、南京,与现为西安的“”,分别是环渤海、长江、黄河三大都城类型中的优秀代表,“三京”,由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