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莱卡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3
转发:0
评论:0
史普尼克2号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并立即着手研制下一颗更高阶的人造卫星,预定于12月发射。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却希望能够在1957年11月7日发射一艘太空载具,以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于是这颗来不及在指定时间内发射的卫星成了未来的史普尼克3号(英语:Sputniks3)。为了在指定的11月完成目标,苏联必须另造一艘太空船。赫鲁晓夫希望他的工程师们能实现一场“太空壮举”,借此任务重现史普尼克1号的成就、让世界为苏联的实力所叹。规划人员决定放一只狗在飞行器之中,进行轨道航行。苏联火箭工程师长久以来即想先送犬只上太空,再尝试载人航天。因此打从1951年开始,苏联前后让12只狗参与次轨道太空飞行,预定于1958年内进行轨道航行任务,但为了达成赫鲁晓夫的命令,这项任务提前至1957年11月7日进行。史普尼克2号除了预定载承的活体乘客之外,还包含了太阳光及宇宙射...

史普尼克2号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并立即着手研制下一颗更高阶的人造卫星,预定于12月发射。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却希望能够在1957年11月7日发射一艘太空载具,以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于是这颗来不及在指定时间内发射的卫星成了未来的史普尼克3号(英语:Sputniks 3)。

为了在指定的11月完成目标,苏联必须另造一艘太空船。赫鲁晓夫希望他的工程师们能实现一场“太空壮举”,借此任务重现史普尼克1号的成就、让世界为苏联的实力所叹。规划人员决定放一只狗在飞行器之中,进行轨道航行。苏联火箭工程师长久以来即想先送犬只上太空,再尝试载人航天。因此打从1951年开始,苏联前后让12只狗参与次轨道太空飞行,预定于1958年内进行轨道航行任务,但为了达成赫鲁晓夫的命令,这项任务提前至1957年11月7日进行。

史普尼克2号除了预定载承的活体乘客之外,还包含了太阳光及宇宙射线的测量仪器。根据苏联的说法,该飞行器的建造始于1957年10月10日或12日,距离预定发射时间仅有4周。可见,史普尼克2号是在极度匆忙之下做出来的作品,因此在设计相当粗糙。

太空船上配备的维生系统除了制氧机(英语:Chemical oxygen generator)、防止吸入二氧化碳或氧气中毒的设备,还有在温度超过15 °C(59 °F)时会自动运转的电扇,借此让狗保持凉爽。机内储放了凝胶状的存粮,可供应七天长的航程,狗的排泄物则集中到袋子内。座椅上有为狗设计的安全带和狗链,使其仅能站立、坐下或歇躺,全舱的空间大小也不足以让犬只转身。另一项机上装备则是心电图,以测量实验动物的心搏、呼吸速率、最大动脉压和狗的活动。

训练

当时苏联科学家决定以流浪狗作为实验动物,因为他们相信流浪狗比家犬更有面对饥寒的环境耐受力,于是他们选中了莱卡。

莱卡是一只雌性混种狗,大约3岁,体重约6公斤。工作人员给她取了几个小名,像是“小卷毛”(Kudryavka)、“小虫”(Zhuchka)及“小柠檬”(Limonchik),但其中最有名的名字莫过于“莱卡”,该词原本是指一个类似哈士奇的犬类品种。而美国媒体当时则称她为“杂种”(Muttnik,mutt的意思是“杂种狗”,并加上史普尼克的字尾“-nik”),以此影射苏联卫星计划。另外也有媒体称之为“卷毛”(Curly)。莱卡的真实品种未明,一般认为她具有哈士奇或其他北欧犬种的血统,也可能带有点㹴犬的基因。NASA曾提到莱卡是一只“混血萨摩耶㹴”。当时苏联杂志描述莱卡脾气“冷静”,不会和其他犬只起冲突。规划此次动物实验的科学家弗拉迪米尔·雅兹多夫斯基(英语:Vladimir Yazdovsky)在他后来的著作中描述莱卡“安静而有魅力”。

苏联和美国在此之前都曾经让动物从事次轨道太空飞行。为了这次实验,苏联训练了3只太空犬:阿尔比那(Альбина)、穆什卡(Мушка),和莱卡。训练的工作则由雅兹多夫斯基和奥列格·贾岑科(英语:Oleg Gazenko)负责。

为了让狗能够适应史普尼克的狭窄空间,他们将狗分别囚禁在小笼子内20天。连续的囚禁使它们便秘寡尿、焦躁不安,整体状况恶化,即使施与泻药仍无法改善。但研究者发现只有长期训练可以改善此一情形。受训的犬只会被放在离心机内,并模拟火箭升空时的加速度以及噪音。在训练期间,犬只的心搏增加了一倍,血压飙升至30-65托。另外,狗儿的餐点也是给予太空船上特殊的高营养胶状口粮。

午餐之前,有一位科学家会将莱卡带回家与他的孩子们玩耍。雅兹多夫斯基事后在一本描述苏联航太医学的书中提到:“我真想对她好一点,因为她的日子所剩无多。”

行前准备

弗拉迪米尔·雅兹多夫斯基最后选择了莱卡承担这次的实验任务,而受过两次高空火箭训练的阿尔比那则成为莱卡的候补太空犬;穆什卡则做为对照组,待在地面上与莱卡同时使用维生系统。

雅兹多夫斯基在火箭离开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之前帮狗们做了手术,使发射器可以回报其呼吸、心搏和血压。由于在图拉坦(英语:Turatam)(今属于哈萨克)附近的机场跑道太小,狗儿和工作人员搭乘的图-104喷射客机无法降落,必须先到塔什干(今属于乌兹别克)换成比较轻型的伊尔-14,之后再转至图拉坦。升空之前,训练工作仍然持续进行,并轮流进入太空舱适应喂食系统。

根据NASA的资料,莱卡于1957年10月31日进入太空舱,一共待了3天。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工作人员在太空舱上装上软管,连结加热器,以维持太空舱的温度。两名助理在升空之前持续关注莱卡的状况。1957年11月3日,升空任务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进行。在此之前,工作人员将莱卡好好的打理一番,他们以稀酒精沾湿莱卡的毛,进行消毒,并以碘涂布在生理感测器的周围。

其中一个技师将太空舱打理好后,将莱卡安置在她的座位上。“将莱卡的舱口关上之前,我们亲了她的鼻子,祝福她一路顺风。我们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宇宙航行

莱卡

  莱卡在史普尼克2号上(模型)

火箭升空的准确时间个来源说法不同,大约是在莫斯科时间05:30:42或07:22。当加速度到达最大时,莱卡的呼吸频率骤增,为发射前的3到4倍左右。发射前,莱卡的心搏为每分钟103下,加速前期增加到每分钟240下。到达轨道后,史普尼克2号的鼻锥成功脱离;然而,A区的核心并没有成功脱离,隔温系统被扯松,导致控温系统异常,使舱内温度升高到40 °C(104 °F)。失重后3小时,莱卡的心搏才回到每分钟102下,回复时间比地面训练时要长了三倍。遥测结果指出,莱卡有搅动食物的动作,但是没有吃下去。5至7小时后,莱卡彻底失去生命迹象。

苏联科学家曾在莱卡的食物中加入毒药,将莱卡安乐死。多年以来,这些人不断争论她究竟是因为太空舱电力耗尽窒息而死,还是吃了食物而被安乐死。莱卡确切的死因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99年,数笔俄罗斯的资料显示,莱卡在第四天因太空舱过热而中暑死亡。2002年10月,当时负责此计划的一位科学家狄米特里·马拉申科夫(Dimitri Malashenkov)透露莱卡是因过热而死。根据他在美国德州休斯顿的世界太空会议(英语:世界太空會議)上报告的一份资料,“这次实验显示,在如此紧凑时间不可能建造一个可靠的恒温系统。”

1958年4月14日,史普尼克2号在飞行5个月之后,带着莱卡的尸体一同坠落,在大气层中焚毁,一共绕行了地球2,570圈。

争议

莱卡

  在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中,NASA将火星上的某一种土壤命名为“莱卡”。

莱卡所产生的动物权利议题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闻问,因为当时美国和苏联正在进行激烈的太空竞赛。1957年的一份报纸剪报指出,当时媒体只关心这件事情的政治性,而莱卡的健康问题则摆在其次。

史普尼克2号属于不可回收性飞行器,因此莱卡在计划中注定死亡。于是燃起了虐待动物和动物试验的争议。在英国,全国犬类保护联盟(英语:National Canine Defence League)呼吁所有养狗的饲主默哀一分钟;英国皇家动物虐待防止协会(英语: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RSPCA)在莫斯科电台宣布火箭升空之前就接获。当时动物权利保护团体呼吁公众到各个苏联大使馆进行;有一些人则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进行 。不过,美国的实验室研究员支持苏联的实验,至少在莱卡死亡的消息传出之前。

苏联本土方面,无论是媒体或书籍上的争议均相对较少,此后多年无人公开质疑该决策。直到1998年,当时的科学家奥列格·贾岑科对于将莱卡送上太空表示相当懊悔。其他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则由于言论审查的关系,同样鲜少有人敢跳出来质疑此事;然而波兰的学术圈则对于这件事做出显著的批评。1958年发行的波兰文科学期刊《何人?何时?何为?》(Kto, Kiedy, Dlaczego)讨论了史普尼克2号任务,克日什托夫·博润(英语:Krzysztof Boruń)在此杂志的航天专栏某一章节指出,没能将莱卡活着带回地球令人扼腕,也无疑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莱卡的纪念雕像位于俄罗斯的星城(英语:Star City, Russia)的宇宙人训练中心。在它之后的所有太空动物实验都由可回收的飞行载具执行,但仍有4只狗在苏联的太空任务中殉职。1960年7月28日,巴尔斯(Чайка)和利西加(Лисичка)在R-7火箭升空后不久的爆炸中丧生。1960年12月1日,(Пчёлка)和穆什卡乘坐的史普尼克6号(俄语:Спутник-6)则因飞行器回收时的电力异常导致轨道偏离。苏联为了不让西方国家取得火箭,刻意将其爆破,导致两只太空犬殉职。

纪念

莱卡

  1959年罗马尼亚纪念邮票,上面写着“莱卡,首位进入宇宙的旅行者。”

莱卡死后,苏联公布她执行任务时的相片。照片中的莱卡系着安全带坐在太空舱中回头看望,雄姿英发。许多纪念品即是以此张照片做为设计,如蒙古和罗马尼亚的邮票。

这张照片中的莱卡形象也铭刻在了莫斯科的宇宙征服者纪念碑上。史普尼克1号发射之后,苏联开始为纪念碑竞图。最后胜出的是兰迪佛斯基(A.P. Faidysh- Krandievsky)、以及科钦(A. N. Kolchin)、巴须(M. O. Barshch)三位雕刻家的作品。纪念碑于并于1964年10月4日落成,也就是史普尼克1号发射7周年的日子。纪念碑成尖塔状,塔身是一架火箭,基座则是钛塑造的喷射气流。而纪念碑附近博物馆的四周外墙,则是以历来太空英雄为主题做浮雕。而浮雕上的莱卡,则是根据她在太空舱上系着安全带的经典照片塑造。此外,许多流行乐团也以莱卡为名,例如芬兰乐团莱卡与宇宙人(芬兰语:Laika & The Cosmonauts),以及1993年在英国组的乐团等等。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将火星的一个土壤采样处命名为莱卡。

2008年4月11日,俄罗斯官方在莫斯科为莱卡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附近就是当年将莱卡送上太空的军事研究机构,外型设计则是莱卡站在火箭上。

引用

书目

Angliss, Sarah and Uttley, Colin.Science in the Dock: The man who trained the space dogs. [2005-01-28]

Anon.An Internet memorial to Laika. [2004-09-01]

Dubbs, Chris and Burgess, Colin(英语:Colin Burgess (author)). Animals In Space: From Research Rockets to the Space Shuttle, 2007.

Grahn, Sven.Sputnik-2, more news from distant history. [2004-09-01]

Mars Exploration Rover Mission: Opportunity arrives at "Vostok"

NSSDC Master Catalog: Sputnik 2(2003-11-26). [2004-09-01]

On This Day, November 3 – 1957: Russians launch dog into space. BBC News.[2004-09-01]

Soviet Fires New Satellite, Carrying Dog; Half-Ton Sphere Is Reported 900 Miles Up[1957-11-03] New York Times.

Whitehouse, David [2002-10-28]First dog in space died within hours, BBC News Online.

Zak, Anatoly (November 3, 1999).The True Story of Laika the Dog. space.com.

Siddiqi, Asif. A., Challenge to Apollo: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pace Race, 1945-1974, NASA, 2000  SP-2000-4408.Part 1 (page 1-500),Part 2 (page 501-1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莱卡
参考资料
· 安德烈·卡普莱
参见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 尼古莱·迪卡
参考资料
· 莱昂·戈雷茨卡
俱乐部生涯波鸿戈雷茨卡的足球生涯开始于1999年,他效力的第一家球队是韦尔纳SV06波鸿。他在韦尔纳SV06波鸿踢球两年之后在2001年转会波鸿。2010年10月15日,戈雷茨卡在哥廷根举办的一场德国U16国家队对北爱尔兰U16国家队的比赛中首次代表德国队出场。2011年8月24日,戈雷茨卡在于克尔斯特尔巴赫举办的一场德国U17国家队对土耳其U17国家队的一场比赛中首次代表德国U17出场。戈雷茨卡在2012年欧洲U17足球锦标赛预选战平2012年欧洲U17足球锦标赛(英语:2012UEFAEuropeanUnder-17Championship)期间担任德国U17国家队的队长。2012年7月30日,戈雷茨卡获得2012年弗里茨·瓦尔特大奖U17组的金牌。2012年8月4日,戈雷茨卡在鲁尔体育场举办的一场波鸿对德累斯顿迪纳摩的德乙比赛中出场,这是他的首场职业比赛。2012年8月14日,在福尔
· 卢卡·西诺莱利
生平卢卡·西诺莱利在1441年至1445年间出生于托斯卡纳的科尔托纳,出生名为卢卡·埃吉迪奥·迪·文图拉(Lucad"EgidiodiVentura)。他的舅舅拉扎罗·瓦萨里(LazzaroVasari)是乔尔乔·瓦萨里的曾祖父,据乔尔乔·瓦萨里记载,拉扎罗曾送卢卡·西诺莱利到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手下当学徒。卢卡·西诺莱利1472年在阿雷佐、1474年在卡斯泰洛城绘制作品。他曾送过洛伦佐·德·美第奇一幅画,珍妮特·罗斯和她的丈夫在1870年左右发现这幅画并将其交给柏林的一家博物馆,但二战中被联军的炸弹炸毁。西诺莱利在1478年至1484年间呆在罗马,之后返回家乡。他亦曾在锡耶纳附近的天主教大橄榄山自治会院区的修道院里绘制过八幅壁画,其后一段时间内基本都呆在锡耶纳,只去奥尔维耶托的奥尔维耶托主教座堂绘制过几幅壁画。1507年在阿尔切维亚绘制天顶画。1508年受教皇儒略二世之召与其他一批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