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錞于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9
转发:0
评论:0
古籍记载“錞于”一名,最早见于东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国语·晋语》记载“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丁宁着,谓钲也。”汉代《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根据相关记载,錞于为军用乐器,与鼓、钲等配合使用。到南北朝时期,据《北史·斛斯椿传》记载“乐有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即在北方地区,錞于已经十分罕见,一般人都不认识。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多有錞于的出现,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玉律调钟,金錞节鼓。”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的“集灵撞玉磬,和鼓奏金錞。”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中的“錞于丁且宁,磬折柎复击。”等。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后世的人们对錞于概念不清,多与钲、铎、饶等器物相互混淆。例如:唐代徐景安《乐书》认为...

古籍记载

“錞于”一名,最早见于东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国语·晋语》记载“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 ”,韦昭注“丁宁着,谓钲也。”汉代《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根据相关记载,錞于为军用乐器,与鼓、钲等配合使用。

到南北朝时期,据《北史·斛斯椿传》记载“乐有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 ,即在北方地区,錞于已经十分罕见,一般人都不认识。

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多有錞于的出现,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玉律调钟,金錞节鼓。”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的“集灵撞玉磬,和鼓奏金錞。”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中的“錞于丁且宁,磬折柎复击。”等。

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后世的人们对錞于概念不清,多与钲、铎、饶等器物相互混淆。例如:唐代徐景安《乐书》认为錞于是“内悬子铃铜舌”的一种器物,此说为《太平御览》沿用 ;又如,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錞于为口上顶下倒挂的形制。

文物出土

分布区域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曾多次发现錞于。北宋洪迈《容斋续笔》曾提到在长阳与慈利地区出土过錞于;《南齐书·祥瑞志》记有四川地区发现一件錞于。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又在多地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錞于,如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及山东等地均有出土, 分属古代齐、鲁、莒、许、蔡、吴、越、楚、巴、蜀等族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8年,年代最早的錞于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芮国墓葬M27,属春秋早期偏早。1978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一件錞于,圆弧形顶、无盘、顶部有绹索状环钮,安徽宿县出土的一件无钮錞于,都属春秋中期遗物。 在安徽宿县卢古城子、寿县蔡侯墓及江苏丹徒王家山、北山顶和广东连平彭山等地,都有春秋晚期的錞于出土 ,均属春秋中期遗物。

战国时期的錞于则开始向南向西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和陕西汉水流域均有出土。出土的战国晚期及以后的錞于遍布湖北、湖南、贵州、重庆、河南、陕西等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黔东、川东、重庆、湘西和鄂东等地。

部分錞于列表

形制及使用方式

錞于

錞于各部分名称

正如《周礼》郑玄注所说,錞于“圜如碓头(椎头),大上小下”,錞于基本形状就是上大下小,上成圜首,收敛成桶状。而顶部的形制则不尽相同,有有钮无盘的,也有有盘无钮的,钮有虎钮、环钮、桥钮、马钮、龙钮、凤钮、蛙钮等形式,尤其以虎钮居多。

通过钮或者盘上的孔,用绳将錞于悬挂在架子上使用。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遗策中“击屯 于、铙、铎各一人”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 。这些表明,錞于属于打击乐器,靠击打发声。

另据《北史·斛斯征传》记载“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 ,《南史·齐始兴王鉴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錞于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

图集

錞于

一件有盘无钮的春秋錞于

錞于

战国虎钮錞于,陕西安康出土

錞于

汉代錞于,山东淄博出土

錞于

战国虎钮錞于,重庆涪陵出土

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著名经学家黎錞
简要介绍:黎錞生卒年不详,(今四川广安市)人,著名经学家。宋庆历癸未年(1043)中进士,熙宁八年(1075)任知眉州,后官至朝议大夫。本名:黎錞字号:希声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省:渠江县人物简介黎錞,字生卒年不详,(今四川广安市)人,著名经学家。宋庆历癸未年(1043)中进士,熙宁八年(1075)任知眉州,后官至朝议大夫。据广安井河龙马黎家坝“黎氏邦祥祠堂”石碑记载,黎錞实系北宋建隆初年入蜀的黎嵩之孙。世代乃书香巨族,谨厚淳朴,以诗礼传家。直至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黎氏族众惨遭涂炭,幸存者寥寥,有的远逃贵州、陕西、达州、仪陇,近至蜀治各府州县。故现各地均有黎姓后人以黎錞为祖,记载于谱的现象。个人经历黎錞年轻时苦读经书,夜阑人静仍吟诵不止,甚至如痴如呆。据传,乡人中有好事者试其心志,于一天夜里邀一女子去其书斋前,让这女子娇声娇气地呼唤他的名字。黎依旧手不释卷,目不斜视,口占一绝云:“十里楼台五...
· 于谨死于任上
死于任上保定四年(564年),晋公宇文护出兵东伐,于谨当时已经因年老病倒,宇文护因为他是宿将旧臣,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大军回来,赐给他钟磬一部。天和二年(567年),又赐给他安车一乘。不久授任、。天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568年5月5日),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武帝亲自前往吊唁,下诏令谯王宇文俭监护丧事,赐给缯彩一千段,粟麦五千斛,追赠他原有的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为文。到下葬时,王公以下的官员,都送葬到郊外。将他配祭在太祖的庙庭。
· 于
于姓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历史上于姓的重要人物有:汉朝宰相于定国;东汉末期道士于吉;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唐朝宰相于志宁;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和于慎行;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民国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于是之等。中文名于姓国语拼音yú得姓始祖邘叔郡望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堂号河内堂、京兆堂、黎阳堂当代聚集区鲁黑吉辽豫冀古代名人于公、于吉、于禁、于成龙、于谦现代名人于敏、于荣光、于震目录1历史发展?起源始祖?迁徙传播2人口分布3传统文化?郡望堂号?宗祠对联?家谱文献?字辈排序?图腾文化4姓氏名望于姓历...
· 浚县于村于姓探究
浚县卫贤镇于村于姓是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文家、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的后裔。于村于姓始祖于谦之三孙于南道在约1486年随大哥于有道从山西省平定州娘子关下深山(今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迁居白龙庙中(今河北省井陉县“中国民俗文化村”――于家村),随后于南道又携妻带子迁浚县谭城郭家庄,即今于村。于谦遇难后,其长子于世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次子于广(字崇登)隐姓埋名隐居在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南峪村位于冀晋交界处的娘子关下,绵河之畔。据民国九年于氏宗祠碑文载,当时此地是荒山巨石,榛莽草丛,人迹罕至,绝对是避难隐居的理想之地。现南峪村于姓家族仍保存有于谦家谱。家谱始祖为少保于谦。于谦下有二子三孙。长子于世登,次子于崇登(名广)。于崇登配刘氏生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名管),次子于东道(名奇),三子于南道(名辰)。后因生活所迫,于有道于明成化年间(大约1486年),携妻(贾氏)带子(厚、渊、昌、盛、惠五子)...
· 于山国
三国史记和东国舆地志《东国舆地志》巻之七江原道《三国史记》说明了于山国在朝鲜三国时代时就已存在。在512年,新罗的将军异斯夫攻打于山国,使于山国向朝鲜本岛臣服。不过,到了11世纪初,于山国受到女真族的海盗侵略而灭亡。韩国人认为古代名称的于山岛是和日本争执的独岛,但日本人认为于山岛是在郁陵岛接近的竹屿。李氏朝鲜柳馨远《东国舆地志》(1656),于山的地图于山官撰《新増东国舆地胜覧》(1530)朝鲜八道总図《新増东国舆地胜覧》(1530)朝鲜八道总図(部分:郁陵岛和于山岛)《广舆图》(1737-1776)郁陵岛和"所谓于山"金正浩《大东舆地图》(1861):(部分)郁陵岛和于山金正浩《大东舆地图》(1861):(部分)于山和郁陵岛东岸官撰《大韩地志》(1899)大韩全図(部分):郁陵岛和于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