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染色体
历史
1960年,两位美国费城的科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彼得·诺维尔( Peter Nowell ) 和Fox Chase癌症中心( 英语: Fox Chase Cancer Center )的大卫·亨格福德( David Hungerford ) 首次发现此类染色体变异 。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 Janet Rowley )确认了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机制来自于染色体易位。
分子生物学
费城染色体形成机制
染色体易位是费城染色体中染色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九号染色体中长链的Abl基因(位置q34)与二十二号染色体上长链的BCR基因(位置q11)发生并列性易位而产生一种新的融合基因( fusion gene ) 。根据国际人类细胞遗传学术语命名法( 英语: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 ),这种染色体易位被称为“ t(9;22)(q34;q11) ”。
这种易位产生了一种致癌的BCR-ABL融合基因,位于因此变短的22号染色体的长链上。此基因产生出一种Bcr-abl融合蛋白( Bcr-abl fusion protein )。因为该融合基因的分子重量为185至210kDa,其也被称为p210或p185。因为Abl基因释放一种膜相关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所以BCR-Abl基因也被酪氨酸激酶传输,并加载一组磷酸盐到此酪氨酸种。尽管BCR基因亦释放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但酪氨酸激酶作用则与药物治疗非常相关。所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比如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都是一些重要的针对各种白血病的药物。该融合基因形成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前期,通常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亦呈阳性。
此BCR-ABL融合基因亦和白介素-3受体( interleukin-3 receptor )基座发生相互反应。BCR-ABL融合基因的复制是呈自我组合型,即其形成并不需要其他细胞信息性蛋白质的参与。同时,BCR-Abl基因却激活以及控制大量蛋白质与酶,加速细胞的分裂。此外,其还抑制DNA修复,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根本上影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机体恶化。
相关内容
染色体易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