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达罗毗荼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89
转发:0
评论:0
词源汉语中达罗毗荼一词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已出现,该词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玄奘和尚曾经到达这里。英语中的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关于梵文的drāvida一词的来源,学界有多种看法,这些理论大体上都围绕着tamiẓ和drāviḍa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泽维勒比尔等语言学家认为二者的来源关系乃是tamiẓ>drāviḍa,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们遵循Dravida->Dramila->Tamizha或Tamil的发展方向。Dravida梵语也有可能来源于梵语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边的印度人,即居住于三面环海的南印度地区的居民。达罗毗荼语系语言学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尔蒂曾指出:“dra...

词源

汉语中达罗毗荼一词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已出现,该词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玄奘和尚曾经到达这里 。

英语中的 Dravidian 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关于梵文的drāvida一词的来源,学界有多种看法,这些理论大体上都围绕着tamiẓ和drāviḍa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泽维勒比尔等语言学家认为二者的来源关系乃是tamiẓ >drāviḍa,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们遵循Dravida -> Dramila -> Tamizha或Tamil的发展方向。Dravida梵语也有可能来源于梵语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边的印度人,即居住于三面环海的南印度地区的居民。

达罗毗荼语系语言学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尔蒂曾指出:“draviḍa、dramila首先是用来指代一个民族,其次是一个国家。在公元前的僧伽罗语文献中,dameḍa-和damela-的前缀指代的是泰米尔商人。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文献则用damiḷa-的前缀来指代南印度居民(主要是泰米尔人);damilaraṭṭha-则是南印度一个非雅利安国家;dramiḷa-, dramiḍa, and draviḍa-这几种变体是指代南印度的一个国家的。而damiḷa-的出现似乎要早于draviḍa-,后者可能是前者的梵文化形式。

达罗毗荼人的起源

达罗毗荼人

单倍型类群 H (M69)分布

早期欧洲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地中海人种最外围分支。早年的一些人类学家曾认为达罗毗荼各民族乃是一个独特的人种,不过大量的基因研究否定了这一结论,即便如此,他们的基因结构仍与北印度和西印度的印度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基因研究同时也证实了达罗毗荼语系的人种源自南亚次大陆 。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认为达罗毗荼人的出现要晚于南亚次大陆说南亚语系的种族(比如蒙达语族的居民),而早于印欧语系人种的到来。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在印度-雅利安移民到来之前,达罗毗荼人遍布于印度半岛,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佐证,俾路支地区说布拉灰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布拉灰人的存在就被当作一个证据 。按这种理论的观点,早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应为达罗毗荼人所创造 。

另外一些学者如J. Bloch和M. Witzel则认为,印度-雅利安人在创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之后才进入已经讲达罗毗荼语的地区 。

达罗毗荼人的概念

达罗毗荼(英语:Dravidian)一词来源于梵文的Dravida,在历史上曾用来指代泰米尔人 。天主教宣教士罗伯特·考德威尔用这个词来代表南印度的居民 。达罗毗荼人可能曾经广泛分布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西北部地区 ,在公元前2000 - 公元前1500年,他们持续的由印度西北部迁往东南部,到了公元前1500年前后,可能已存在有北达罗毗荼、中达罗毗荼和南达罗毗荼三个方言群 。尽管历史上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来源不同、且同样生活在印度半岛上,但今天“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主要是根据地区分布和文化习俗而非种族来区分的。

族群组成和分布

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种。 《Man, Past and Present》(1899年),Augustus H. Keane著。

达罗毗荼人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

布拉灰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如今在文化和人种特征上已与俾路支人相似。

库鲁克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国,是孟加拉国内唯一的达罗毗荼民族。

孔德人:分布于印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民。

冈德人:分布于中印度。

卡纳达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

科达瓦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的果达古县。

马拉雅拉姆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喀拉拉邦。

泰米尔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

泰卢固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过去曾被列为中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也有在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

图鲁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这一地区也叫做图鲁纳德。

达罗毗荼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包括泰卢固语(తెలుగు)、泰米尔语(தமிழ்)、卡纳达语(ಕನ್ನಡ)、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图鲁语(ತುಳು)等共73种语言 。学界普遍认为,达罗毗荼语言对印度-雅利安诸语言语法结构的影响要大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后者是建立在达罗毗荼语言底层之上的缘故 。

外部链接

参见

印度河文明

雅利安人

种姓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曼荼罗
基本特征曼荼罗有固定的象征模式,主要是印度教密宗与佛教密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修行禅定时所用的象征性图形。在象征着宇宙的曼荼罗中,有四面墙壁,墙上的四扇大门通向外部的世界;四面墙壁内的中心部坐着大日如来或者是观自在菩萨,处于世界之主的位置。四面墙壁的外部有一圈火焰光环,能起到驱散旁观者的不洁与邪气、保护内部的作用。外围的一圈金刚表示着启迪的不灭,莲花瓣则代表着净土的本性。佛教17世纪时绘画的西藏五神曼荼罗,位于中央的是红阎魔敌(RaktaYamari),拥抱着他的白达里空行母(VajraVetali),而四个角落分别是红色,绿色,白色和黄色怒尊。这幅画现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曼荼罗19世纪时绘画的西藏那洛空行母曼荼罗,金刚瑜伽母站立于两个红色三角法基内。这幅画现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在不丹所绘画的药师佛与波若经的曼荼罗曼荼罗是佛教密乘的重要名相。佛教曼荼罗在具体的密法、密乘的事相运用中,筑
· 曼荼罗
曼荼罗(梵文:Mandala;藏文:dky-il-vkhor),梵文旧意译为“坛”、“坛城”、“道场”,新意译为“轮圆具足”、“聚集发生”;藏文直译为“中围”,意为本尊佛、菩萨和周围环绕的眷属等聚集的场所。本尊是自然智慧的体现者,眷属菩萨是道果功德的体现者。曼荼罗用形象表现佛智与道果功德,这是密教的特色。形象化的方法是绘图,或用彩色绘于布上、墙壁上,或用彩色细沙堆成,还有用木或金属等制成的立体坛城。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种:(1)大曼荼罗。用表示地、水、火、风、空“五大”的青、黄、赤、白、黑五色绘制的本尊佛、菩萨等聚集所在的坛场。各个本尊各有其不同的曼荼罗,如:大威德金刚坛场、喜金刚坛场、胜乐金刚坛场、须弥山坛场(藏传佛教供养法器里的“曼扎”由此而来)。(2)三昧耶坛城。“三昧耶”是梵文Samaya的音译,意为誓愿、本愿等。这种坛城的中心不绘佛菩萨的形象,只绘出此本尊手中所执持的器杖和印契,...
· 俱毗罗
相关条目多闻天王四大天王
· 迦毗罗卫
历史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又名首图驮那,为迦毗罗卫城推选出来的执政官,是一位刹帝利王。迦毗罗卫城与末罗(Malla)、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罗(Panchala)和跋耆(Vajii)为邻。疆土略约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城周围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奉拘萨罗为宗主国。摩诃男(Mahanama)执政时,迦毗罗卫城被憍萨罗国毘琉璃王攻破,释迦族被战象践踏,男子尽灭,毘琉璃王将五百名释迦族妇女召在一起,准备奸淫,妇女们叱骂毘琉璃王,最后毘琉璃王将这五百名妇女斩断手足,全部活埋,并以大火毁灭迦毗罗卫城。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此城,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所描述,但位置仍未确定,一说在今尼泊尔南部的提罗拉科特,另一说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庇浦拉瓦,临近蓝毗尼(lumbini)。现已不存在任何建筑物。迦毘罗卫城遗址图片尼泊尔境内迦...
· 阿毗达磨俱舍论
简介《俱舍论》曾二次译为汉文:陈真谛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的‘阿毘达磨俱舍论’。《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发智论》、《六足论》、《大毘婆沙论》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印顺法师认为,《俱舍论》是出入于有部阿毘达磨与经部之间,成为一折中的学派。有部的论师众贤曾造《顺正理论》来破《俱舍论》,对其中经部论师的观点一一反驳。内容世亲造《俱舍论》,以《杂心论》作为体例范本。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