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文献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2
转发:0
评论:0
参考文献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参考文献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萧穆――文献学家萧穆
清末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1834-1904)是安徽桐城人,字敬孚,平生不乐仕进,功名只是一个秀才,却以全部精力网罗文献,校勘图书,曾聚书两万余卷,校印图书百余种,博闻强记冠绝一时,被曾国藩称之为“今之读书种子”。萧穆为作校勘记既不取酬,也不署名,甚至曾经卖掉自己的藏书,作为印书费用,清末所刻许多善本大多曾得到萧穆的帮助,对文化史的贡献显而易见。他的古文也有一定造诣,“为文气力醇厚,博辨驰骋”,“渊博泛滥,不为空虚无补之言”。萧穆著述颇丰,但主要著作是十六卷的《敬孚类稿》,可以说凝聚了他毕生读书、校书的心得。他在其中记录了自己的部分校勘成果,总结了毕生校勘工作的经验,并在目录校勘、方志、文学和历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敬孚类稿》中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史料,特别是有关清代几桩重大文字狱,如湖州“庄氏史案”、“桐城方、戴两家书案”、“桐城孙学颜序《晚村文集》案”等等,搜罗了一些原始资料。他...
· 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束皙
简要介绍:束皙,(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中文名束出生地阳平元城职业文学家、文献学家所属时代西晋人物简介束皙,祖姓\,因避难涉居沙鹿山南,去\字足旁,改姓为束。以博学多闻、善为文辞而知名。少时游国学,作《玄居释》,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掾,升著作佐郎,撰《晋书・帝纪》,迁博士。生平著作编辑太康二年(281年),汲取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墓),得竹书数10车,皆为科斗文,为魏国史书。因盗墓者烧简照明,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命他和荀勖等人校缀编目整理,他“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有《纪年》13篇,《国语》3篇,《琐语》11篇,《穆天子传》5篇,《师春》1篇,《公孙段》2篇,《易经》2篇,《大历》2篇,《国诗》1篇,《杂书》19篇等凡75篇。其中7篇简书折坏,不能辨识名题。对每篇中所言之事,均加注释。由此,汲冢书由他和荀勖编次后,...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古文献学
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孙钦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作为古代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载体的文献典籍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数量之多、流传之久世所罕见。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整理、研究、利用这些文献典籍的悠久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出有益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古文献学。古文献学对于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继承和发展中国古文献学,是关系我国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存亡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古文献学理论和方法,古代文献典籍将会面临两种后果:或者任其错乱、散佚,日渐消亡;或者乱加整理、妄加窜改,歪曲历史、贻误后人。这两种后果都将使古代文献典籍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不久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优...
· 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简介资料
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简介资料严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嘉庆五年(1800年),考中举人,授建德县教谕,以疾辞归。道光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主要成就精考据学,曾与姚文田同治《说文》,作《说文长编》45册,有天文、算术、地理、草木、鸟兽之类。又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说》15篇;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10卷,对汉、魏、唐、宋石经仇校研究较深。﹝对汉、魏、唐、宋石经讎校研究较深,仇当作讎。﹞嘉庆十三年(1808年)诏开“全唐文馆”,他由于已辞官归田,无机会参与此事,感叹道:“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当有总集,斯事体大,是余之责也。”于是发愤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之与《全唐文》相接。收书3000余家,每人加注小传,足以考证史文。又遍检群书,一字一句,无不校订。唐以前文献,皆荟萃于此,对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