竽的历史沿革和影响
竽是我国古老的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的簧管类型乐器。根据《周礼》,中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其中的匏类乐器指的就是当时用一种叫匏瓜的干老葫芦制成的乐器称匏类乐器。中国古代的匏类乐器主要就是指包括笙和竽等类的吹管乐器。
竽
汉代以前,笙和竽是两件并存于世的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和竽都是宫廷中重要的吹奏乐器。当时,竽比笙的影响更大些,它不仅在市民中广泛地流行,还一度在宫廷、贵族中流行,它不仅在当时的歌舞表演中是乐队中主要的领奏和伴奏乐器,而且还有合奏、独奏的演奏形式出现。《韩非子·解老》对此记载说:“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说的就是竽在音乐演奏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在乐队中担任领奏带动乐队的情况。从我国已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等文物古迹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竽还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趣闻:说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宣王喜好听吹竽,而且他喜欢听合奏(齐吹)的宏大音响,当时有位叫南郭的人原本不会吹竽,为了生计于是拿了一把竽混在乐队中装模作样地比划。齐宣王死后,愍王立位也喜好听竽,但却喜欢听单人吹奏(独奏),而南郭由于根本不具有竽的吹奏技术,因此害怕单独表演时会被人识破他长期在竽乐队中混饭吃的事情而受到责罚,所以只好落荒而逃。由此可见,竽早在数千年前就己经在我国宫廷与民间普遍流行了。
滥竽充数
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文献中,也共同有着许多关于笙和竽是属于两种同类型吹管乐器的记载。例如,《礼记·乐记》说:“君子听竽笙,则思畜聚之臣。”《周礼·春官·笙师》中也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其中的“笙师”一说,特指的就是当时宫廷内乐队中的一个官名,其实际工作主要是教习乐师吹竽和笙等乐器演奏的老师。
汉竽与唐笙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都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三十六簧或是以上型制的乐器称作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少于十九簧型制的乐器称作笙,例如,《风俗通》说:“竽,⋯ .管三十六簧也,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二十六斗眼(二十二簧)的竽,从这件乐器的制作上可以看到,除二十二根单管外,还有几个折叠管的装置,其中四个管有双按孔的精巧设计,用于低音演奏,这种结构设计更接近于现代改良笙的制作。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是用铜片制作而成。中国历史上笙和竽,曾于盛唐之时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内,现在还收藏着中国唐代制作的六支笙、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