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竽的消失与回归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19
转发:0
评论:0
一、竽的消失笙和竽作为两件同类型乐器并存的状况在我国历史上维持了很长的时期,不过,在两汉以后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这两件乐器虽然仍并存于世并得到普遍地应用,但竽一般就只用于宫廷雅乐演奏了,例如,唐文宗就规定“竽”只能用于他自己所喜好的“云韶乐”之中。这样做的后果是:竽逐渐脱离了民间,尤其是在民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燕乐”之中,更是没有了竽的位置。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里受到重用并得到普遍采用。竽到了宋代的皇祐二年(1050年)左右,精通经学,擅长词赋的北宋音乐家阮逸还把三种大小和音高不同的笙,分别称之为“竽笙”、“巢笙”、“和笙”。这应该说是“竽”作为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在历史文献资料上的最后回光返照。在宋代教坊十三部中,实际上已经只有笙乐,而无竽乐了。宋代以后,竽逐渐被淘汰,而由笙替代。二、竽在当今的回归唐代以后,无论...

一、竽的消失

笙和竽作为两件同类型乐器并存的状况在我国历史上维持了很长的时期,不过,在两汉以后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这两件乐器虽然仍并存于世并得到普遍地应用,但竽一般就只用于宫廷雅乐演奏了,例如,唐文宗就规定“竽”只能用于他自己所喜好的“云韶乐”之中。这样做的后果是:竽逐渐脱离了民间,尤其是在民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燕乐”之中,更是没有了竽的位置。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里受到重用并得到普遍采用。

竽的消失与回归

到了宋代的皇祐二年(1050年)左右,精通经学,擅长词赋的北宋音乐家阮逸还把三种大小和音高不同的笙,分别称之为“竽笙”、“巢笙”、“和笙”。这应该说是“竽”作为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在历史文献资料上的最后回光返照。在宋代教坊十三部中,实际上已经只有笙乐,而无竽乐了。宋代以后,竽逐渐被淘汰,而由笙替代。

二、竽在当今的回归

唐代以后,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竽作为曾经辉煌过的乐器,的的确确是消失了。但是,竽在辉煌时期所留下的印迹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乐器发展方向,其实是不能抹煞的。竽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于宫廷和贵族中?为什么被规定只能演奏雅乐?这正是《韩非子·解老》所谓:“竽⋯⋯五声之长者也⋯⋯钟瑟皆随⋯⋯诸乐皆和。”

竽的消失与回归

竽的吹奏

简单地说,这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和融合问题。“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楚地民歌,前者极俗,后者极雅,后来《下里巴人》用来指代非常俗的、很一般的东西,而《阳春白雪》则用来指代极雅的、很高明的东西。雅与俗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永远不能整齐划一,高低永在,正如高山与大河一样,也正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一对孪生姐妹注定要在世上相依为命。所以,竽因为体积较笙略显笨重而在唐代后惨遭淘汰,但是,当时代需要它的时候,它也是可以复活的。

竽的消失与回归

三十六簧的笙

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笙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革,现在中国各中乐团广泛运用的就是三十六簧笙。按照“竽,笙之大者”的历史规范,大为竽,小为笙,三十六簧的笙就是竽啊!所以,笙的这种改革,是对竽的一种回归或者复古制。当然,当今笙界对三十六簧笙的成功改革,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运用,不仅是对竽的回归,还同时说明,大众的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也是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在不断得以提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 竽的历史沿革和影响
竽是我国古老的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的簧管类型乐器。根据《周礼》,中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其中的匏类乐器指的就是当时用一种叫匏瓜的干老葫芦制成的乐器称匏类乐器。中国古代的匏类乐器主要就是指包括笙和竽等簧片类的吹管乐器。竽汉代以前,笙和竽是两件并存于世的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和竽都是宫廷中重要的吹奏乐器。当时,竽比笙的影响更大些,它不仅在市民中广泛地流行,还一度在宫廷、贵族中流行,它不仅在当时的歌舞表演中是乐队中主要的领奏和伴奏乐器,而且还有合奏、独奏的演奏形式出现。《韩非子·解老》对此记载说:“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说的就是竽在音乐演奏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在乐队中担任领奏带动乐队的情况。从我国已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等文物古迹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竽还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趣闻:
· 滥竽充数的典故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意思】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装好的。【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 回归年
细微的区别由于地球和月球重力的摄动和地球在椭圆形的公转轨道上速度不均,地球在轨道上的运动不规则。因此太阳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选定点所花的的时间会因为选定的点的不同而改变。此外,昼夜平分点在轨道上的位置也会因为岁差而改变,结果是(下面再解释)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会与在黄道上所选择的太阳必须回归的点有关联(在测量时,会与分点的移动一起改变)。所以天文学家定义的“平回归年”是黄道上所有点的回归年的平均长度,他的长度是365.24219日(公制)。除此之外,回归年以黄道上的特殊点作了明确定义:最特别的是春分点年,以太阳在春分点做为起点与终点,它的长度是365.2424天。对于其他的复杂变化,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固定一天的长度"来测量时间:公制的86400秒、定义的原子时、以月亮和行星运动定义的力学时、平太阳日、或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如果使用时钟来测量平太阳日的时间,相对于使用日晷测定得到的时钟日,可以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