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
辞源
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意“转换”。希腊辞源“ μετά meta ”(之间)及“ φέρω phero ”(带有)之意。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有趣的是,现代希腊文中,“metaphor”是被用来指把行李移到马车或电车上的载运工具;所以在希腊机场的访客会发现他们用“metaphor”来运送行李。
历史
隐喻存在于最早的书写文本,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开始: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
组成
I. A. Richards 1936年的著作《修辞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的组成有三部分:1.喻体(tenor),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2.喻依(vehicle),指的是用来描述意义的凭借;3.喻词,指用来连结喻体和喻依的补助词。
这句莎翁的名言是隐喻的好例子。此例当中,世界被用来与舞台作比较,其目的是用“舞台”较通俗的意义来描述“世界”这个概念,与中国人说的“人生如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例中,“世界”是喻体(tenor)而舞台是喻依(vehicle);而“男人”与“女人”是第二层次的喻体,“演戏的人”则是用来描述“男人”与“女人”的凭借,“是”则是喻词。
第三句则将凭借中的属性投射到喻体上。喻体与喻依类似或相同的属性就是联系两者的地基(ground)。例如,在“人生如戏”的隐喻当中,人生是喻体,戏是凭借,而“生、死”和“出场、下场”就是连结两者的地基。
判断标准
凡是看到句中存在“是、为、乃......”即可能属于 隐喻
例:
与其它修辞法的关联
明喻(simile)跟隐喻类似,两者都是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作比较。但隐喻是不直接的比较,而明喻则以“像是”或“比较”等字眼明示主体与载体之间的比较。因此,隐喻有较强的宣示意涵,即将主体与载体画上等号,较可能造成意义上的混淆;但明喻则明白指出主体与载体之间的比较关系。
转喻(metonymy)或假喻(中文修辞)类似于同义字的取代。转喻不是将载体的某特质转移到主体上,而是以本来就存在的关联指出来。例如“过尽千帆皆不是”诗句中以“帆”喻“船”的方法。
寓言(allegory)是散文或诗章的延伸,具有意在言外的特性。例如伊索寓言。可以称之为较婉转的一类隐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