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角形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6
转发:0
评论:0
分类以角度分类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均为锐角(即小于90°)。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其中一角为钝角(大于90°)的三角形,其余两角均小于90°。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成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cathetus),直角所对的边是“斜边”(hypotenuse);或最长的边称为“弦”,底部的一边称作“勾”(又作“句”),另一边称为“股”。直角三角形各边与角度的关系,可以三角比表示。详见三角函数。以边长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边长皆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60°。它是锐角三角形的一种。设其边长是a{\displaystylea},则其面积公式为a234{\displaystyle{\frac{a^{2}{\sqrt{3}}}{4}}}。等边三角形是正四面体、正八面体和...

分类

以角度分类

锐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均为锐角(即小于90°)。

钝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是其中一角为钝角(大于90°)的三角形,其余两角均小于90°。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成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cathetus),直角所对的边是“斜边”(hypotenuse);或最长的边称为“弦”,底部的一边称作“勾”(又作“句”),另一边称为“股”。

直角三角形各边与角度的关系,可以三角比表示。详见三角函数。

以边长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边长皆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60°。它是锐角三角形的一种。设其边长是 a {\displaystyle a} ,则其面积公式为 a 2 3 4 {\displaystyle {\frac {a^{2}{\sqrt {3}}}{4}}} 。

等边三角形是正四面体、正八面体和正二十面体这三个正多面体面的形状。六个边长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六边形。

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只有一种形状,其中两个角为45度。

等腰三角形是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相等(或是其中两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的两条相等的边被称为“腰”,而另一条边被称为“底边”,两条腰交叉组成的那个点被称为“顶点”,它们组成的角被称为“顶角”。

等边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形式。

退化三角形

退化三角形是指面积为零的三角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三角形即可称为退化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180°,0°,0°)或(90°,90°,0°);三边其中一条边的长度为0;一条边的长度等于另外两条之和。有人认为退化三角形并不能算是三角形,这是由于它介乎于三角不等式之间,在一些资料中已否定了其中一条边等于其余两条边之和的情况。

一般性质

三角不等式

三角边长不等式

三角内外角不等式

角度

三角形

三角形外角

三角形内角和

毕氏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逆定理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全等及相似

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若二个三角形有以下的边角关系确定后,它的形状、大小就不会改变,二个三角形即为全等三角形。

SSS(Side-Side-Side,边、边、边):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都对应地相等。

SAS(Side-Angle-Side,边、角、边):各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的长度都对应地相等,且两条边夹着的角都对应地相等。

ASA(Angle-Side-Angle,角、边、角):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两个角夹着的边都对应地相等。

RHS(Right Angle-Hypotenuse-Side,直角、斜边、边):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外一条直角边对应地相等。

AAS(Angle-Angle-Side,角、角、边):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其中一组对应角的对边也对应地相等。

注意,SSA(Side-Side-Angle、边、边、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除非该角大于90°。

相似三角形

AA(Angle-Angle,角、角):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的都对应地相等。(或称AAA(Angle-Angle-Angle,角、角、角))

SSS(Side-Side-Side,边、边、边):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都成同一比例。

SAS(Side-Angle-Side):各三角形的两条边之长度都成同一比例,且两条边之夹角都对应地相等。

特殊线段

三角形中有着一些特殊线段,是三角形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线(median):三角形一边中点与这边所对顶点的连线段。

高线(altitude):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线段。

角平分线(angle bisector):平分三角形一角、一个端点在这一角的对边上的线段。

垂直平分线(perpendicular bisector):通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该边所垂直的线段,又称中垂线。

以上特殊线段,每个三角形均有三条,且三线共点。

中线长度

设在 Δ Δ --> A B C {\displaystyle \Delta ABC\,} 中,若三边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的中线分别为 m a {\displaystyle m_{a}} 、 m b {\displaystyle m_{b}} 、 m c {\displaystyle m_{c}} ,则:

高线长度

设在 Δ Δ --> A B C {\displaystyle \Delta ABC\,} 中,连接三个顶点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上的高分别记作 h a {\displaystyle h_{a}} 、 h b {\displaystyle h_{b}} 、 h c {\displaystyle h_{c}} ,则:

其中 s = a + b + c 2 {\displaystyle s={\frac {a+b+c}{2}}} 。

角平分线长度

设在 Δ Δ --> A B C {\displaystyle \Delta ABC\,} 中,若三个角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的角平分线分别为 t a {\displaystyle t_{a}} 、 t b {\displaystyle t_{b}} 、 t c {\displaystyle t_{c}} ,则:

三角形的心

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垂心及形心称为三角形的四心,定义如下:

关于三角形的四心,有这样的一首诗:

三角形

垂心(蓝)、形心(黄)和外心(绿)能连成一线,且成比例1:2,称为欧拉线。

连同以下的旁心,合称为三角形的五心:

外接圆和内切圆半径

设外接圆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 内切圆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则:

面积

基本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 A {\displaystyle A} 是底边 b {\displaystyle b} 与高 h {\displaystyle h} 乘积的一半,即:

其中的高是指底边与对角的垂直距离。

证明 三角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一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从右图可知,将两个全等三角形相拼,可得一平行四边形。而将该平行四边形分割填补,正好能得到一个面积等于 b h {\displaystyle bh} 的长方形。因此原来的三角形面积为 A = 1 2 b h {\displaystyle A={\frac {1}{2}}bh} 。 证毕。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设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为已知的两边, γ γ --> {\displaystyle \gamma } 为该两边的夹角,则三角形面积是:

证明 三角形的高 h 能以正弦的定义表示。 观察右图,根据正弦的定义: sin ⁡ ⁡ --> γ γ --> = h a {\displaystyle \sin \gamma ={\frac {h}{a}}} 。 因此: h = a sin ⁡ ⁡ --> γ γ --> {\displaystyle h=a\sin \gamma } 。 将此式代入基本公式,可得: A = 1 2 b ( a sin ⁡ ⁡ --> γ γ --> ) = 1 2 a b sin ⁡ ⁡ --> γ γ --> {\displaystyle A={\frac {1}{2}}b(a\sin \gamma )={\frac {1}{2}}ab\sin {\gamma }} 。 证毕。

已知两角及其夹边

β β --> {\displaystyle \beta } 、 γ γ --> {\displaystyle \gamma } 为已知的两角, a {\displaystyle a} 为该两角的夹边,则三角形面积是:

证明 三角形的面积能从两角及其夹边求得。 从正弦定理可知: b sin ⁡ ⁡ --> β β --> = a sin ⁡ ⁡ --> α α --> b = a sin ⁡ ⁡ --> β β --> sin ⁡ ⁡ --> α α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frac {b}{\sin \beta }}&={\frac {a}{\sin \alpha }}\\b&={\frac {a\sin \beta }{\sin \alpha }}\\\end{aligned}}} 代入 A = 1 2 a b sin ⁡ ⁡ --> γ γ --> {\displaystyle A={\frac {1}{2}}ab\sin \gamma } ,得: A = a 2 sin ⁡ ⁡ --> β β --> sin ⁡ ⁡ --> γ γ --> 2 sin ⁡ ⁡ --> α α --> {\displaystyle A={\frac {a^{2}\sin \beta \sin \gamma }{2\sin \alpha }}} 。 注意到 α α --> + β β --> + γ γ --> = 180 ∘ ∘ --> {\displaystyle \alpha +\beta +\gamma =180^{\circ }} ,因此: A = a 2 sin ⁡ ⁡ --> β β --> sin ⁡ ⁡ --> γ γ --> 2 sin ⁡ ⁡ --> [ 180 ∘ ∘ --> − − --> ( β β --> + γ γ --> ) ] = a 2 sin ⁡ ⁡ --> β β --> sin ⁡ ⁡ --> γ γ --> 2 sin ⁡ ⁡ --> ( β β --> + γ γ -->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A&={\frac {a^{2}\sin \beta \sin \gamma }{2\sin[180^{\circ }-(\beta +\gamma )]}}\\&={\frac {a^{2}\sin \beta \sin \gamma }{2\sin(\beta +\gamma )}}\\\end{aligned}}} 证毕。

已知三边长

希罗公式,又称海伦公式,其表示形式为:

其中 s {\displaystyle s} 等于三角形的半周长,即:

秦九韶亦求过类似的公式,称为 三斜求积法 :

也有用幂和来表示的公式:

亦可用Cayley–Menger行列式表示的公式:

基于希罗公式在三角形拥有非常小的角度时并不数值稳定,有一个变化的计法。设 a ≥ ≥ --> b ≥ ≥ --> c {\displaystyle a\geq b\geq c} ,三角形面积为:

证明 设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为三角形三条边, α α --> {\displaystyle \alpha } 、 β β --> {\displaystyle \beta } 、 γ γ --> {\displaystyle \gamma } 为相应边的对角。从余弦定理可知: cos ⁡ ⁡ --> γ γ --> = a 2 + b 2 − − --> c 2 2 a b {\displaystyle \cos \gamma ={\frac {a^{2}+b^{2}-三角恒等式}{2ab}}} 以毕氏三角恒等式可得: sin ⁡ ⁡ --> γ γ --> = 1 − − --> cos 2 ⁡ ⁡ --> γ γ --> = 4 a 2 b 2 − − --> ( a 2 + b 2 − − --> c 2 ) 2 2 a b {\displaystyle \sin \gamma ={\sqrt {1-\cos ^{2}\gamma }}={\frac {\sqrt {4a^{2}b^{2}-(a^{2}+b^{2}-c^{2})^{2}}}{2ab}}} 。 将此式代入 A = 1 2 a b sin ⁡ ⁡ --> γ γ --> {\displaystyle A={\frac {1}{2}}ab\sin {\gamma }} ,得: A = 1 4 4 a 2 b 2 − − --> ( a 2 + b 2 − − --> c 2 ) 2 {\displaystyle A={\frac {1}{4}}{\sqrt {4a^{2}b^{2}-(a^{2}+b^{2}-c^{2})^{2}}}} 。 因式分解及简化后可得: A = 1 4 ( a + b + c ) ( a + b − − --> c ) ( a + c − − --> b ) ( b + c − − --> a ) {\displaystyle A={\frac {1}{4}}{\sqrt {\left(a+b+c\right)\left(a+b-c\right)\left(a+c-b\right)\left(b+c-a\right)}}} 代入 s = a + b + c 2 {\displaystyle s={\frac {a+b+c}{2}}} ,即可证毕。

已知坐标系中三顶点坐标

由 ( x 1 , y 1 ) {\displaystyle (x_{1},y_{1})} 、 ( x 2 , y 2 ) {\displaystyle (x_{2},y_{2})} 及 ( x 3 , y 3 ) {\displaystyle (x_{3},y_{3})} 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其面积可用行列式的绝对值表示:

证明 无论三角形的顶点位置如何,该三角形总可以用一个直角梯形(或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差来表示,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角梯形(或矩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顶点的坐标,该三角形的面积容易求出,即用上述的行列式表示。

若三个顶点设在三维座标系上,即由 ( x 1 , y 1 , z 1 ) {\displaystyle (x_{1},y_{1},z_{1})} 、 ( x 2 , y 2 , z 2 ) {\displaystyle (x_{2},y_{2},z_{2})} 及 ( x 3 , y 3 , z 3 ) {\displaystyle (x_{3},y_{3},z_{3})} 三个顶点构成三角形,其面积等于各自在主平面上投影面积的毕氏和,即:

已知周界及内切圆或外接圆半径

设三角形三边边长分别为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及 c {\displaystyle c} ,三角形半周长( a + b + c 2 {\displaystyle {\frac {a+b+c}{2}}} )为 s {\displaystyle s} ,内切圆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则:

若设外接圆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则:

证明 内切圆半径公式 三角形被三条角平分线分成三分。 根据右图,设 A B = c {\displaystyle AB=c} , b = A C {\displaystyle b=AC} , B C = a {\displaystyle BC=a} ,则三角形面积可表示为: A = 1 2 a r + 1 2 b r + 1 2 c r = r ( a + b + c ) 2 = r s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A&={\frac {1}{2}}ar+{\frac {1}{2}}br+{\frac {1}{2}}cr\\&={\frac {r(a+b+c)}{2}}\\&=rs\end{aligned}}} 外接圆半径公式 根据正弦定理: c sin ⁡ ⁡ --> γ γ --> = 2 R sin ⁡ ⁡ --> γ γ --> = c 2 R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frac {c}{\sin \gamma }}&=2R\\\sin \gamma &={\frac {c}{2R}}\\\end{aligned}}} 因此: A = 1 2 a b sin ⁡ ⁡ --> γ γ --> = 1 2 a b ( c 2 R ) = a b c 4 R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A&={\frac {1}{2}}ab\sin \gamma \\&={\frac {1}{2}}ab\left({\frac {c}{2R}}\right)\\&={\frac {abc}{4R}}\end{aligned}}}

已知两边向量

设从一角出发,引出两边的向量为 a {\displaystyle \mathbf {a} } 及 b {\displaystyle \mathbf {b} } ,三角形的面积为:

证明 根据向量积定义, | a × × --> b | = | a | | b | sin ⁡ ⁡ --> γ γ --> {\displaystyle |\mathbf {a} \times \mathbf {b} |=|\mathbf {a} ||\mathbf {b} |\sin \gamma } , 其中 γ γ --> {\displaystyle \gamma } 是两支向量的夹角。 因此: 1 2 | a × × --> b | = 1 2 | a | | b | sin ⁡ ⁡ --> γ γ --> = A {\displaystyle {\frac {1}{2}}|\mathbf {a} \times \mathbf {b} |={\frac {1}{2}}|\mathbf {a} ||\mathbf {b} |\sin \gamma =A} 证毕。

半角定理

在三角形 A B C {\displaystyle ABC\,} 中,三个角的半角的正切和三边有如下关系:

证明 以正弦及余弦之比表示正切: tan ⁡ ⁡ --> A 2 = sin ⁡ ⁡ --> A 2 cos ⁡ ⁡ --> A 2 {\displaystyle \tan {\frac {A}{2}}={\frac {\sin {\frac {A}{2}}}{\cos {\frac {A}{2}}}}} 因为 sin ⁡ ⁡ --> A 2 > 0 {\displaystyle \sin {\frac {A}{2}}>0} tan ⁡ ⁡ --> A 2 > 0 {\displaystyle \tan {\frac {A}{2}}>0} 所以 sin ⁡ ⁡ --> A 2 = 1 − − --> cos ⁡ ⁡ --> A 2 = 1 2 ( 1 − − --> b 2 + c 2 − − --> a 2 2 b c ) {\displaystyle \sin {\frac {A}{2}}={\sqrt {\frac {1-\cos {A}}{2}}}={\sqrt {{\frac {1}{2}}\left(1-{\frac {b^{2}+c^{2}-a^{2}}{2bc}}\right)}}} = a 2 − − --> ( b − − --> c ) 2 4 b c {\displaystyle ={\sqrt {\frac {a^{2}-{\left(b-c\right)}^{2}}{4bc}}}} = ( a + b − − --> c ) ( a + c − − --> b ) 4 b c {\displaystyle ={\sqrt {\frac {\left(a+b-c\right)\left(a+c-b\right)}{4bc}}}} 而 cos ⁡ ⁡ --> A 2 = 1 + cos ⁡ ⁡ --> A 2 = 1 2 ( 1 + b 2 + c 2 − − --> a 2 2 b c ) {\displaystyle \cos {\frac {A}{2}}={\sqrt {\frac {1+\cos {A}}{2}}}={\sqrt {{\frac {1}{2}}\left(1+{\frac {b^{2}+c^{2}-a^{2}}{2bc}}\right)}}} = ( b + c ) 2 − − --> a 2 4 b c {\displaystyle ={\sqrt {\frac {{\left(b+c\right)}^{2}-a^{2}}{4bc}}}} = ( b + c + a ) ( b + c − − --> a ) 4 b c {\displaystyle ={\sqrt {\frac {\left(b+c+a\right)\left(b+c-a\right)}{4bc}}}} 所以 tan ⁡ ⁡ --> A 2 = sin ⁡ ⁡ --> A 2 cos ⁡ ⁡ --> A 2 = ( a + b − − --> c ) ( a + c − − --> b ) 4 b c ( b + c + a ) ( b + c − − --> a ) 4 b c = ( a + b − − --> c ) ( a + c − − --> b ) ( b + c + a ) ( b + c − − --> a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tan {\frac {A}{2}}&={\frac {\sin {\frac {A}{2}}}{\cos {\frac {A}{2}}}}\\&={\frac {\sqrt {\cfrac {(a+b-c)(a+c-b)}{4bc}}}{\sqrt {\cfrac {(b+c+a)(b+c-a)}{4bc}}}}\\&={\sqrt {\frac {(a+b-c)(a+c-b)}{(b+c+a)(b+c-a)}}}\end{aligned}}} 即 tan ⁡ ⁡ --> A 2 = 1 b + c − − --> a ( b + c − − --> a ) ( a + c − − --> b ) ( a + b − − --> c ) a + b + c {\displaystyle \tan {\frac {A}{2}}={\frac {1}{b+c-a}}{\sqrt {\frac {\left(b+c-a\right)\left(a+c-b\right)\left(a+b-c\right)}{a+b+c}}}} 同理可得 tan ⁡ ⁡ --> B 2 = 1 a + c − − --> b ( b + c − − --> a ) ( a + c − − --> b ) ( a + b − − --> c ) a + b + c {\displaystyle \tan {\frac {B}{2}}={\frac {1}{a+c-b}}{\sqrt {\frac {\left(b+c-a\right)\left(a+c-b\right)\left(a+b-c\right)}{a+b+c}}}} tan ⁡ ⁡ --> C 2 = 1 a + b − − --> c ( b + c − − --> a ) ( a + c − − --> b ) ( a + b − − --> c ) a + b + c {\displaystyle \tan {\frac {C}{2}}={\frac {1}{a+b-c}}{\sqrt {\frac {\left(b+c-a\right)\left(a+c-b\right)\left(a+b-c\right)}{a+b+c}}}}

其他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外角定理

拿破仑三角形

费马点

欧拉线

梅涅劳斯定理

参看

三角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正三角形
性质假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displaystylea\,\!},则可推得以下的性质:周长p=3a{\displaystylep=3a\,\!}高h=32a{\displaystyleh={\frac{\sqrt{3}}{2}}a}面积A=34a2{\displaystyleA={\frac{\sqrt{3}}{4}}a^{2}}外接圆的半径R=33a{\displaystyleR={\frac{\sqrt{3}}{3}}a}内切圆的半径r=36a{\displaystyler={\frac{\sqrt{3}}{6}}a}以上公式可由勾股弦定理推导而得。正三角形的垂足和其底边的中点共点,因此正三角形的高也是其底边的中垂线及中线,高也会将顶点所的在的角平分。因此正三角形的高也是其中线、中垂线及角平分线,而正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及垂心均共点,在其中线上,距顶点33a{\displayst...
· 直角三角形
主要性质面积和其他三角形相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一边(底边)乘以对应高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以一股(直角边)为底边,另一股即为对应的高,因此面积为二股直角边乘积的一半,面积T的公式为其中a和b是直角三角形的二股。若内切圆和斜边AB相切于P点,令半周长a+b+c2{\displaystyle{\frac{a+b+c}{2}}}为s,则PA=s−−-->a{\displaystylePA=s-a}且PB=s−−-->b{\displaystylePB=s-b},面积可表示为此公式只适用在直角三角形。高直角三角形的高若在直角三角形有直角的顶点处作往斜边的高,可以将三角形切割成二个较小的三角形,两者均和原三角形相似,且二个小三角形彼此相似。因此:高为斜线切割出的二线段的几何平均数。各股是直角三角形的高和斜线切割出的二线段中相邻部分的几何平均数。若以方程式表示其中a,b,c,d,...
· 杨辉三角形
性质每个数是它左上方和右上方的数的和杨辉三角以正整数构成,数字左右对称,每行由1开始逐渐变大,然后变小,回到1。第n{\displaystylen}行的数字个数为n{\displaystylen}个。第n{\displaystylen}行的第k{\displaystylek}个数字为组合数Cn−−-->1k−−-->1{\displaystyleC_{n-1}^{k-1}}。第n{\displaystylen}行数字和为2n−−-->1{\displaystyle2^{n-1}}。除每行最左侧与最右侧的数字以外,每个数字等于它的左上方与右上方两个数字之和(也就是说,第n{\displaystylen}行第k{\displaystylek}个数字等于第n−−-->1{\displaystylen-1}行的第k−−-->1{\displaystylek-1}个数字...
· 正三角形镶嵌
上色的正三角形镶嵌正三角形镶嵌有九种不同的上色方式,他们依顶点周为颜色数来命名:111111,111112,111212,111213,111222,112122,121212,121213,121314。A2晶格和圆堆砌正三角形镶嵌的顶点排布被称作A2晶格。正三角形镶嵌是单纯形堆砌(英语:Simplectichoneycomb)家族的二维成员。A2晶格(又称A2),可由所有3种A2晶格组合得来,就等价于A2晶格。以正三角形镶嵌的顶点为圆心,我们可以得到二维的最密圆堆砌(英语:CirclePacking),每个圆都与6个相邻圆接触(接触数(英语:kissingnumber)),堆砌密度为ππ-->12{\displaystyle{\frac{\pi}{\sqrt{12}}}}或90.69%。由于3个A2晶格组合还是A2晶格,这种圆堆砌种的圆可被涂成三种颜色。A2晶格的沃罗诺伊图是正六边形镶...
· 等腰三角形
命名等腰三角形在英文中称为isosceles,来自希腊文,意思是“等长的脚”性质等腰三角形具有下列性质两底角相等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当腰长等于底边长时,则底角和顶角为60度而其边、角、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如下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定理若一三角形的二边相等,则二边的对角相等,此定理列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称为驴桥定理,也是等腰三角形定理。驴桥定理是在几何原本的前面出现的较困难命题,是数学能力的一个门槛,无法理解此一命题的人可能也无法处理后面更难的命题。驴桥定理的逆定理是若一三角形的二角相等,则二角的对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全等若二等腰三角形,其腰相等,底边也相等,即可以用SSS全等证明二个等腰三角形全等,而三角形的角可以用余弦定理求得。等腰三角形的相似等腰三角形的顶角γγ-->{\displaystyle\gamma}和底角αα-->{\displaystyle\alpha}...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