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雪球地球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0
转发:0
评论:0
概述从1960年代以来,人们就假想地球诸大陆曾经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冰冻,时间是迄今约7.5亿到5.8亿年前。这个时期地史上称为冰河期。后来古生物学家W.BrianHarland指出该时期的冰渍沉积物遍布全球,并提出那个时候全球冰封的观点。该假说的麻烦在于,尽管全球遍布冰川痕迹,但是在赤道地区除了高山地区外找不到冰川痕迹。板块构造学说使得这种冰川分布的不连续性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各大陆在那个时候曾经是一个整体,聚集在赤道附近,叫做超大陆(罗迪尼亚大陆)。总而言之,雪球地球理论就是综合了7亿到6亿多年前留下的诸多地热证据而得出的一个理论。由冰渍残留地点的广布,该理论认为地球曾经一度被全部冰冻起来。然而这个过程的机理却不明。有一种理论认为当时由于冰川的延伸,导致部分陆地被冰面覆盖,从而延缓了岩石的风化过程(岩石风化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火山活动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于是冰...

概述

从1960年代以来,人们就假想地球诸大陆曾经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冰冻,时间是迄今约7.5亿到5.8亿年前。这个时期地史上称为冰河期。后来古生物学家W. Brian Harland指出该时期的冰渍沉积物遍布全球,并提出那个时候全球冰封的观点。

该假说的麻烦在于,尽管全球遍布冰川痕迹,但是在赤道地区除了高山地区外找不到冰川痕迹。板块构造学说使得这种冰川分布的不连续性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各大陆在那个时候曾经是一个整体,聚集在赤道附近,叫做超大陆(罗迪尼亚大陆)。

总而言之,雪球地球理论就是综合了7亿到6亿多年前留下的诸多地热证据而得出的一个理论。

由冰渍残留地点的广布,该理论认为地球曾经一度被全部冰冻起来。然而这个过程的机理却不明。有一种理论认为当时由于冰川的延伸,导致部分陆地被冰面覆盖,从而延缓了岩石的风化过程(岩石风化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火山活动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于是冰川到一定时候会停止蔓延。由于当时超大陆集中在赤道附近,陆地表面冰川很难被全部覆盖。日积月累,当风化过程慢慢消耗完温室气体后,冰川开始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直到全球冻结。彼时,整个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盖。日照辐射被白雪皑皑的地球反射回太空,地球一片冰冷。由于水汽蒸腾作用被大幅减少,大气变得无比干燥。当时大气中唯一的温室气体就是水汽本身,高高在上的则是令人炫目的阳光。

雪球地球终究还是融化了,而融化的原因则成了现在的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计算机模拟人们也得到了一个完全冰封的地球,这个模拟得到的状态称为“白地球”。

雪球地球

查看详细关系图雪球地球-冰河期知识图谱

证据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1. 北半球冰川分布2. Dickinsonia costata, an Ediacaran organism of unknown affinity, with a quilted appearance3. A black smoker, a type of hydrothermal vent4. Volcanoes may have had a role in replenishing CO2, possibly ending the global ice age of the Cryogenian Period.5. 今天的冰川6. 距今21亿年的岩石(black-band ironstone)7. Elatina Fm diamictite below Ediacaran GSSP site in the Flinders Ranges , South Australia. A$1 coin for scale.8. Diamictite of the Neoproterozoic Pocatello Formation, a "snowball Earth"-type deposit

支持者用来举证的地质沉积物包括富含铁的铁燧岩和碳酸盐壳岩。 雪球地球事件与5.7到5.3亿年前发生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的关联也非常引人注目。

光合作用参与者的缺乏

海水里含有两种碳同位素:碳12和碳13。在生化过程中,生物体优先利用较轻的碳12,这就使海洋里的光合作用参与者比如原生生物和海藻一类慢慢地排空了碳13同位素。假如海洋里存在光合作用参与者,那么这些光合作用参与者死亡后形成的有机质沉积里碳13的含量就会比较低,而从海水里析出的碳酸盐沉积物里碳13含量就会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在理论所指的那段时间内形成的海水碳酸盐沉积物里碳13的平均含量非常明显地比其他正常时期沉积物的低。这就支持了雪球地球理论,因为这说明当时冰封大地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光合作用参与者都被严寒冻死了。

条状铁层构造带

在地球富氧大气里,自然界的铁一般会被氧化为三价态的氧化铁沉积下来形成条状铁层。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铁才能形成二价态的氧化亚铁矿石。由于氧化亚铁矿发现只存在于与雪球地球对应的地质年代里,这就又进一步支持了雪球地球理论的正确。 易溶于水的亚铁盐遇到空气里的氧气会被氧化成易水解的铁盐,进而形成难溶的氧化铁从水里沉淀出来。这个过程使多达20倍于现存大气层氧气的氧被带状铁沉积封锁在岩石里。地球上的铁矿都是在寒武纪前形成的。在寒武纪后的显生宙地层中鲜有铁矿存在。

支持者们认为氧气在大气层里是不稳定的,因为有太多的反应可以消耗氧气,主要是铁和硅的氧化过程。要维持大气层氧气的含量,必须依靠来自生物圈源源不断的氧气供给。雪球地球时期,冰冻杀死了大多数生物,造成氧气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就使氧化亚铁矿能够得以形成。反对者们认为雪球地球时期生命不可能幸存下来,然而事实上没有发生生命彻底灭绝。支持者们反驳道,在海洋的深处完全有可能存在厌氧和低耗氧微生物群落存在,依靠地热维生而幸存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在远离大陆的海面可能会存在少量未冻结的水域,庇护着一些好氧生物群落。另外在赤道附近也会有一些地区的水在白天融化形成水洼,晚上则重新冻结起来。

碳酸盐壳岩石

据估计,当时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需要达到比现在高350倍的程度才能形成足够的温室效应把冰川融化。但这个浓度是可以积累起来的,因为当时主要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硅酸盐岩石的风化过程,冰川覆盖了岩石,阻止了岩石的风化,于是大气层二氧化碳就能逐渐积累到很高的浓度。

很可能由于火山作用的缘故,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最后在赤道附近出现了一条无冰的水域。这条水域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融化了更多的冰川,更多的水域又吸收了更多了太阳辐射,如此反复。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蓝藻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使大气层氧气浓度迅速升高,这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产生了新的多细胞生命体。

在短短1000年的时间里,雪球地球得以解冻,而大气层二氧化碳和氧气正常水平的恢复则花了比这更长的时间。

刚开始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仍然比正常值高出100倍。雨水的洗刷作用转移了大量的大气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溶解转化为碳酸,碳酸进一步腐蚀硅酸盐岩石,形成的碳酸盐沉淀被冲入大海,变为海底的沉积岩。

最后,二氧化碳浓度降至最低,地球温度下降,海水开始结冰,一切又重新开始循环,直到罗迪尼亚大陆瓦解为止。

生命演化

新元古代是一个非常时代,大量的多细胞生物在此时产生,尤其是动物。动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日新月异。

这种多细胞生物的发育有可能是进化压力增长的结果,而进化压力的增长则是地球冻了又融,融了又冻造成的。可以说,雪球地球推动了生物进化。一些支持者指出,最后一个重要的雪球地球结束的时期刚刚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仅几百万年之遥。

生命在冰封中的延续

生命在冰封中幸存有如下几种可能:

深海热泉附近;

生命可以采取类似孢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冰封期;

在低纬度冰原岛峰地区,火山作用和阳光辐射可能会在白天融化部分冰,产生临时水洼;

冰层之下,类似于“矿物质代谢”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避风港;

在冰盖下面会存在液态水坑。类似于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一样。

雪球地球发生时间

有一种雪球地球理论认为最早的一次全球冰封时期发生在23亿年前。原因与大气层氧气的出现有关。大气层氧气的出现消耗了原始大气中的强温室气体甲烷。由于当时地球上太阳辐射水平比较弱,因此导致了气温的骤降。这个理论的证据比较弱,但是这个时期的确形成了一些富铁的岩石。 另一种解释赤道附近发生冰封原因的理论认为当时地球的黄赤交角比现在大,有近60度,导致赤道地区变成“高纬地区”,而这可能与地磁偏角发生变化有关。

科学家们认为在距今10亿-5.4亿年间的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 符号)时期发生了大约4次(也有学者认为是3次或者5次,见以下列表)雪球地球事件:

Marinoan Glaciation (马力诺安冰河期):距今6.5-6.35亿年间,成冰纪(Cryogenian)期间发生的,迄今为止最为显著的大冰期。

Sturtian Glaciation(司拓申冰河期):也发生在成冰纪时期,距今大约7亿年前(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推算结果,有人认为是7.17-6.42亿年前,还有人认为7.15-6.8亿年前)

Late Ordovician Glaciation(后奥陶纪冰河期):发生于距今4.4-4.6亿年前的奥陶纪(Ordovician)。

Gaskiers Glaciation(开斯克尔冰河期):持续了34万年之久的发生于距今5.7963-5.7988亿年前的一次处于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时期的大冰期。该次冰河期是前寒武纪时期(Precambrian, 距今46亿年-5.41亿年间)发生的最后一次大冰期!

Kaigas(凯盖斯冰川期):早于Sturtian Glaciation发生时间,大约距今7.5亿年前。该“假说”后来被认定为并不是真正的冰河期。

相关链接

木卫二

电视、电影与文学作品

《电影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延续藤子·F·不二雄一贯的“SF”(一点点不可思议)作风,以此假说为基础建构出的动画电影。

参考资料

Gabrielle Walker, 2003, Snowball Earth, Bloomsbury Publishing, ISBN 0-7475-6433-7

Jenkins, Gregory, et al, 2004, The Extreme Proterozoic: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Climate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146, ISBN 0-87590-411-4

^Smith, A.G. Neoproterozoic timescales and stratigraphy.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9, 326: 27–54.Bibcode:2009GSLSP.326...27S. doi:10.1144/SP32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地球
命名和辞源地球的英文名“Earth”源自中古英语,其历史可追溯到古英语(时常作“eorðe”),在日耳曼语族诸语中都有同源词,其原始日耳曼语词根构拟为“*erþō”。拉丁文称之为“Terra”,此为古罗马神话中大地女神之名。希腊文中则称之为“Γαῖα”(Gaia),这个名称是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的名字。中文“地球”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的西学东渐时期,最早引入该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他于《坤舆万国全图》中使用了该词。清朝后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地圆说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地球”一词(亦作“地毬”)被广泛使用,申报在创刊首月即登载《地球说》一文。历史地球形成早期太阳系的原行星盘艺术想象图根据放射性定年法的测量结果,太阳系大约在45.6±0.08亿年前形成,而原生地球大约形成于45.4±0.04亿年前。从理论上讲,太阳的形成始于46亿年前一片...
· 地球构造
概述地球结构可以由化学手段和力学的手段——例如流变学确定。物理学上,地球可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化学上,地球被划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地质学上对地球各层的划分,按照自地表的深度,分别是:利用地震波获得地球的内部信息。地球的各层可以由折射和反射的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间接得知。横波不能通过地核,在其他的层中速度也不同。波速在不同层中间的变化遵守折射的斯涅尔定律。高速地震波引起的反射则和光波在镜面上的反射类似。地核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由于地表物质的平均密度只有约3000kg/m,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区域有密度更大的物质。关于地核的更多信息则来自于地震学研究。地震学测量显示,地核由2部分构成:半径为1220公里的固体内核和裹在外面的液体外核,总半径3400公里。固体内核是由英格·莱曼在1936年发现的,成分主要是铁和镍。在45亿年前的地球早期...
· 地球自转
自转的周期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分2.1秒。但是近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在缓慢增加(即转速缓慢减小),导致需要对全球计时器进行调整,例如2005年12月31日全球钟表统一加一秒。这样的调整称为闰秒。转动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度;而表面每点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是赤道的线速度乘以纬度的余弦。因此赤道的线速度是最大的,两极的线速度最小,而赤道线的速度约465.1m/s。恒星日与太阳日在春分时从太阳看到的地球转轴倾角(或倾角)和它相对于自转轴和轨道平面在像地球的一个顺行平面,恒星日是短于太阳日。在时间点1,太阳和遥远的恒星都在头顶上(在相同的方向上);在时间点2,行星转动360°,遥远的恒星右出现在头顶上,但太阳并不在头顶上(1→2=一恒星日);太阳要稍后,在时间点3,才会抵达头顶上(1→3=一太阳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从正午至正午)称为...
· Google地球
纵览Google地球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照相图片、KeyHole间谍卫星的图片和很多其他卫星所拍摄的城镇照片。甚至连Google地图没有提供的图片都有。分为免费版与专业版两种。语言功用维基百科和Panoramio2006年12月Google地球增加了一个新的图层,名称为“地理网络”,内容包括集成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和Panoramio的相关照片。在维基百科,用户可以通过{{Coord}}模板在条目中添加地理坐标。2007年7月Google收购Panoramio。Panoramio网站上经过定位的照片匹配Google地球收录条件并经管理人员审查通过之后,通常在一星期后便会在Google地球上相应的位置展示,而等待接受审查的时间最多需要三星期。模拟飞行器在Google地球启动成功后,使用Windows的用户,按下Ctrl+Alt+A会弹出Google模拟飞行器;而使用MacOSX的...
· 地球公转
轨道地球在公转中所形成的封闭轨迹,称为地球轨道。其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黄道。参数地球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具体参数如下:半长轴:149600000公里半短轴:149580000公里半焦距:2500000公里周长:940000000公里偏心率:0.0167扁率:1:7000近日点和远日点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如:1982年,地球经过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4日19时,经过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4日22时。由于近点年比回归年长25分7秒,所以地球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期,每57年要推迟一日。中距点:即轨道椭圆短轴的两端。如:1982年4月3日和10月5日时地球经过中距点。地球的轨道面地球轨道所在的平面称为地球的轨道面,也称为黄道面。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重合,而是有一个交角(二面角),就是黄赤交角。在2000年,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