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
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社会事实的“运动状态”。
通篇贯穿分工论的关键概念就是“集体意识”。有机连带社会并非集体意识共同性降低,应该认识为,构成新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连带关系(有别于机械连带),所以像道德并非不重要,而是出现新的道德。
分工类型的转变仅是组成方式的不同,由过去较为分立(小团体易于林立)的方式,转而向更细密分工,但是社会各部分更需要紧密合作的有机连带方式,一如身体器官,各司其职,机能各自不同。
延续1与2点,突显有机社会其实更需要集体意识,因为单部分分工者,无法完成自身所有需求,唯有统合在更大的集体意识下,才能完整的构成社会,这一点,在机械社会里面,集体意识需求的规模并不需要这么高。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在《社会分工论》里,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团结”(或称“连带”),作为成员集合体的社会才能存在。他进一步将社会团结分成“机械”与“有机”二种。
机械社会是一种较为初始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有共同的价值、信仰、规范,彼此共享的集体意识十分强烈,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没有很大的差异。而由于社会分工较为原始,成员个体间的职业也多半或少有非常相似的性质,这样在每个人之间的“同质性”造成了集体情感共享的源头 。高度同质化的社会意识,犹如强大的机械力将社会成员固定在相对恒定的位置,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在机械社会中,惩罚主要针对破坏或挑战社会同质性的行为,故大多是残酷的性刑罚,如教会法。中世纪的欧洲和传统的儒家社会,就是机械团结的典型。
涂尔干认为,道德是集体意识的反应,而法律则是社会借由道德的实体化而维持团结的一种努力。机械社会之后,文明不断扩张,社会职能也日益扩大,人口的增加导致物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跟道德(社会交往频率)密度增加,产生竞争生存物资的状态,如果不用战争去解决竞争压力,只能透过社会分工维持社会稳定。日趋复杂精密的社会分工,将各集团的人们纳入其中。透过分工,不同集团的人亦逐渐相互依赖。依照涂尔干自己的比喻,人们就像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相互依赖,社会也因而转入“有机团结”。集体意识逐渐现实化、世俗化,个人价值凸显。法律亦由镇制性转为赔偿性,民法、商法等得到了发展。
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从而导致了“失范(anomie)”的产生。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分工事实上增进了人的团结与幸福。
延伸推理
安东尼·纪登斯(Anthony Giddens,1972)指出,这两种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可以区分成四个面向 :
数量(volume):指的是被集体意识所涵盖的人的数量。
强度(intensity):个体感受到集体意识的深刻程度。
硬度(rigidity):集体意识被定义的明确度。
内容(content):集体意识于两种社会类型中所采取的形态。
集体意识的四个面向
参考文献
^宋承先.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上).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0: 44. ISBN 9570336277 (繁体中文).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2.02.1Durkheim, Émile.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1893.
^宋承先.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上).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0: 46. ISBN 9570336277 (繁体中文).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Rock, Paul.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Crime. (编) Maguire, Mike, Rod Morgan, Robert Reine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imi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宋承先.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上).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0: 47. ISBN 9570336277 (繁体中文).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宋承先.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上).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0: 50. ISBN 9570336277 (繁体中文).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George Ritzer、Douglas Goodman著、柯朝钦、郑祖邦译,《社会学理论》,台北:麦格罗希尔,2004年。页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