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知识管理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7
转发:0
评论:0
概述250px知识的层级可分为资料、资讯、知识及智慧四个阶段,而知识的形成则是透过收集一些资料,再从资料中找出有用的资讯,利用这些资讯加上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最后产生出知识,而智慧则是以知识为基础加上个人的应用能力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上,举例来说,我们制做一份报告时,会先收集大量的资料,在从这堆资料中找出可以运用在报告的资讯,配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完成这份报告,当你完成这份报告后,从报告中所学习到的东西便会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而把个人及群体得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最根本目的。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加以保存。而保存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声音或录像。久而久之,保存了的显性知识汇集成一个知识库,而知识库里的东西需要不断的更新以确保透过知识库而进行持续而有效率的知识分享。与此同时,在人事培训方面,需着重于员工资讯素养的提升以令知识库能得到更有效的运用。另外,有时候知识...

概述

250px

知识的层级 可分为资料、资讯、知识及智慧四个阶段,而知识的形成则是透过收集一些资料,再从资料中找出有用的资讯,利用这些资讯加上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最后产生出知识,而智慧则是以知识为基础加上个人的应用能力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上,举例来说,我们制做一份报告时,会先收集大量的资料,在从这堆资料中找出可以运用在报告的资讯,配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完成这份报告,当你完成这份报告后,从报告中所学习到的东西便会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而把个人及群体得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最根本目的。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加以保存。而保存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声音或录像。久而久之,保存了的显性知识汇集成一个知识库,而知识库里的东西需要不断的更新以确保透过知识库而进行持续而有效率的知识分享。与此同时,在人事培训方面,需着重于员工资讯素养的提升以令知识库能得到更有效的运用。另外,有时候知识库的环节会被跳过,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社交性知识分享行为。

要达到持续的分享,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与个人的学习动力尤其重要,而企业文化及人事管理政策是左右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的主要项目。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知识库的应用,可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率以及技术技能。

知识管理的定义

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造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变市场的变化。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与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1.知识(knowledge) 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 注1: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形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注2:知识可以包括实施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2.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3.组织(organization) 职权、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示例: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 注1: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注2:组织可以是公有的或私有的

4.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 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5.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

6.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 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维度

不同的区分不同知识的框架,其中一种是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包括一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内在知识,例如完成某项任务。在象限的另一端,显性知识代表一个人头脑中明确认知的知识,可方便沟通给他人。 (Alavi & Leidner 2001)。同样地,Hayes和Walsham指出知识的内容和关系,把知识管理从知识论上分为两种。内容说是指知识很容易储存,因为可以进行编码。关系说是指知识具有背景性、关系性,让知识在特定组织外很难发展。

知识管理

  The Knowledge Spiral as described by Nonaka & Takeuchi.

早期研究显示,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把内在知识转变为外在知识,让个人可以吸收,并且解读各种编码的知识。后来的研究显示,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具有差异,这样定义过于简单,外在知识有时自有矛盾。为了让知识成为外在知识,需要翻译为信息。(如头脑外的符号)(Serenko & Bontis 2004)。后来,日本的野中郁次郎提出一个SECI模型(社交、外在、结合、吸收),以螺旋之形表达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之间的互动。(Nonaka & Takeuchi 1995)在这个模型中,内在知识可以"提取"为外在知识,外在知识可以"重新吸收"为隐形知识。后来,他和Georg von Krogh共同推进了早期研究,试图推动知识转换的争论(Nonaka & von Krogh 2009)。

知识管理的奖励措施包括积极管理知识(推动策略)。鼓励个人积极把知识编码为共享知识库,如数据库,或从中提取想要的知识 。

另一种方式是个人随时就需要的知识向专家咨询(拉动策略),专家可提供知识给个人(Snowden 2002)。

企业常用的知识管理包括:

奖励(鼓励知识共享)

讲故事(共享外在知识的方式)

跨项目学习

行动后检查

知识图(全体职员可获得的知识概况图)

案例库

专家库(让知识寻求者可找到专家)

最佳经验分享

知识集会

竞争力管理(系统性评估、计划组织内个人竞争的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可方便或阻碍个人获取知识)

师徒制度

合作科技(群组软件)

知识库(数据库、企业书签等)

测量、报告智力资本(对企业知识量进行量化)

知识中介(某些组织个人负责某一特别"领域",收集相关主题)

社会性软件(维基百科、社会书签、博客等)

项目内知识分享

鼓励

一系列鼓励知识管理的方法包括:

在新产品开发中逐渐加入知识

更短的新产品开发循环

管理创新和组织学习

对组织内专家力量进行平衡

增加组织内、外部人员社交网络连接性

管理商业环境,允许员工获得相关知识和创意

解决棘手问题、古怪问题

管理智力资本、智力资产(专家、know-how等)

很多知识管理不仅仅用到一种软件,这些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利用组织目前的科技设施。组织和商业决策运用了大量的资源,对最新科技大量投入,进行知识管理。但需要明确哪些投资有用,选用最合适的软件,结合知识管理措施。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因

File:Nuclear Knowledge Management abstraction.jpg IAEA实行核能知识管理的专案

竞争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加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新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顾客导向 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工作流动性 雇员的流动性加快,雇员倾向于提前退休,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保存这些雇员所获得的知识,企业有失去其知识基础的风险;环境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经营要求企业需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知识获取、知识创造与知识转换的能力。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管理的评估方法

1.人力资本培训费用组织学习员工忠诚度管理经验 2.创新资本研发费用从事创新的员工比率产品更新知识产权 3.客户资本满意度服务质量合作的时间重复购买销售额 4.知识识别阶段知识库中联系的数目知识库中主题的数目点击率生产力 5.知识诱导阶段来自于知识库的新需求可达到的相关资源 6.知识分发阶段推的方式分发拉的方式分发 7.知识利用阶段知识聚集方式用户满意度知识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商业机会

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我想我们有必要对两者作一个比较。让企业对二者有个清楚的认识,帮助企业选择到底是该知识管理还是内容管理,以及什么时候实施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关注对象 1、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的关注的对象不同 针对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的具体概念,纵说纷纭。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但是从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关注的对象上还是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知识管理关注的是对企业内外部的显性、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包括内外部的研究报告、标准规范、程序文档和数据等;而隐性知识包括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内容管理中的"内容"实质上就是任何类型的数字信息的结合体,可以是文本、图形图象、Web页面、业务文档、数据库表单、视频、声音文件等。从这点上看内容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同时知识管理还存在对知识活动的管理,即知识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创新等环节的管理,由此就会延伸到对人的知识行为的管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而内容管理只是针对静态的显性知识的一种管理,将分散混乱的数据、信息转化成有组织的内容和知识,实现知识的关联化。实践主体 2、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目前的实践主体不同 从目前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实践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它们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内容管理领域,目前主要是政府、媒体、事业单位等,就实施的内容而言主要还是网站内容的管理;而知识管理主要还是面对企业,在寻求与企业现有管理架构,IT应用系统结合方面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具体实施方面重点关注企业知识的梳理,知识和人的关联,人与人的关联以及和企业业务的融合。过程目的 3、过程目的—必然的融合 根据IDC研究报告指出,知识管理是未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企业内容管理方案,便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新议题。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内容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知识管理,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好比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目的。在目前,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在各自关注的领域独立发展是有好处的,随着发展的深入,必然交叉融合,最后内容管理就会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

知识管理的作用

1.提高组织智商; 2.提升组织记忆; 3.减少重复劳动 把知识积累起来! 构建企业知识库,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方案、策划、制度等)和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分门别类管理。充分发动每个部门、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企业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重视企业原有知识数据,进行批量导入,纳入管理范畴。帮助企业评估知识资产量、使用率、增长率。 把知识管理起来! 创建企业知识地图,清晰了解企业知识分布状况,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构建知识权限体系,对不同角色的员工开放不同级别的知识库,保证企业知识安全。注重版本管理,文件资料从初稿到最后一版,均有版本记录保存并可查。 把知识应用起来! 让知识查询调用更加简单,充分利用知识成果,提供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依据知识库构建各部门各岗位的学习培训计划,随时自我充电,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知识问答模式,将一些知识库中缺少的经验性知识,从员工头脑中挖掘出来。支持异地协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库内容,为异地办公提供知识支持。

知识管理的步骤

认知 第一步:认知 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主要工作包括:全面完整的认识知识管理,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知识管理认知培训,特别是让企业高层认识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评价工具多方位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评估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长、短期效果;从而为是否推进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和推进方向等。规划 第二步:规划 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切记知识管理只是过程,而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充分溶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主要工作包括:从策略、业务流程及职位来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企业管理现状与知识管理发展的真实性分析;制订知识管理相关策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知识管理落地的需求分析及规划;在企业全面建立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试点 第三步:试点 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主要工作内容: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包括: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均不相同,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亦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和知识应用特点,拟订最合适、成本最低的知识管理方法,这称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KMPA。另外,考虑到一种业务体系下有多方面的知识,如何识别关键知识,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KM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行为,这可以称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KSP。所以,此阶段的重点是结合企业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知识管理具体策略和提升行为。本阶段是知识管理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的阶段,根据对企业试点部门的知识管理现状、需求和提升计划的分析,应该考虑引入支撑知识管理落地的知识管理IT系统。根据前几个阶段的规划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带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等等。可以说,本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协调工作。推广 第四步:推广和支持 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推广内容: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的溶入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实现社群,学习型组织、脑力激荡等知识管理提升计划的全面运行,并将其制度化。 难点:对全面推广造成的混乱进行控制和对知识管理实施全局的把握;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诸如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制度化 第五步:制度化 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的价值。

知识管理的障碍

技术

所有权/知识产权(取决于公众认为知识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

动机(如何让人们愿意分享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

知识管理最先在企业内部产生,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创新、分享教训、持续发展。

工具

Web2.0工具,包括blog、wiki、社会性网络系统[1],及分众分类法,还有全球专家定位、Idea Generation

知识管理系统瑞士Knowledge Tool股份公司的Uni Viadrina

IBM公司的Life Sciences DiscoveryLink

西门子公司的ShareNet

叡扬资讯以企业社群、知识管理平台为核心理念开发出Vitals ESP 知识管理系统

蓝凌(中国知识管理领导品牌)的KMS专业知识管理平台

中软公司的KMS

泛微(一家在中国领先的管理咨询和软件公司)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

阳光融通专业从事知识管理实施咨询和IT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诺门科技的产品开发管理系统(PDMS)

诺门科技。知识管理系统

MindManager

企业知识管理形式:在职讨论;正规学徒制;讨论峰会;企业。

参考文献

来源

本条目部分或全部内容出自以GFDL授权发布的《自由线上电脑词典》(FOLDOC)。

Addicott, Rachael; McGivern, Gerry; Ferlie, Ewan.Network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NHS Cancer Networks.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2006, 26 (2): 87–94. doi:10.1111/j.1467-9302.2006.00506.x .

Alavi, Maryam; Leidner, Dorothy 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1999, 1 (2).

Alavi, Maryam; Leidner, Dorothy E.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PDF) . MIS Quarterly. 2001, 25 (1): 107–136. JSTOR 3250961 . doi:10.2307/3250961 .

Andriessen, Daniel. Reconciling the rigor-relevance dilemma in intellectual capital research.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04, 11 (4/5): 393–401. doi:10.1108/09696470410538288 .

Andrus, D. Calvin. The Wiki and the Blog: Toward a Complex Adaptiv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2005, 49 (3). SSRN 755904 .

Benbasat, Izak; Zmud, Robert.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ractice of relevance. MIS Quarterly. 1999, 23 (1): 3–16. JSTOR 249403 . doi:10.2307/249403 .

Bontis, Nick; Choo, Chun Wei.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13866-X.

Booker, Lorne; Bontis, Nick; Serenko, Alexander.The releva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research (PDF) .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8, 15 (4): 235–246. doi:10.1002/kpm.314 .

Capozzi, Marla M.Knowledge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Beyond Technology. First Monday. 2007, 12 (6).

Davenport, Tom.Enterprise 2.0: The New,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Online, Feb. 19, 2008. 2008.

Ferguson, J.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Development Journal. 2005, 1 (3): 46–54.

Gupta, Jatinder; Sharma, Sushil. Creating Knowledge Based Organizations. Boston: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4. ISBN 1-59140-163-1.

Lakhani, Karim R.; McAfee.Case study on deleting "Enterprise 2.0" article. Courseware #9-607-712,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07.

Liebowitz, Jay. What they didn"t tell you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2–3. 2006.

McAdam, Rodney; McCreedy, Sandra.A Critiq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Using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del.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000, 15 (2).

McAfee, Andrew P.Enterprise 2.0: The Dawn of Emergent Collabor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7 (3): 21–28.

McInerney, Claire.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Knowledge (PDF)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53 (12): 1009–1018. doi:10.1002/asi.10109 .

Morey, Daryl; Maybury, Mark; Thuraisingham, Bhavani.Knowledge Management: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Works.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451. ISBN 0-262-13384-9.

Nanjappa, Aloka; Grant, Michael M.Constructing on constructivism: The role of technology (PDF) . Electronic Journ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3, 2 (1).

Nonaka, Ikujiro.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 (6 Nov–Dec): 96–104.

Nonaka, Ikujiro; Takeuchi, Hirotaka.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84. ISBN 978-0-19-509269-1.

Nonaka, Ikujiro; von Krogh, Georg.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Controversy and Advancement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y (PDF)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 (3): 635–652. doi:10.1287/orsc.1080.0412 .

Sensky, Tom.Knowledge Management.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2002, 8 (5): 387–395. doi:10.1192/apt.8.5.387 .

Snowden, Dave.Complex Acts of Knowing – Paradox and Descriptive Self Awarenes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pecial Issue. 2002, 6 (2): 100–111. doi:10.1108/13673270210424639 .

Spender, J.-C.; Scherer, Andreas Georg.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Editors" Introduction. Organization. 2007, 14 (1): 5–28. SSRN 958768 . doi:10.1177/1350508407071858 .

Serenko, Alexander; Bontis, Nick.Meta-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literature: citation impact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rankings (PDF) .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4, 11 (3): 185–198. doi:10.1002/kpm.203 .

Serenko, Alexander; Bontis, Nick; Booker, Lorne; Sadeddin, Khaled; Hardie, Timothy.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academic literature(1994–2008) (PDF) .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0, 14 (1): 13–23. doi:10.1108/13673271011015534 .

Thompson, Mark P. A.; Walsham, Geoff.Pla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text.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 (5): 725–747. doi:10.1111/j.1467-6486.2004.00451.x .

Wenger, Etienne; McDermott, Richard; Synder, Richard.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 Seven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107–136. ISBN 1-57851-330-8.

Wilson, T.D.The nonsen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Research. 2002, 8 (1).

Wright, Kirby.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ing individual knowledge worker performa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5, 3 (3): 156–165. doi:10.1057/palgrave.kmrp.8500061 .

Akscyn, Robert M., Donald L. McCracken and Elise A. Yoder (1988). "KMS: A distributed hypermedia system for 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1 (7): 820–835.

Benbya, H (2008).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Lessons from the Silicon Valley. Oxford, Chandos Publishing.

Langton, N & Robbins, S. (2006).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Fourth Canadian Edition). Toronto, Ontario: Pearson Prentice Hall.

Li, R.Y.M. & Poon, S.W. USING WEB 2.0 TO SHARE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SAFETY: THE FABLE OF ECONOMIC ANIMALS Economic Affairs Volume 31, Issue 1, pages 73–79, March 2011

Maier, R (2007):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3rd edition, Berlin: Springer.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ssumed from the reference of RST Theory above)http://acl.ldc.upenn.edu/W/W01/W01-1605.pdf

Rosner, D.., Grote, B., Hartman, K, Hofling, B, Guericke, O. (1998) From natural language documents to sharable product knowledge: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in Borghoff Uwe M., and Pareschi, Remo (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Springer Verlag, pp 35–51.

The RST site athttp://www.sfu.ca/rst/run by Bill Mann

Jennex, M. E. (2008).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Methodologies, Tools, and Applications (pp. 1–3808).

参见

知识社会

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工程

知识管理软件

知识共享

无知管理

法律案例管理

知识图

知识模型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知识管理系统
系统实例泛微公司的KMS“YourBestKMSolutionProvider”叡扬资讯公司的VitalsESP知识管理系统IBM公司的LifeSciencesDiscoveryLink西门子公司的ShareNet瑞士KnowledgeTool股份公司的UniViadrina参考KennethC.LaudonandJaneP.Laud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earson,07March2011,Chapter2InformationsystemsOrganizationsandStrategyp.39参见抽象化(数学)知识抽象化抽象知识
· 饲养管理美蛙的基本知识
A、美蛙的特性:美蛙是一种大型食用蛙。为配合我国“菜蓝子”工程建设,1997年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引入我国。美蛙的体重是普通青蛙的5-7倍,具有性情温顺、投资少、生长快(当年养殖,当年见效益)、繁殖多、食性广、易饲养、病害少特点。其市场需求量大,养殖前景十分良好。B、美蛙场地的建设:美蛙场址选择最好不占用农田。应充分利用荒滩、沼泽地带或房前、屋后、院内等地方均可。养殖场必需进排水方便,四周应用尼龙网或其他障壁做墙,以防美蛙逃跑及其敌害,围墙高1米,下端埋入土中20厘米即可。C、美蛙的建池的建设:一般建4个蛙池为宜,分为亲蛙池、孵化池、蝌蚪池、成蛙池。各蛙池的面积分别为:10-25平方米、3-6平方米、30-70平方米、130-180平方米,水深分别为30-50厘米、40-60厘米、50-70厘米、60厘米,养蛙池的大小可根据养殖面积自行而定。各池均应具备排灌条件,进出水口应用沙网封好,亲蛙雌雄...
· 饲养管理蝎子基本知识
一、母子蝎分离。当2龄蝎离开母蝎背后,应及时进行大小分离。这是因为:第一,雌蝎在产期体力消耗很大,体液散失较多,身体虚弱,急待觅食补充,若不分离,雌蝎在缺水缺食情况下会攻击幼蝎;第二,大小混养,成蝎活动时会踏伤幼蝎;第三,幼蝎从母体内带来的卵黄已消耗殆尽,分离饲养有利于幼蝎进食补充营养;第四,幼蝎和成蝎对饲料虫的要求不同,分开饲养便于管理。二、2~4龄蝎称为幼蝎。此期的饲养要求如下:第一,孕蝎进入产期就要为幼蝎备足适口的小饲料虫;第二,幼蝎正处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要做好饲养的搭配,主要以小黄粉虫和小土元轮换投喂,切忌饲料单一;第三,幼蝎攀附能力强,行动敏捷,注意防止幼蝎逃跑;第四,随着幼蝎的成长,体形逐渐长大,蝎池密度不知不觉中变高了,要注意分池饲养,以降低蝎池密度。三、青年蝎的饲养。5~6龄蝎为青年蝎。这个时间除供给充足的新鲜、洁净、高营养的食物外,要不失时机的进行种蝎选育和提纯...
· 饲养管理蜗牛的基本知识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没,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棵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蜗牛饲养管理的基本知识:1、饲养环境:养殖室要阴暗、潮湿。蜗牛喜欢阴暗,并不是不需要阳光,而是避免强光直射。如:楼房、平房、地下室、防空洞等都可养殖。每组占地1平方米。2、饲养箱的订做:从全国各地蜗牛养殖户的饲养实践证明:...
· 饲养管理牛蛙的基本知识
A.牛蛙的生理特性牛蛙的成体分为头、躯干及四肢3部分。无颈及尾。全身皮肤裸露,光滑湿润,有粘液。1、头部头部宽而扁平,略呈三角形,前端较尖,游泳时阻力小,头颊灰绿色。头部着生有口、鼻、眼、鼓膜、声囊等器官。2、躯干部鼓膜之后、泄殖腔孔之前为躯干部。它是蛙体中最大的部分,短而宽大,其腹部较膨大。躯干内部容纳了蛙体大部分内丈夫。3、四肢躯干部着生四肢。前肢较短小,成年雄牛蛙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瘤”。B、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1、投饵的基本要求:饵料必须新鲜、清洁,多样化,投饵应根据外界环境条件、蝌蚪生育期及健康状况而相应改变,有雷阵雨时要少投或不投饵;早晨蝌蚪浮头特别严重,甚至出现个别蝌蚪死亡现象时,要控制投饵。2、投饵方式:饵料台、全池匀洒3、投饵时间、次数和数量,因地、因时、因蝌蚪等情况而异。孵化后3-5日龄的蝌蚪是投饵的开始时间。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1-2次,上午9-10点,下午4-5点。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