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平庸原理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6
转发:0
评论:0
地球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哥白尼的平庸原理理论有以下的论点:以前古代西方和中东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推测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100年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和金星绕日运行的轨道,验证了日心说。1930年,特朗普勒发现太阳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雅各布斯·卡普坦阐述是在银心外到边缘56%的地方。20世纪中叶,乔治·伽莫夫等人根据哈勃定律认为银河系位于不断膨胀的宇宙中心。20世纪末,杰弗里·马西等人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相当普遍,证明了太阳具有行星并不是一个特例。所以哥白尼的平庸原理是被天文学的一系列发现所证明的,地球不过是在广漠的宇宙中无数星系中的一个普通行星,也许是在无限个多元宇宙中更为普通的星。反对的观点为了证实地球和人类只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启动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卡尔·萨根认为“在银河系可能有成千上万个文明存在。”但迄今没有找到任何外星信号和费米悖论的证明,所以这是对平庸原理的一

地球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

哥白尼的平庸原理理论有以下的论点:以前古代西方和中东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推测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100年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和金星绕日运行的轨道,验证了日心说。1930年,特朗普勒发现太阳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雅各布斯·卡普坦阐述是在银心外到边缘56%的地方。20世纪中叶,乔治·伽莫夫等人根据哈勃定律认为银河系位于不断膨胀的宇宙中心。20世纪末,杰弗里·马西等人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相当普遍,证明了太有行星并不是一个特例。所以哥白尼的平庸原理是被天文学的一系列发现所证明的,地球不过是在广漠的宇宙中无数星系中的一个普通行星,也许是在无限个多元宇宙中更为普通的星。

反对的观点

为了证实地球和人类只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启动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卡尔·萨根认为“在银河系可能有成千上万个文明存在。”但迄今没有找到任何外星信号和费米悖论的证明,所以这是对平庸原理的一个打击,又或许仍然存在着外星文明,但由于和我们距离太遥远,所以无法监测出来。

相同的,以尺度和概率的角度与视野来观察,地球属于适居带的行星,拥有且满足一切生物物种维持生命、生存和演化的所有条件,然而事实上从地球历史中的显生宙开始至今,在这长达五亿多年的岁月间和数百万的生物物种中,只有一个物种成功的演化成为高等智慧生命-“人类”,而非多种多元的高等智慧生物并存于地球上,这显示了在“相同条件”下,“高等智慧生命”并非如此的轻易出现和存在。同地球殊异假说一般,这或许为费米悖论提供了一个答案。

和平庸原理相竞争的是地球殊异假说,吉勒莫·冈萨雷斯和理查德在2004年出版的《独特的星球》一书中,就支持地球殊异假说:

支持地球殊异假说的人们认为,不仅这个宇宙为了生命产生而精心调整的,而且地球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暗淡蓝点,2000年皮特·瓦尔德发表了《稀有的地球:为什么复杂的生命在宇宙中是不平常的》。这种观点由下列论据支持:

太阳是一个大小合适,光照稳定,光谱频率正合适的星球,如果太阳再大一些,就会燃烧更快,而生命无法即时产生;如果太阳再小一些,地球就需要离太阳更近一些,轨道就会不稳定。

地球的轨道近乎圆形,是由于木星重力的影响,造成太阳系行星几乎都是这种近乎圆形的轨道,但在其他太阳系外行星中,这种轨道是很少见的。

地球是硅质岩石的大型板块和铁质地心组成的,保护了生命防止受到辐射的伤害。

木星和其他外层大行星保护了地球不受来自太阳系外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而导致轨道不稳定。

地球含有大量的水和稳定活跃的水圈。

月球相当大,造成海洋的潮汐,因此稳定了地轴的倾角,根据拉斯卡的计算,如果没有月亮是无法如此稳定的。

由于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来的,带走相当火星质量的地壳物质,导致地壳物质缺乏,因此形成板块构造,如果没有这样的板块构造,地球可能和金星一样,全球到处分布着火山。

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非常罕见并重要:“不在银河中心,不在星系分支中,没有靠近任何伽马射线源,不是在多恒星星系中,不靠近太小的恒星,不靠近太大的恒星,不靠近很快要爆发超新星的恒星。”(《稀有的地球》,282页)

几十亿年中,地球的轨道和温度非常稳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极大灾难,着实是非常罕见的。

关于人类平凡的论点

2003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人类只有24,000基因,1990年代还认为人类起码有300,000个复杂的基因。

演化心理学发现的人类的合理极限,生物心理学根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揭露了人类认识、道德和感觉的物质属性,经济和政治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群体的行为规律。

克里克的著作《令人惊讶的假说》认为意识只不过是大脑的简单的功能。

哲学描述

在哲学范畴,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符合平庸原理的各种理论出现。根据罗马天主教当时的教条,人类是上帝依据自己形象创造的最完美的造物,所以必然要放到宇宙的中心,所以哥白尼的理论根据神学的结论只是说人类并不是最完美的造物,但实际从但丁的《神曲》所描写的,虽然仍然是一个完美的天空,但已经将人类描述为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宇宙的垃圾和渣滓,地球只是一个地基,哥白尼的理论对他来说不仅没有将地球降格,反而是提升了,只是一个思维转换而已。

相关条目

地球殊异假说

人择原理

参考文献

Gonzalez, Richards, The Privileged Planet: How Our Place in the Cosmos is Designed for Discovery 2004, Regnery Publishing, ISBN 0-89526-065-4

Peter Ward and Donald Brownlee. 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 . Copernicus Books. January 2000. ISBN 0-387-98701-0

^http://www.livescience.com/animalworld/070417_chimps_evolve.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原理
字源原理(英语:principle)的字根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语:ἀρχή,字面意义为起点或起源,古希腊人将事物的来源,事物的本质,元素,以及古人的教导,皆称为ἀρχή。这个希腊名词被译为拉丁名词principium。principium的字根可以分析为pri-(最初的、第一的、首要的),以及cipi或是cippus(字面意思为石头、基石)这两个部分,字面上的意思为最初的基石。之后传入法语与德语,最终进入英文。这个名词在日本明治时期,由福地源一郎译为主义,但在稍后,主义一词被改来译英语中有后缀字-ism的名词,principle被译为原理,之后传入中国。汉语中,又根据不同语境,译为原则、定律等。在欧洲,原理被用来描述在某个系统中,最复杂与最基础的法律、教义、学说与假设。也可以用于各种逻辑推导时,最基础与形式化的规则或是法则。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学中,用来描述宇宙的基础规律,解释自然或人工物体进行运...
· 叠加原理
与傅里叶分析及类似方法的关系通过将线性系统中一个非常一般的刺激写成一些特定的简单形式的刺激之叠加,利用叠加原理,通常使反应变得容易计算。例如,在傅里叶分析中,刺激写成无穷多个正弦波的叠加。由于叠加原理,每个这样的正弦波可单独分析,各自的反应可计算出来。(反应自己也是一个正弦波,与刺激的频率相同,但一般有不同的振幅与相位。)根据叠加原理,原来的刺激的反应是所有单独的正弦波反应之总和(或积分)。另一个常见的例子,在格林函数分析中,刺激写成无穷多个脉冲函数的叠加,而反应是脉冲响应的叠加。傅里叶分析对波是常用的。例如,在电磁理论中,通常的光描述为平面波(固定频率、极化与方向的波)的叠加。只要叠加原理成立(通常成立但未必一定;见非线性光学),任何光波的行为可理解为这些简单平面波的行为之叠加。在波理论中的应用波通常描述为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某个参数的变化,例如,水波中的高度,声波中的压强,或光波中的电磁场...
· 互补原理
历史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他的量子化假说,从在黑体辐射里电磁辐射能量的量子化,将能量与频率关联在一起。自此以后,物理学者就开始探索这个与经典理论相互抵触的新思想,然而在此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应用量子的概念,把光束描述为一群离散的量子,现称为光子,而不是连续性波动,这论述解释了光电效应,使得光微粒说重新获得活力;但是光在衍射、干涉实验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种波动。光的本质是波动还是粒子,让人一时难以捉摸。路易·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物质波假说,他主张,一切实物粒子均具有波动性,他并且给出对应的物质波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式。1927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设计与完成的戴维森-革末实验成功证实了物质波假说。后来,质子、中子、原子的波动性也都分别得到实验证实。物质究竟是波动还是粒子,也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这些实验结果既表明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 变分原理
实例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力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电磁理论,及量子力学根据斯蒂芬·沃尔夫勒姆的说法(参见一种新科学一书1052页),爱因斯坦场方程也涉及一个变分原理,作为爱因斯坦-希尔伯特作用量的约束。量子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假设你想计算一个哈密顿量为H的体系的基态能量Egs,换句话说,已经知道体系的哈密顿算符H。如果不能解薛定谔方程来找出波函数,可以任意猜测一个归一化的波函数,比如说φ,结果是根据猜测的波函数得到的哈密顿算符的期望值将会高于实际的基态能量。换言之:这对于所猜测的任何φ都适用。证明任一个波函数φ都可以展开为哈密顿算符的实际本征函数的线性组合(我们假定这些本征函数是正交归一的):那么,哈密顿算符的期望值是:如果把En{\displaystyleE_{n}}替换成基态能量Eg{\displaystyleE_{g}},从求和公式中提出来,那么等号变成大于等于号。亦即:推广给定一个描述所...
· 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原是指观测者不能在局部的区域内分辨出由加速度所产生的惯性力或由物体所产生的引力,而它是由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成正比例这一事实推演出来,这个关系首先是由伽利略及牛顿用一系列的实验断定出来。伽利略及牛顿的实验早在17世纪,伽利略已利用物体从斜面滚下不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去证明物体于地球上的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一个常量;另外,伽利略亦发现单摆的周期只与摆长有关,而与摆锤的质料无关。稍后的牛顿则做了两个等长而同形状的单摆,其中一个的摆锤是用金做的;而另一个摆锤用等重的银、铅、玻璃、沙等不同物料制成。而牛顿在多次实验均未能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周期差异。从牛顿力学来说,质量本身被付予两种不同的意义:一个从动力学方程式(牛顿第二定律)引入:F=mIa{\displaystyle\mathbf{F}=m_{I}\mathbf{a}}mI{\displaystylem_{I}\,}是指惯性质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