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天文学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1
转发:0
评论:0
早期的历史早期文化以神话和灵魂标示天体。它们认为这些天体(和它们的运动)导致的现象包括雨、干旱、季节和潮汐。一般还相信第一位的专业天文学家是祭司(例如僧侣),他们了解的天空是神圣的,因此古老的天文学和现在所谓的占星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古老的结构可能和天文校准有关(像是巨石阵),可能完全符合天文学和宗教功能。世界各地的历法都是依据太阳和月球(测量年、月和日)设置的,对农业的节庆非常重要,并给出每年收获的正确时间。现在最通用的西历是以罗马历为基础,将一年分为大月31天,小月30天,相互交替的12个月。在公元前46年,凯撒采用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Callippus所提出一年长度为3651/4天的历法改革。美索不达米亚更多资料:巴比伦历法和巴比伦占星术埃及古希腊中国东亚的天文学起源于中国,节气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天文学的知识在东亚散播开来。天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

早期的历史

早期文化以神话和灵魂标示天体。它们认为这些天体 (和它们的运动)导致的现象包括雨、干旱、季节和潮汐。一般还相信第一位的专业天文学家是祭司(例如僧侣),他们了解的天空是神圣的,因此古老的天文学和现在所谓的占星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古老的结构可能和天文校准有关 (像是巨石阵),可能完全符合天文学和宗教功能。 世界各地的历法都是依据太阳和月球(测量年、月和日)设置的,对农业的节庆非常重要,并给出每年收获的正确时间。现在最通用的西历是以罗马历为基础,将一年分为大月31天,小月30天,相互交替的12个月。在公元前46年,凯撒采用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Callippus所提出一年长度为365 1/4天的历法改革。

美索不达米亚

更多资料:巴比伦历法和巴比伦占星术

埃及

古希腊

中国

东亚的天文学起源于中国,节气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天文学的知识在东亚散播开来。

天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就有详细的天文记录,在17世纪西方天文学和望远镜的介入之前,中国天文学家已经纪录彗星、太阳黑子。中国人很早就能预测月食,但日食并未被 精确 预测过,明末中国司天监官员与西方传教士的观测日食比赛,以中国失败收场。

大部分早期的中国天文学的目的在维系时间。中国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但是因为太阳和月球的周期不是非常契合,因此经常修订并改用新的历法,天文观测的主要目的也都是为了制历。而制历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显示皇朝正统,因此,每次改朝换代,中国都会改换历法。

星占是中国天文学主要的一个部分,中国人认为天象与人间皇朝的国运息息相关,因此,中国司天监对偶然出现在恒星之间的”客星”非常小心和注意。有世界最早的超新星纪录,在《后汉书》的占星志中有公元185年的超新星记载,创造出蟹状星云的超新星也在公元1054年也被中国司天监观测到,并记录为一颗”客星”,古老的彗星和超新星等天文事件的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甘德在公元前4世纪编制了一份的星表。过去认为这是最早的星表,但后来在巴比伦发现了更早的星表——en:Babylonian star catalogues。

尽管中国人在记录天象上遥遥领先,但对宇宙本质规律的探索却停滞不前。中国人从未发现大地是球形的,亦未能提出一个基于逻辑、数学的宇宙体系。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被皇权垄断,为了防止民众借天象闹事,中国一直禁止民众私习天文,如有犯者,将被斩首,这也成为中国天文学落后的一个原因。

中美洲

现代天文学

天文学史

 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所绘之火星地图。

宇宙学和宇宙的膨胀

天文学史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结果比较,从COBE,WMAP和普朗克卫星记录在1989年-2013年的进步。

我们大部分的现有的知识是在20世纪获得的。通过使用摄影的帮助下,昏暗物体被观察。我们的太阳被认为是由超过10 颗星(100亿颗恒星)星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来源

Scholars Past.Willy Hartner, Otto Neugebauer, B. L. van der Waerden

Scholars Present.Stephen G. Brush,Stephen J. Dick, Owen Gingerich,Bruce Stephenson,Michael Hoskin,Alexander R. Jones,Curtis A. Wilson

Astronomer-historians. J. B. J. Delambre, J. L. E. Dreyer, Donald Osterbrock, Carl Sagan, F. Richard Stephenson

Aaboe, Asger. Episodes from the Early History of Astronomy . Springer-Verlag 2001 ISBN 978-0-387-95136-2

Aveni, Anthony F. Skywatchers of Ancient Mexico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0 ISBN 978-0-292-77557-2

Dreyer, J. L. E. History of Astronomy from Thales to Kepler , 2nd edition. Dover Publications 1953 (revised reprint of History of the Planetary Systems from Thales to Kepler , 1906)

Eastwood, Bruce. The Revival of Planetary Astronomy in Carolingian and Post-Carolingian Europe , Variorum Collected Studies Series CS 279 Ashgate 2002 ISBN 978-0-86078-868-3

Evans, James,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Ancient Astr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5095391 .

Antoine Gautier, L"âge d"or de l"astronomie ottomane , in L"Astronomie, (Monthly magazine created by Camille Flammarion in 1882), December 2005, volume 119.

Hodson, F. R. (ed.). The Place of Astronomy in the Ancient World : A Joint Symposium of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ritish Acade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ISBN 978-0-19-725944-3

Hoskin, Michael.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80306-1

McCluskey, Stephen C. Astronomies and Cultures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521-77852-7

Neugebauer, Otto.The Exact Sciences in Antiquity2. Dover Publications. 1969 [1957]. ISBN 978-048622332-2.

Pannekoek, Anton. A History of Astronomy . Dover Publications 1989

Pedersen, Olaf. Early Physics and Astronom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521-40899-8

Pingree, David, Legacies in Astronomy and Celestial Omens, (编) Dalley, Stephanie, The Legacy of Mesopotam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5–137, 1998, ISBN 0198149468 .

Rochberg, Francesca, The Heavenly Writing: Divination, Horoscopy, and Astronomy in Mesopotamian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Stephenson, Bruce. Kepler"s Physical Astronomy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 13. New York: Springer, 1987 ISBN 978-0-387-96541-3

Walker, Christopher (ed.).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6 ISBN 978-0-7141-1746-1

DIO: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History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参见

天文学家

历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天文学史
地圆说某些人认为古代中国是有地圆说的,不过在当时没有“天圆地方”那么权威性,前4世纪的中国法家思想家慎到就提到“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慎到认为天体是圆球形的,沿着倾斜的极轴在不停地转动。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政治家惠施提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一体也”,认为既然天体是球形的,那大地也应如此,支持地圆说。对于天圆地方之说,略早前生活在前5世纪的曾子就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曾子关于是否有“天圆地方”之说时,曾子反问道: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是有四个角露出来遮掩不住吗?曾子认为一个半球形的天穹要如何覆盖在一个方形的大地,可惜曾子没有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却用答非所问的方式转移问题,他引用孔子的话:“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三代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五·星变部》、《竹书纪年》)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
· 文学史
时间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地域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
· 浅谈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论文关键词:狂欢化理论翻译文学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论文摘要:近代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内忧外患的社会变革时期,多重的价值观念叠加,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日益显现.而近代翻译文学的狂欢化现象颠覆了翻译精英文学作品的局面,提升了翻译大众小说的地位.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给予了这时社会文化特征最合理的阐释.一、狂欢化理论狂欢化诗学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结合拉伯雷的创作,探讨了人类的笑文化和民间狂欢文化现象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他沿着欧洲文学发展的足迹,考察了狂欢化文化现象对诗学演变的影响。从欧洲诗学理论的发展传统来看,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以理性、规范为主导的诗学理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根据这一理论,诗学归入一种严格规范性的范畴,审美趣味、文学语言、写作文体和创作风格均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在这里,“高雅”部分自然被奉为正宗,拥有绝对权威。笑文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俗文学。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价值...
· 文学史背后的文化网络
在对现代教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麦克·F·D·杨的《知识与控制》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对关于“筛选”的构建,而且这种筛选,是在更为复杂的经济和“分层制度”的模式中进行的。比如,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大纲,确定课堂知识的性质、范围和内容。又比如,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文学经典”标准,决定讲授哪些作家的作品,而不讲授或删去哪些作家的作品,并对前述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作出一定评价。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文学史”的“想象”。这即是课堂和教师的“科目视角”。作者说,科目的视角可以概括为知识的构成方式及其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在制度上指向的是关于普遍性的问题。它们包含社会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以及对于他们将要取得的答案来说十分关键的合法性标准。通过时间的检验,它们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个体的现实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而得以建构的;换句话说,它们成为了想当然的知识积累的一部分...
· 苏东坡人物简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学史上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就我们从小所学的诗歌、词赋和古文来讲,苏东坡的作品质量和数量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不愧于他大文豪的称呼。据记载,现今存有他的诗3900余首,更别提他的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等等。总之一句话,高质量地高产!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世称“苏东坡”。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四大家”之一。他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一系列的美誉看得人眼花缭乱,苏东坡擅长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说到他的诗词就必须得说到《水调歌头》和《念奴娇》。《水调歌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