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
扬琴的音色丰富多彩,低音区发音朦胧、雄厚而深沉;中音区柔和、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最高音区则较紧张。演奏旋律时主要用中音和高音区,有时也接触到最高音区,但很少使用。低音区较少演奏旋律,多用作和声的衬托。扬琴适于演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 在继承传统、吸收、借鉴姊妹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技法特长的基础上,我国扬琴已自成一体,具有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单音技术、双音、轮音、、分解和弦、两声部配置和色彩技巧。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载:“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其实它是波斯人的乐器,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这个乐器人继承了下来。” 清末民初,许多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代表人物有项祖华、桂习礼、刘月宁,主要作品有《梅花三弄》、《将军令》、《黄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