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桂枝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2
转发:0
评论:0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入肺、心、膀胱经功效应用发散风寒:桂枝能透达营卫,发散肌表风寒,用于感冒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等。但发汗作用比麻黄较为缓和。若配麻黄同用则增强发汗散寒之力,用于治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如麻黄汤;配敛阴和营之白芍同用则能调和营卫,且发汗之力更缓,用于治外感风寒有汗的表虚证,如桂枝汤。温经散寒:桂枝味辛辣而性温行,有温经散寒、袪风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肢体关节疼痛,常以桂枝汤配防风、威灵仙等同用。桂枝味兼甘,并略有强壮作用,在妇科和其他杂病应用很广,如血虚寒凝引起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常与吴茱蓃、当归、白芍、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又用于血虚心悸、脉结代,常配炙甘草、党参、阿胶等同用,如复脉汤。通阳化气:桂枝有温中阳、化痰饮、化膀胱之气而行水之效,用于阳气不舒、水湿停留,或为水肿,或为痰饮之证,如治痰饮之苓桂甘汤,治水肿之五苓散等。用量用法...

性味归经

味辛、甘

性温

入肺、心、膀胱经

功效应用

发散风寒:桂枝能透达营卫,发散肌表风寒,用于感冒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等。但发汗作用比麻黄较为缓和。若配麻黄同用则增强发汗散寒之力,用于治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如麻黄汤;配敛阴和营之白芍同用则能调和营卫,且发汗之力更缓,用于治外感风寒有汗的表虚证,如桂枝汤。

温经散寒:桂枝味辛辣而性温行,有温经散寒、袪风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肢体关节疼痛,常以桂枝汤配防风、威灵仙等同用。桂枝味兼甘,并略有强壮作用,在妇科和其他杂病应用很广,如血虚寒凝引起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常与吴茱蓃、当归、白芍、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又用于血虚心悸、脉结代,常配炙甘草、党参、阿胶等同用,如复脉汤。

通阳化气:桂枝有温中阳、化痰饮、化膀胱之气而行水之效,用于阳气不舒、水湿停留,或为水肿,或为痰饮之证,如治痰饮之苓桂甘汤,治水肿之五苓散等。

用量用法

煎服3~10克;用于解表者,一般6~10克;若用于风湿关节痹痛,有时须用较大剂量,约12~15克。

使用注意

桂枝性较温热,温热病、阴虚阳盛证及血热吐衄者均忌用;且其性兼温通,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其他资料

《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喘,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珍珠囊》:“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经疏证》:“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功也。”

据化学分析,桂枝所含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并含有少量乙酸桂皮醛,乙酸苯丙酯。尚含粘液质、鞣质及树脂等。

据药理研究,桂枝所含挥发油,能抑制肠道多种细菌发育,如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又能刺激汗腺,使皮肤血管扩张,故有发汗作用。其挥发油味辛辣,气芬香,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增加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积气的排除,故有健胃袪风作用。此外,桂枝并能强心镇痛。

参考

《神农本草经》

《中药方剂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桂枝片玉
桂枝片玉桂枝片玉桂枝片玉的意思桂枝片玉是什么意思桂枝片玉什么意思桂枝片玉的近义词桂枝片玉的反义词桂枝片玉的拼音【成语意思】:“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的省言。谓登科及第。【用法分析】:桂枝片玉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成语来源】:唐·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桂枝片玉,光生于家。”参见:“桂林一枝”。【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uìzhīpiànyù【成语声母】:GZPY【桂枝片玉的近义词】:桂林一枝,昆山片玉【近似成语】:玉振金声:喻文章道德之盛。玉箫金管:见“玉箫金管”。玉碎香销:喻女子的死。玉减香销:喻美人的消瘦、萎靡。玉减香消:见“玉减香销”。【成语接龙】:桂枝片玉→玉液金浆→浆水不交→交詈聚唾→唾面自干→干戈载戢→戢鳞委翼翼翼小心→心长发短→短兵相接→接连不断→断线鹞子...
· 删补名医方论―桂枝附子汤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组成】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集注】程知曰:湿与风相入搏流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证,脉浮虚者风也,涩者寒湿也,风在表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湿在经者,遂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盖阳虚则湿不行,温经助阳散湿,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 删补名医方论―括蒌桂枝汤
治太阳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组成】括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须热粥发之。【集注】喻昌曰:伤寒方中,治项背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阳证,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津液内竭所召,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表解肌,改用括蒌根之味苦入阴,擅生津液之长者为君,加之桂枝和荣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然既君以括蒌根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
· 浙江省-杭州-淳安杨桂枝
杨桂枝(1162—1232),淳安县辽源十五里坑(即杉树坞龙门墈杨家基)人。宋宁宗皇后。少时,以姿容选入宫中。庆元元年(1195),始封平乐郡夫人,尔后进封婕妤、婉仪。五年,又封为贵妃。至嘉泰二年(1202),被宁宗立为皇后。杨后性机警,能辨奸险、别贤良。诛奸臣韩侂胄、拥立理宗,皆出其谋。开禧元年(1205)十二月,杨后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去世,理宗即帝位,尊杨后为皇太后,并且垂帘听政。后于次年四月,宣称撤销垂帘听政。死后谥“恭圣仁烈”。其兄杨次山,虽官至少保,封永阳郡王,却从不以外戚自骄,干预政事。
· 删补名医方论―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粥。【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