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梵网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4
转发:0
评论:0
戒律第一部分是凡夫以戒称赞佛陀;对戒以及佛陀所反对的外道法有详细的说明。《长阿含经·梵动经》记载:小缘威仪戒行:沙门瞿昙,灭杀、除杀,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沙门瞿昙,舍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沙门瞿昙,舍于淫欲,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沙门瞿昙,舍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沙门瞿昙,舍灭恶口,若有麤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麤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悦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沙门瞿昙,舍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沙门瞿昙,舍离饮酒。不着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

戒律

第一部分是凡夫以戒称赞佛陀;对戒以及佛陀所反对的外道法有详细的说明。

《长阿含经·梵动经》记载:

小缘威仪戒行:

沙门瞿昙,灭杀、除杀,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

沙门瞿昙,舍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

沙门瞿昙,舍于,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

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

沙门瞿昙,舍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

沙门瞿昙,舍灭恶口,若有麤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麤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悦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

沙门瞿昙,舍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

沙门瞿昙,舍离饮酒。

不着香华。

不观歌舞。

不坐高床。

非时不食。

不执金银。

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畜田宅、种殖五谷。

不以手拳,与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诳于人。亦不贩卖券要断当。亦不取受抵债,横生无端。亦不阴谋,面背有异。

非时不行。

为身养寿,量腹而食。

其所至处,衣钵随身,譬如飞鸟,羽翮身俱。

其他持戒小小因缘: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储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沙门瞿昙,无有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殖树木,鬼神所依。……

……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氍氀[毯-炎+荅][毯-炎+登],綩綖被褥。……

……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香末自涂,香泽梳头,著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饰,镮纽澡洁,以镜自照,著宝革屣,上服纯白,戴盖执拂,幢麾庄饰。……

……专为嬉戯,碁局博奕,八道、十道,至百千道,种种戯法,以自娱乐。……

……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戯园观、及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

……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毁呰,以利求利。……

……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径。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

……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

……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戯,无不玩习。……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喑痖;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鍼炙、药石,疗治众病。……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蚀、日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方面所在,皆能记之。……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六十二见

第二部分是批驳六十二种邪见,关于过去约有十八,未来约有四十四,分为我与世界之常住论、常无常论、无因论、世界之边无边论、诡辩论、死后之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现在涅槃论等。

注释及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梵网经
题解盖以大梵天王之因陀罗网,重重交错无相障阂,诸佛之教门亦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一部所诠之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故称梵网经。传译据经序所说,原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现仅存第十品〈菩萨心地品〉两卷。由内容大要及编排看来,与《菩萨璎珞本业经》十分相似,即卷上似《华严经》,卷下转为戒律的教示。学术界认为《梵网经》应为中国人于刘宋末年所编述,并非源于印度。内容本经说明菩萨修道之阶位及应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上卷为释迦佛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之紫金刚光明宫中,向台上卢舍那佛请问菩萨之行因,卢舍那佛乃对千百之释迦广说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下卷则论及菩萨戒,列举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系释迦佛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之菩提树下所揭示。地位此经被视为汉传大乘律之第一经典,颇为中国、日本佛教界所重视。学界一般认为惠能之“无相戒”属于《梵网经》系统。天台大师智...
· 经中之律——《梵网经》
《梵网经》(Brahmajala-sutra)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亦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梵网经菩萨戒》等。大乘佛教戒律典籍。共二卷。真实撰者不详。鸠摩罗什译。“梵网”,原意为渔夫用网捞鱼,引申为网罗见解。《梵网经》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于摩醯道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又释迦牟尼从天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大乘戒,即“杀”等十重戒和“不敬师友”等四十八轻戒。最后以“明人忍慧强”等十四颂显示受持此法能获五种利,以劝说流通。中国向来重视诵习下卷说菩...
· 梵天寺经幢在哪里?
我从北方来杭州旅游,除了游览西湖秀美的景色外,我还想欣赏一下我国江南惟一保存完好的一对梵天寺经幢。此前,我曾在河北省赵县,观赏过一对北方著名的古经幢,印象十分深刻,还拍了不少照片。这次想一睹能与赵县经幢相媲美的梵天寺经幢的风采,不知哪里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在中河路的官巷口站乘公交3路汽车往南,在古南宋水城门附近的凤山门车站下车,沿凤凰山脚路往西步行约一公里左右,便来到凤凰山麓南坡的宋城路一带。这里我国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liu始建皇宫圣殿所在地,后来又成为南宋王朝的紫禁城。走过宋城路口,往西前行数十米便是梵天寺路,这条以古梵天寺命名的千年小路约四百米长,从南往北走到底,便一眼望见高耸着的一对石砌经幢,巍峨地屹立在梵天寺遗址前。往昔紧靠皇家禁苑的梵天寺虽然已在千年历史风雨的尘埃中湮没了,然而梵天寺山门前的这对雄伟的经幢历尽风雨磨砺,气宇轩昂壮观如故,真使人叹为观止。梵天寺经幢是浙江省乃至江南现...
· 梵
起源“梵”的原意是禁咒曼荼罗、祭祀仪式和唱诗僧侣,引申为自祭祀仪式所得的神秘力量;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为宇宙的精力,天地运行和人类生命,都有赖于梵。梵为本体的观念,则由《吠陀》中宇宙精神主宰“祈祷主”演变而来。概念梵与“我”或“彼一”,都是古印度所指的终极实在,是超越和不可规范的唯一实在,多通过否定(非……,非……)加以讲述。《奥义书》和其后的各正统学派在通过否定后,正面断定“梵”与“我”的存在,而且是唯一、不二的存在。这种终极观是实体性的,在思想的最高位置。“梵”是“非概念”的,超越一切名相概念和判断推理,不能靠思辨体验,只能通过瑜伽直接体验。梵我无处不在,现世只是“终极实在”一种扭曲、不充分的表现,追求梵我时必须舍弃与现世的根本联系。婆罗门教视现世是不真的,但亦明白表达在一切无常无我之上,有一个肯定性的梵我境界。其后吠檀多宗以梵为真如,视世间为;僧佉(数论)以梵...
· 梵书
简介传统上将梵书视为吠陀圣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后(白夜柔吠陀的梵书部分,即散文体的说明部分是夹在本集行文里的,其“本集”部分则多半是梨俱吠陀里已有的颂诗)。它们的编写时间大约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间,这段时间因此被称为“梵书时代”。最古老的梵书可能与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编写于同一时期。梵书用梵语写成,在其中发展出梵语文学最早的散文体。在语言学上,梵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资料。在梵书时代,印度盛行祭祀至上主义。祭祀本身成了宗教的最高目的;天神没有什么地位而只是祭祀的对象,通过准确举行祭祀可以支配天神。关于祭祀的具体方法,则被祭司集团(婆罗门)设置得无比复杂。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夸大祭祀的意义,同时令一般人无法准确举行祭祀,于是婆罗门种姓可以垄断其中的好处(婆罗门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为他人举行祭祀,从而获取布施)。梵书就是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产生的祭祀手册。它们是各派祭司内部进行师徒传授用的,其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