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9
转发:1
评论:0
前埃迪卡拉纪生物狄更逊水母为埃迪卡拉动物群中较著名的种类一种生长在海底的埃迪卡拉动物查恩盘虫Charniodiscusarboreus在埃迪卡拉纪(又被称作震旦纪)的地层,有两种主要的化石种类:一种是称作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软体生物,其化石被微生物残骸所形成的软垫保存了下来;另一种则是钙化生物(英语:calcifyingorganisms),例如具有碳酸钙骨架的Cloudina(英语:Cloudina)以及Namacalathus(英语:Namacalathus)。由于这两种生物群同时突然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42亿年前)消失,他们的灭绝无法简单以原先所猜测的埃迪卡拉型保存层(英语:Ediacarantypepreservation)的关闭来解释。后埃迪卡拉纪生物在早寒武纪(埃迪卡拉纪刚结束)的化石纪录中,出现了生物钻洞的活动量与型态多样性同时突然的增加的现象(寒武纪基板革命(英语:Camb...

前埃迪卡拉纪生物

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狄更逊水母为埃迪卡拉动物群中较著名的种类

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一种生长在海底的埃迪卡拉动物查恩盘虫 Charniodiscus arboreus

在埃迪卡拉纪(又被称作震旦纪)的地层,有两种主要的化石种类:一种是称作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软体生物,其化石被微生物残骸所形成的软垫保存了下来;另一种则是钙化生物( 英语: calcifying organisms ),例如具有碳酸钙骨架的 Cloudina ( 英语 : Cloudina ) 以及 Namacalathus ( 英语 : Namacalathus ) 。由于这两种生物群同时突然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42亿年前)消失,他们的灭绝无法简单以原先所猜测的 埃迪卡拉型保存层 ( 英语 : Ediacaran type preservation ) 的关闭来解释 。

后埃迪卡拉纪生物

在早寒武纪(埃迪卡拉纪刚结束)的化石纪录中,出现了生物钻洞的活动量与型态多样性同时突然的增加的现象( 寒武纪基板革命 ( 英语 : Cambrian substrate revolution ) )。然而,寒武纪大爆发所导致的化石增加并没有随即发生。这表示寒武纪大爆发并不是取代原先的生物群而使其灭绝。反之,与现有数据比较相符的解释是因为生态区位的空出,使后来辐射演化出的各种生物能顺利地填入相符的区位 。

如果在后埃迪卡拉纪时期发现任何埃迪卡拉生物,就表示它们并非都在寒武纪开始时就绝灭了。有些属于下寒武纪的生物,如 奇翼虫 ( 英语 : Thaumaptilon ) ,一度被认为属于埃迪卡拉生物群,但这个假说如今已不再盛行 。另一个可能的埃迪卡拉幸存者是 Ediacaria ( 英语 : Ediacaria ) booleyi ,因为在上寒武纪地层中有发现疑似是其固着器的结构,但科学界尚未有共识。如果这真的是埃迪卡拉生物所留下的遗迹,表示其并未在本次大灭绝中完全消失。然而,反对此说者认为,这些化石实际上并不具有生物性的起源,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它应该是一个有机体(或至少是起源于生物,例如微生物菌落) ,只是与埃迪卡拉生物群无关 。

幸存的生物种类

显然,有部分生物存活过了这次大灭绝,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存续至今。然而,只有极少部分的生物种类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交界带两侧被同时发现。其中一种是凝集的有孔虫门生物 Platysolenites ( 英语 : Platysolenites ) 。其他明显的幸存者,例如 奇翼虫 ( 英语 : Thaumaptilon ) ,被重新解释为与埃迪卡拉生物群无关。

地质化学证据

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地层中,出现了一个负的 δ C ( 英语 : δ13C ) 偏差讯号。这是一个时常伴随着大灭绝发生而出现的地质化学讯号 。

沉积证据

这段时期的地质纪录中,有黑色页岩沉积的增加 ,表示著全球性的缺氧 。这可能是全球性海洋环流的变化所造成的 。

参见

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生物群

澄江化石地

寒武纪大爆发

雪球地球

参考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埃迪卡拉纪
名字来源于南极拍摄的照片,可能就是埃迪卡拉纪时南极陆地上的样子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1946年,一位澳洲地质学家(RegSprigg)在古代的沙岩板中留意到一曾在这里发现显生宙以前的化石。研究这些化石的科学家(MartinGlaessner)认为这是珊瑚、水母和蠕虫的先驱。以下几十年,南澳大利亚还找到很多的隐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这些化石都叫作埃迪卡拉动物。一开始,人们认为埃迪卡拉动物是寒武纪的动物,但经过仔细的观察,埃迪卡拉化石比寒武纪还久远,应属于埃迪卡拉纪。本纪曾被一些人称为震旦纪(Sinian)。震旦纪的名称来源于中国,“震旦”是中国的古称。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时至今日,中国学者仍经常这么称呼,中国教科书上一直称此纪为震旦纪。俄国人又把埃迪卡拉纪称为文德纪,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又发现了一...
· 埃迪卡拉生物群
简介这类生物主要是刺胞动物,包括水母类和海鳃类,其次是多孔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栉水母动物等,还有两个已灭绝的动物门──Proarticulata和Trilobozoa。这些动物体型独特,一般较大,个别长达1米以上,没有发现消化器官。身躯往往扁平,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德国古生物学家赛拉赫(A.Seilacher)认为这是一类由多分区相互缠结或缝合的扁平体组成,用液体支持身躯,扩大体表面积,以获取氧气。其化石广布全球,存在于埃迪卡拉纪(6亿3500万年前-5亿4200万年前),呈古怪的管状和藻体状,普遍不能移动。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复杂多细胞生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成冰纪的广大冰川融化、地球回暖时首次出现,在寒武纪大爆发时迅速消失。现存动物的基本身体结构(bodyplan)与寒武纪大爆发中产生的生物化石纪录相符合,而非较早的埃迪卡拉纪。在后来的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macroorganis...
·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参考资料Hodych,J.P.;G.R.Dunning.DidtheManicouganimpacttriggerend-of-Triassicmassextinction?.Geology.1992,20:pp.51.54.doi:10.1130/0091-7613(1992)0202.3.CO;2.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link)McElwain,J.C.;D.J.Beerling,F.I.Woodward.FossilPlantsandGlobalWarmingattheTriassic-JurassicBoundary.Science.27August1999,.285(no.5432):1386–1390.Tanner,L.H.;S.G.Lucas,M.G.Chapman.AssessingtherecordandcausesofLateTriassicextinctions...
·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灭绝模式虽然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个演化支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灭绝程度。由于大气层中的微粒遮辟了阳光,减少抵达地表的太阳能,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底层是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构成,例如浮游植物与陆地植物,如同现今的状况。证据显示,草食性动物因所依赖的植物衰退,而数量减少;同样地,顶级掠食者(例如暴龙)也接连受到影响。颗石藻与软体动物(包含菊石亚纲、厚壳蛤、水生蜗牛、蚌),还有以上述硬壳动物维生的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亡,或遭受严重打击。例如,沧龙类被认为以菊石为食,这群海生爬行动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亡。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
·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年代测定在西元二十世纪之前,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的地层很少被发现,因此科学家们很难准确地估算灭绝事件的年代与经历时间,以及影响的地理范围。在1998年,科学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附近的二叠纪/三叠纪岩层,他们采用铀-铅测年方法,研究锆石中的铀/铅比例,估计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年代为2亿514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并发现此后有随者时间持续增高的灭绝比例。在灭绝事件发生时,全球各地的碳13/碳12比例极速下降约9‰。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科学家们多用急遽下降的碳13/碳12比例,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界。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时期,陆地与海生真菌曾有急遽的增加,原因应是当时有大量的植物与动物死亡,使得真菌得以迅速繁衍。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也缺乏参考用的标准化石,古动物学界一度使用真菌的繁衍高峰,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