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前埃迪卡拉纪生物
狄更逊水母为埃迪卡拉动物群中较著名的种类
一种生长在海底的埃迪卡拉动物查恩盘虫 Charniodiscus arboreus
在埃迪卡拉纪(又被称作震旦纪)的地层,有两种主要的化石种类:一种是称作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软体生物,其化石被微生物残骸所形成的软垫保存了下来;另一种则是钙化生物( 英语: calcifying organisms ),例如具有碳酸钙骨架的 Cloudina ( 英语 : Cloudina ) 以及 Namacalathus ( 英语 : Namacalathus ) 。由于这两种生物群同时突然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42亿年前)消失,他们的灭绝无法简单以原先所猜测的 埃迪卡拉型保存层 ( 英语 : Ediacaran type preservation ) 的关闭来解释 。
后埃迪卡拉纪生物
在早寒武纪(埃迪卡拉纪刚结束)的化石纪录中,出现了生物钻洞的活动量与型态多样性同时突然的增加的现象( 寒武纪基板革命 ( 英语 : Cambrian substrate revolution ) )。然而,寒武纪大爆发所导致的化石增加并没有随即发生。这表示寒武纪大爆发并不是取代原先的生物群而使其灭绝。反之,与现有数据比较相符的解释是因为生态区位的空出,使后来辐射演化出的各种生物能顺利地填入相符的区位 。
如果在后埃迪卡拉纪时期发现任何埃迪卡拉生物,就表示它们并非都在寒武纪开始时就绝灭了。有些属于下寒武纪的生物,如 奇翼虫 ( 英语 : Thaumaptilon ) ,一度被认为属于埃迪卡拉生物群,但这个假说如今已不再盛行 。另一个可能的埃迪卡拉幸存者是 Ediacaria ( 英语 : Ediacaria ) booleyi ,因为在上寒武纪地层中有发现疑似是其固着器的结构,但科学界尚未有共识。如果这真的是埃迪卡拉生物所留下的遗迹,表示其并未在本次大灭绝中完全消失。然而,反对此说者认为,这些化石实际上并不具有生物性的起源,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它应该是一个有机体(或至少是起源于生物,例如微生物菌落) ,只是与埃迪卡拉生物群无关 。
幸存的生物种类
显然,有部分生物存活过了这次大灭绝,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存续至今。然而,只有极少部分的生物种类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交界带两侧被同时发现。其中一种是凝集的有孔虫门生物 Platysolenites ( 英语 : Platysolenites ) 。其他明显的幸存者,例如 奇翼虫 ( 英语 : Thaumaptilon ) ,被重新解释为与埃迪卡拉生物群无关。
地质化学证据
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地层中,出现了一个负的 δ C ( 英语 : δ13C ) 偏差讯号。这是一个时常伴随着大灭绝发生而出现的地质化学讯号 。
沉积证据
这段时期的地质纪录中,有黑色页岩沉积的增加 ,表示著全球性的缺氧 。这可能是全球性海洋环流的变化所造成的 。
参见
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生物群
澄江化石地
寒武纪大爆发
雪球地球
参考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