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蒙古包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8
转发:0
评论:0
制造图解第一步:搭建墙的骨架和加上门框第二步:搭建屋顶的骨架第三步:在屋顶的骨架上加上中央的通风口第四步:加上屋顶内侧的防水层第五步:在屋顶和墙壁的骨架上盖上内层的羊毛毯第六步:最后在最外层盖上布料外形结构呈圆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内部结构用于观光的砖构蒙古包模型住房蒙古包的内部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烹调...

制造图解

蒙古包

第一步:搭建墙的骨架和加上门框

蒙古包

第二步:搭建屋顶的骨架

蒙古包

第三步:在屋顶的骨架上加上中央的通风口

蒙古包

第四步:加上屋顶内侧的防水层

蒙古包

第五步:在屋顶和墙壁的骨架上盖上内层的羊毛毯

蒙古包

第六步:最后在最外层盖上布料

外形结构

呈圆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 哈那 、条木楞子 乌尼 、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 蒙古包规格 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内部结构

蒙古包

用于观光的砖构蒙古包模型住房

蒙古包

蒙古包的内部

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烹调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满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是长辈的起居处,东面是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他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有新的发展。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

蒙古包

土库曼族妇女在蒙古包前,1911年摄于中亚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包里面有什么蒙古包建筑有何特点
草原人就从来不用狼皮做褥子。蒙古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古人就不是真蒙古。草原蒙古人就是被冻死也不睡狼皮。但是蒙古人睡觉时用蒙古包的,蒙古包在大家印象中是草原的标志,你知道蒙古包有哪些特点吗?1、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2、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3、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4、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
· 浅析蒙古包与哈萨包
我那篇《你知道“敖包”为何物吗?》在博客上公布后,有两位读者朋友在评论中说:“在读你文章之前,我一直以为‘敖包’就是牧民住的蒙古包。”前些日子又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篇记叙在新疆旅游到哈萨克族牧民家里作客的文章,说到“住在哈萨克族牧民蒙古包里与哈萨克族兄弟一起饮酒、喝奶茶”的体验。从中发现,许多人对蒙古包并不了解。这位作者提到的蒙古包其实不是蒙古包,而是哈萨克包。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有藏、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这些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民族,游牧到哪里,就把住房搬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住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蒙古包就是最为知名的草原牧民的住房,而形似于蒙古包的哈萨克族人住的轻便而简易散毡房(又称哈萨包),往往也因为蒙古包的影响广、知名度大,而被人认为是蒙古包以致张冠李戴。笔者曾经到过新疆和内蒙,并分别进...
· 蒙古包与八座白色宫殿
作为巴彦昌霍克柴达木左右翅膀的哈剌胡稍斡赖和阿拉腾甘德尔斡赖,分别以各自的特色,呈现出绿白两个不同的颜色。绿色遍布原野,景色美好;白色出自蒙古包群,名声显赫。这两个斡赖有着各自的特色,一个上面没有蒙古包,一个上面有蒙古包。我从母体里降生在蒙古包,又在蒙古包里长大成人。因此,蒙古包总是给予我温暖的感觉。世界上被誉为八座白色宫殿的成陵那里坐落着很多蒙古色,包括现代大蒙古包和旧式蒙古包。游客们每到成陵,就下榻在新旧蒙古包里,喝茶、聊天,提起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老话,这也是活在人世间的一种乐事。真的,我由家人累赘成长为干事业的人,开始在四个哈那①的窄小毡包里匍匐长大;后来在八个哈那的宽敞明亮的毡包里玩羊拐②,成长起来。然后,从父母的述说中多次听到八座白色宫殿是举世无双的蒙古包。可是,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蒙古包。听长辈们讲,那么好的领圈天窗的蒙古包和我们住的栅栏天窗的蒙古包很相似。蒙古包的门、图拉嘎、北...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州别具一格的蒙古包
巴音郭楞的蒙古包高大、坚挺、华丽,比起内蒙古的蒙古包,直径大1米,高半米至1米不等,这是由于他们在伏尔加河两岸游牧时,吸收了当地俄罗斯人把房子盖得特别高大的习俗,而且比起现在伏尔加河两岸和内蒙古的蒙古包在内部构造上要密匝、坚固的多,这是因为中国西部风沙大,蒙古包梁椽檩榫要坚固耐用,才不致于被风吹倒,再则比起其它地域的蒙古包更加绚丽华贵,这是接受巴音郭楞各民族的优秀传统,喜欢把居室装饰成花的世界,顶有悬花,壁有围花,窗有绣花,门有插花,爱美似乎是巴音郭楞各族人民生活的主色调。巴音郭楞蒙古包,上为木制伞状的顶架,用绳子拴上粗约3~8厘米的木橛固定,二十余根木橛要打入草地1米以下,木橛间距40厘米左右,几十根粗约1.5~2厘米的木棍又插入地下30厘米围成一圈。木棍间距8~10厘米,绑在圈架上和顶架上,安上门框和大门,门约1.8~2米高,1圈围芨芨草帘和围壁、屋架即成,内外捆上围毡,里边挂上漂亮的...
· 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的区别在哪里
蒙古包呈圆形,一般高为3.3米至5米,其架设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再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由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成)架好,再加上顶端的乌尼(即蒙古包顶端的伞形骨架,为3.2米长的柳条棍),接着将哈那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在顶上和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厚的毛毡,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好,顶端开一“套瑙”,意思是天窗,可以起到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的作用,蒙古包就此大功告成了。而毡房,在哈萨克语里称为“宇”,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而言,哈萨克毡房分为大和小两种,简易的小毡房又称为“阔斯”,它容易搭建,整体就是一个圆锥形,只不过在房墙数量上,有四块、六块、八块甚至更多一些的区分。大毡房就复杂得多。它一般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组成。大毡房的上部是圆弧形,为圆柱形,顶部有天窗,覆盖上活动的毡子,用于通风。大毡房最为复杂的部分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