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心理学
一、产生背景
(一)社会背景
内容心理学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进步的产物。
经过1848年革命,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现代的工业生产发展,不仅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活动方式的科学,而且还需要有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独立科学。因此,冯特建立的内容心理学正是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产物。
![内容心理学](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819/3100b6fd-82cd-4adc-bc09-b99f475480ed.jpg)
(二)哲学背景
任何心理学都以特定哲学为其方法论的基础,内容心理学也不例外。
创始人冯特生活在19世纪具有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国度里,当时的科学主义思潮发端于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意志主义的时代。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上,主要倾向是强调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应当抛弃玄学争论。
(三)科学背景
19世纪后,德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并在大学里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提倡观察和实验。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科学的发展。德国学者创造性地将先进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生命过程,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科学的最高水平。
因此,当其他国家的人还在怀疑是否能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像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现象时,德国人就已经打破偏见,带头尝试,开始用科学的工具探索和测量心理世界了。从这里,我们或许能回答实验心理学为什么是在德国创立的这个问题。
具体而言,内容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实验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和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的帮助。
使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
赫尔姆霍茨关于视觉、听觉和神经冲动速度的研究及测定,打破了心理不能测量的神话,第一次证明了可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的过程,从而使心理学从思辨到实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使用数量法说明心理学问题
韦伯关于最小视觉差的研究,是第一次在心理学中用数量法则来说明问题。他关于两点阚限的研究,对阈限概念作了第一次系统的、实验的说明,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到现在都被广泛地用在心理学中。
心理物理法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他的心理物理学,这是一门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剌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
二、发展历程
冯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宣称要创立一门新科学:实验心理学。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刊登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学术刊物,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建立了一支国际心理学队伍,最终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冯特主张心理学要采用实验内省法研究心理内容(如感觉、记忆、感情、意志等),因此人们称他的实验心理学体系为“内容心理学”。
他虽然建立了内容心理学,但未能将其统一,后期艾宾浩斯和缪勒提出,反对冯特将实验内省法局限于简单理过程的做法,主张将它应用到髙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并提出众多有价值的研究发现,但其主要工作仍从属于内容心理学范畴。
![内容心理学](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999/95b329d3-22ce-4b05-b43b-05d3b208211c.jpg)
三、主要理论
(一)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理论
由于冯特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人们通常把他的实验心理学体系称为“内容心理学”,这便鲜明地区别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所强调的“意动心理学”。
1.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冯特之前的西方心理学是思辨的或形而上学的,属精神哲学的一个分支。冯特继承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但抛弃其形而上学,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实验科学,强调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其第一部系统心理学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中,冯特提出生理学和心理学合起来就包括生命现象的全部。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一切,是那些由我们感官知觉到的身体过程;心理学是研究我们意识过程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观察、比较各种对象,分析各种现象,都少不了实验法。尤其是意识过程比物质现象具有更不稳定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的事件,不断在流动、变化。所以,冯特强调要研究意识过程,实验方法是基本的工具,只有利用这个方法,才能做到科学的内省。
冯特还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他所要研究的是正常人的一般心理,即现在的普通心理学。把心理学视为纯科学自然限制了冯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冯特只是局限于感知、联想、反应等课题的研究。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
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
例如,对于“光”这一经验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对光的感觉(直接经验),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的粒子、波动和波长等(间接经验)。冯特把经验分为两个部分,即所给予我们的内容和我们对这种内容的理解。前者被他称为经验的对象,后者被他称为经验的主体。由此就发生了两种处理经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方向,它把经验的各种对象,从它们被设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特性方面来加以考虑;另一种是心理学的方向,它把经验的整个内容从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由主体直接所赋予它的特性方面来加以研究。”
3. 使用实验内省法研究心理内容
冯特认为心理学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但他又认为心理学不能完全抛弃内省法,因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察觉,只有通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才能接近直接经验。因此,冯特主张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冯特为实施实验内省法(method of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制定了几条规则:第一,要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开始的时间,以便使被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第二,观察自我的过程开始以后,被试必须集中注意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第三,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进行以便于验证:第四,经常变换刺激条件,如增加或减少刺激,或调整刺激的强度,以便被试能把刺激和自己的心理过程分离开来。
4. 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意识元素及其复合原理
冯特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意识事实的一门经验科学,其任务就在于分析出心理或意识的元素,并确定由它们构成的复合观念的原理与规律。他早先在《心理学大纲》(1896)中,将心理学研究概括为需要依次加以解决的三个问题:①分析复合的过程;②弄清由分析得出的元素所产生的结合;③探索在这种结合的形成中起作用的规律。
①心理元素的分析
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经验的内容都具有一种复合性的特征,因此作为研究“直接经验科学”的心理学,要把经验内容分析为不可再分的、绝对简单的心理元素(psychical element)。
通过分析,冯特发现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感觉元素(sensational element) 和感情元素(affective element)/简单的情感(simple feeling)。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它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客观元素;感情或简单的情感则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这一客观元素而产生,是客观元素的主观补充。
②心理元素的结合
冯特认为尽管任何心理现象都可分析为元素,但纯粹的心理元素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因此,他把由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的产物称为心理复合体(psychical compounds)。 他提出,心理复合体是由纯粹的感觉、简单的情感联合所组成的。但是,他强调心理复合体的特性不是各种心理元素的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会表现出其自身的新特性。
在心理复合体的分类上,冯特是以组成它们的元素为依据的。凡是完全或主要由感觉所组成的复合体,称之为观念 (ideas);凡是完全或主要由感情所组成的复合体,称之为感动或感情过程(affective processes)。
冯特主要用联想、统觉来说明意识元素的结合过程:
联想 (association)是传统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冯特利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元素的被动的、消极的结合方式。他认为联想是一种被动的过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组合方式。通过联想,儿童可以流利地背诵诗文,对内容却毫不理解;成人也可以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一个困难的概念,却不理解它的意义。
统觉(apperception) 是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的注意。只有通过统觉,才有可能理解内容和意义。在冯特看来,统觉是个人使用或把握经验元素的过程 ,是把各种元素联系成一个统一体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统觉的组合包括许多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涉及思维、反省、想象和理解,它们都被认为是比感官知觉或纯粹记忆过程更高的一类心理过程。
③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冯特认为,意识元素结合或心理复合体形成遵循三条基本的规律,它们分别是创造性综合原理、心理关系原理和心理对比原理。创造性综合原理是最基本的原理,另外两个原理是对它的补充。实际上,这三条原理都是冯特的统觉活动原理的具体贯彻。
创造性综合(creative synthesis)原理: 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并非原有元素的简单相加,元素的组合会产生新的性质。
心理关系(psychic relations)原理 :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 换句话说,每一种基本的意识状态总是在与其他意识状态所处的关系中获得它的意义。
心理对比(psychic contrasts)原理:这条原理实际上是心理关系原理的特例。根据这一原理,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这一原理在情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若不偷快之后偷快随之而至,那么偷快的特殊性质就显得特别明显。
(二)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理论
艾宾浩斯的心理学观点接近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在理论上属联想学派。但他不受冯特框框的限制,也不为旧联想主义所束缚。他创造性地用实验法开辟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从而为实验心理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内容心理学](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657/33a8b712-3fad-41d6-afa9-135f33bca2bc.jpg)
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
记忆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 艾宾浩斯则冲破冯特认为不能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禁区,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他专门创造了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 和节省法(saving method) 。
艾宾浩斯用字母拼成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就使联想的内容结构划一,排除了成年人用意义联想对实验的干扰。为了从数量上检测每次学习(记忆)的效果,艾宾浩斯创造了节省法:要求被试把识记材料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第一次(或连续两次)能流畅无误地背诵出来为止,并记下诵读到能背诵所需要的重读次数和时间。然后过一定时间(通常是24小时)再学再背,看看需要读多少次数和时间就能背诵,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次数和时间比较,看看节省了多少次数和时间。
2. 关于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出了以下结论:
①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他发现,遗忘在学习完后就立即开始, 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
②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他发现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③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对一定的识记材料,每天重复学习到恰好成诵所需诵读的次数,约按几何级数逐日递减;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习,比集中一天学习的效率要髙。
④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邻近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就保持的程度而言,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优于远隔的和反向的。
(三)缪勒的实验研究
缪勒虽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富于批判精神,但是他并不关注哲学和理论问题,而是专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研究,强调实验、量化和逻辑上的严谨是他的一贯风格。缪勒曾专门研究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物理学,视听觉问题是其终生的研究课题。 此外,他还对记忆做了许多研究。
1. 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缪勒对于海林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海林的色觉说假定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样会引起感觉。而缪勒假定有两种相反的而又可互相逆转的化学作用,不说是同化或异化作用,这就解决了同化作用一般不引起感觉的难题。另外,按照海林的假定,彩色或黑白色互相平衡后应该没有任何感觉,但实际上还有灰色感觉,于是缪勒便假定皮质经常有相当于中灰色的作用,所以一切平衡后仍有这个灰色感觉。后来支持海林色觉说的人也都采用了缪勒的假定。
2. 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他与舒曼(F.Schumann)—起发明了记忆鼓(memory drum),使每对音节用一定速度在记忆鼓上的小孔表现出来,让被试熟读,一段时间后,再用记忆鼓将第一个音节呈现出来,要求被试说出第二个音节,并记录下回答所需的时间,最后统计正确回答的百分率。用这种方法,测量效果当然要比艾宾浩斯更精确。再者,艾宾浩斯识记无意义音节组时,只是靠重复学习,使人觉得记忆好像是一种被动地、机械地形成联想的过程 。他则要求被试报告记忆时心理活动的历程。结果他发现人的记忆过程并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有目的、主动的过程。
同时,缪勒还发现整体学习比分段学习效果更好。因为整体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整体的完整特征,它们从一开始就帮助学习者组织和巩固记忆。
3.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他继海林之后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定理,即心理过程如何与脑生理过程相当的原理;他还对费希纳心理物理法作量化和实验技术的改进,他所改进的方法成为后来心理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三、内容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一)贡献
1.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内容心理学创立者冯特,在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之时,促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
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 (Murphy)指出:“在冯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1873〜1874年)和建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个流浪儿,时儿敲敲生理学的门,时儿敲敲伦理学的门,时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 ,它才确立自己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 一个栖息地和一个名称。” 可以说,冯特是传统哲学心理学的终结者和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2. 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冯特以前 ,心理学没有专业工作者 ,没有形成国际性的学派,是掌握在少数哲学家手中的一门思辨科学。冯特建立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宣传冯特的心理学,创建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奠基人物。
(二)局限
1. 冯特的理论体系庞杂混乱
冯特受到多种哲学流派的影响,两时他又兼收并蓄了许多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观点,这就使他的心理学体系充满了矛盾,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从而阻碍和限制了心理学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从冯特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争论,出现了不同的学派。
2. 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在经验的范围内,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科学化是有帮助的。但是,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 具有内省主义倾向
尽管冯特公开宣称反对传统内省法,在其实验中也尽量使实验的内省法客观化,但是,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的比例 。这与他把经验看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系的。既然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 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678/17f5fd14-cf11-442f-9275-8d0a6d823fed.jpg)
知识互答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