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帝汶
历史
古邦的荷兰驻在员(英语:Resident (title))公署(约1900年)
欧洲人对帝汶岛的殖民始于16世纪。尽管1520年葡萄牙宣布拥有帝汶岛,但1650年荷兰人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入驻西帝汶,迫使葡萄牙人迁往东帝汶。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99年解体,随后西帝汶正式归于荷兰政府统治。1859年葡萄牙与荷兰签订条约,经1893年的修改,1914年最终确定了今日东、西帝汶的分界。
在荷兰殖民时期,西帝汶是属于荷属东印度的一个驻在员(英语:Resident (title))辖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于1942年至1943年占领整个帝汶岛(英语:Battle of Timor)。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西帝汶成为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1999年东帝汶危机因东帝汶公投宣布独立而爆发,亲印尼的东帝汶民兵组织制造了的暴力事件。随着以澳大利亚为首的驻东帝汶国际部队(英语:International Force for East Timor)进驻东帝汶,亲印尼民兵和20多万东帝汶人逃入与东帝汶接壤的西帝汶成为难民。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大量难民返回东帝汶,引起了以这些难民为人质、要求印尼政府和联合国允许东帝汶留在印尼的东帝汶民兵的报复,致使东、西帝汶治安局势不稳。2000年9月6日,三名分别来自克罗地亚、波多黎各和埃塞俄比亚的联合国难民署雇员在驻西帝汶阿坦布阿(英语:Atambua)办事处遭5000名携带大砍刀的亲印尼民兵攻击而身亡,西帝汶与东帝汶交界处的一个主要的难民营就位于事发地附近。
地理
西帝汶行政区划图
西帝汶面积为15,850平方千米(6,120平方英里)。西帝汶的最高点是穆蒂斯山(英语:Mount Mutis),海拔2,427米(7,963英尺)。
印度尼西亚最南端的岛屿罗地岛位于西帝汶西南方。
古邦是西帝汶的最大城镇和主要港市,它也是东努沙登加拉省的省会。
行政区划
从行政区划来看,西帝汶包括了除欧库西-安贝诺县(现属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外的帝汶岛西半部分,是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分。
在行政区划上西帝汶原先分为古邦市(省辖市,与县同级)和四个县,从西往东依次为:古邦县(英语:Kupang Regency)、中南帝汶县(英语:South Central Timor Regency)、中北帝汶县(英语:North Central Timor Regency)和贝卢县(英语:Belu Regency)。2012年从贝卢县南部析出马拉卡县(英语:Malaka Regency)。在2002年和2009年,分别从古邦县析出罗地-恩道县(英语:Rote Ndao Regency)(包括西帝汶西南方的罗地岛和恩道岛等岛屿)和萨武-赖朱阿县(英语:Sabu Raijua Regency)(包括西帝汶西方的萨武群岛),这两个县不再属于西帝汶。西帝汶人口占整个东努沙登加拉省人口的35.5%。
居民与人口
西帝汶的主要宗教有天主教(信徒占总人口的56%)、基督新教(35%)和教(8%)。截止2008年,西帝汶居民人口总数约180万,其中一些人是1999年东帝汶危机时从东帝汶逃亡西帝汶的难民。
除了印度尼西亚的国语印度尼西亚语,西帝汶的当地语言与东帝汶一样属南岛语系的支系,包括瓦布梅托语(英语:Uab Meto language)、德顿语、恩道语(英语:Dhao language)、罗地语和赫龙语(英语:Helong language)等。殖民时代的官方语言荷兰语如今只有老人们使用了。
经济
西帝汶的平均失业率为2.39%。1998年时30%的西帝汶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2年时这一比例依旧没变。该地主要经济为农业,当地人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大米、咖啡树、椰子树和水果。该地还进行伐木业,木材种类有桉树、檀香木、柚木、蔷薇木和竹。
参见
大帝汶
参考资料
坐标:10°23′S123°38′E / 10.383°S 123.633°E / -10.383; 123.6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