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浅析二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5
转发:0
评论:0
1.1西周早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西周早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有两种,即编铙和甬钟。1.1.1编铙1993年6月,在洛阳林校发掘的一座西周初年的车马坑内出土了西周早期的乐器—编铙。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遗址发掘的“长子口”墓中,出土了属于西周成王时期的编铙,共6件,形制为合瓦形腔体,平舞,曲于,管状甬,侈铣。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的铙,年代为成康之际。以上三例编铙均与殷商时期的编铙在形制、纹饰上相同,推断应该为殷商时期的遗留之物。以上编铙在形制及纹饰上都与殷商时期的编铙保持一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铙体为合瓦形,甬中空呈管状,舞平顶,内凹呈弧形,铣径大于舞径,钲鼓呈方形凸起;钲部饰凸起的饕餮纹,内壁均刻有铭文。钟1.1.2甬钟甬钟是出现于西周初期的重要青铜乐器,随后甬钟发展成为集中体现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的音乐文物。目前出土最早的甬钟为陕西宝鸡竹园弓鱼伯格墓出土的3件甬钟,形制为合瓦形,...

1.1西周早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西周早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有两种,即编铙和甬钟。

 

1.1.1编铙

 

1993年6月,在洛阳林校发掘的一座西周初年的车马坑内出土了西周早期的乐器—编铙。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遗址发掘的“长子口”墓中,出土了属于西周成王时期的编铙,共6件,形制为合瓦形腔体,平舞,曲于,管状甬,侈铣。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的铙,年代为成康之际。以上三例编铙均与殷商时期的编铙在形制、纹饰上相同,推断应该为殷商时期的遗留之物。

 

以上编铙在形制及纹饰上都与殷商时期的编铙保持一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铙体为合瓦形,甬中空呈管状,舞平顶,内凹呈弧形,铣径大于舞径,钲鼓呈方形凸起;钲部饰凸起的饕餮纹,内壁均刻有铭文。

 

浅析二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1.1.2甬钟

 

甬钟是出现于西周初期的重要青铜乐器,随后甬钟发展成为集中体现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的音乐文物。

 

目前出土最早的甬钟为陕西宝鸡竹园弓鱼伯格墓出土的3件甬钟,形制为合瓦形,钟体瘦长,正鼓、篆间饰细线云雷纹,甬中空与体相通,内壁光滑平整,旋饰乳钉,舞素面,侧鼓部无鸾鸟纹。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倁墓时代为昭穆之际,其土的甬钟的形制、纹饰都与弓鱼伯格甬钟相同,同样为3件组合形式。后有出土于长安普渡村长甶墓穆王时期的3件甬钟,形制、纹饰也均与上两例相同,同样侧鼓无鸾鸟纹。这表明西周早期还未发现双音现象,侧鼓音未被利用。

 

1.2西周中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西周中期时间上指公元前922年—公元前878年,即共王至孝夷时期,时间较短,因此学术界多将西周早中期乐钟归类研究。相比早期来说,中期的甬钟在形制上没有较大的变化,仍为合瓦形,但在纹饰上发生了一些改变,斡、旋、铣间仍以云纹为主,出现了兽面纹、蝉纹、夔纹等新的纹饰。

 

浅析二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曲村晋侯M9编钟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山西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发掘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时出土的,时代为西周早中期穆王前后。4件甬钟为一组,形制相同,相次排列,无唇,无音槽、音梁,封横。36枚圆柱,长1.2厘米,圆柱间饰有小乳钉。鼓部为兽面纹,其余部分花纹锈蚀不清。在当时,这是最大组合的编钟。

1.3西周晚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西周晚期时间上为厉、宣、幽时期,公元前877年—公元前771年。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西周甬钟继续发展,并保持高度的繁荣。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西周晚期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乐器,如纽钟等。同时,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的镈也开始进入中原乐悬中。这些新出现的乐钟与甬钟一起构成了大型的编钟组合。

 

1.3.1甬钟

 

发现于陕西长安河壖的虢叔旅钟,备受学术界关注。该钟年代为厉王时期,3件一组,皆刻有铭文,有调音痕迹。最大一件侧鼓无鸟纹,较小件皆有,符合除首次二钟外其他甬钟皆有鸟纹的特点。

 

1.3.2镈

 

镈作为一种殷商时期就已经使用的乐器,一直沿用至西周,西周晚期进入中原乐悬中。这一时期镈的制作技艺精湛,也非常奢华,工艺复杂,形制与殷商时期相同,为合瓦形,纹饰多为窃曲纹、卷云纹等。考古所见的镈多为传世之品或者是征集而来,能确认年代的很少。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的克镈是一件传世之品。镈体保存较好,仅棱部有微残,通体覆淡绿色薄锈,腔体横截面为椭圆形,于平,镈顶有纽,旁作镂空夔纹构成的扉棱,下连镈侧,正、背两面的中央各有一条镂空夔纹扉棱。舞为窃曲纹,中央有小孔。

 

浅析二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1.3.3纽钟

 

纽钟是甬钟的钟体和铜铃的纽相结合而产生的钟类乐器。纽钟与甬钟的主要区别在于纽钟的舞部设置了环状吊纽甬把,使用时垂直吊挂,形体小于甬钟。纽钟出现较晚,在西周末期与春秋初期之交。属于西周末期的纽钟极少。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M210出土的纽钟,形制大小相次,钟体呈合瓦形,舞上有短小的长方形环纽,无枚,篆和鼓均饰夔龙纹,其他为素面,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西周纽钟。

 

1.4春秋早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初年制定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局面,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青铜乐钟的辉煌时期,考古出土了大量的甬钟、镈、纽钟等遗物。

 

1.4.1甬钟

 

1978年1月下旬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窖藏发现了8件青铜器,其中甬钟有5件,均保存完好,形制一致,只有大小有差别,纹饰也一样.甬端饰四条小龙,斡带有四组变形雷纹,旋为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为四个区域,每一区域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纹饰可分为五个区域,一、三、五区域内各有枚3个,二、四区域内各饰2条双身夔龙,均有铭文,按其铭文的上下关系,可分为两组。

 

1.4.2镈

 

1978年1月在陕西宝鸡杨家沟太公庙窖藏出土的秦公镈,年代为春秋早期,共3件,器形完整。镈的形制为椭方形,鼓腹,平口,有唇,唇上有缺口4个,舞顶中央有小圆孔,鼓素面。体上、下各有两道弦纹夹变形蝉纹、窃曲纹和菱形枚组成的围带,舞和镈体均饰龙凤纹,9条飞龙纠结在一起构成纽连扉棱,5条飞龙和1只凤鸟形成中脊,鼓部均饰铭文,非常奢华。

 

1.4.3纽钟

 

进入春秋以后,纽钟出土数量急剧增多,编纽钟也在中小贵族中广泛流行。与西周末期相比,这一时期纽钟的制作技艺更加精湛,形制上依然为合瓦形,有环形纽。西周晚期环形纽短小,而到了这一时期演变为长环形纽,并且于口弧曲上收。纹饰较之前增多,钟体表面开始饰有连珠纹、卷龙纹。

 

1.5春秋中晚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春秋中晚期在继承西周及春秋早期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乐钟文化。这一时期纽钟空前繁荣,考古发现的纽钟数量众多,规格也极其宏大。与早期相比,无较大变化,纹饰沿用之前流行的细密严谨,雕镂工整的蟠螭纹和蟠虺纹。形制也沿用西周后期及春秋早期特点钮部缩小。镈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1.5.1甬钟

 

1978年秋,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M2中发现的王孙诰钟,年代为春秋晚期,是迄今所发现的组成件数最多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共26件,分两部分。钟身为合瓦形,钟口较大而舞部较小,舞部正中置角。甬大致为圆柱状,顶较细,较粗。甬的接近钟体的地方附有旋及斡。

 

1.5.2镈

 

春秋中期前后,镈在中原地区有了较大发展,主要朝着以下两个方向发展:追求形制巨大;追求更完善的音乐性能。镈在春秋中晚期发展极为繁荣,这一时期的镈与早期相比,形制由原来的合瓦形逐渐向圆形转变,但延续了之前镈带有华丽的纽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镈也已经不再有繁复的脊和扉棱,多饰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和鳞纹等。

 

1.5.3纽钟

 

春秋中晚期是纽钟最为盛行的时期,与春秋早期相比,这一时期纽钟的形制并未有较大变化,仍为传统的合瓦形,纹饰以蟠螭纹为主,出现圆点、三角纹等。

1.6战国时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从战国中期后段开始,合瓦形双音乐钟开始衰落,究其原因,学术界认为有以下原因:①文化更新变异;②礼乐性质发生变化;③异域文化的交流与渗入;④秦朝覆灭,音乐特质变化以及汉哀帝罢乐府。

 

1.6.1甬钟

 

新绛柳泉M302甬钟,共6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多被压变形。钟体为圆柱形,上细下粗,饰蟠璃纹和简化的“T”形云纹,突旋,斡为卧虎形,枚饰蛇形纹,篆饰“T”形云纹,鼓部中央饰兽面纹。

 

1.6.2镈

 

战国时期的编镈也大多为明器,形制、纹饰都与前期基本相同,充分显示出从实用器到明器的一个转变过程。

 

1.6.3纽钟

 

与甬钟一样,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纽钟明器,它们根本不是用于实际演奏的乐器,这些明器有的用木头制成,有的用陶土烧成。这充分显示出青铜乐钟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其地位也一步步下滑。山西潞河战国墓葬出土纽钟7件。长环形纽,弧形于,枚作圆圈,内填云纹。铸造粗糙,花纹又浅又细,篆间饰云纹“S”形双头夔龙纹,以贝纹作框,隧部饰夔凤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阮乐器名称与形制演变
阮的记载多以史料、文献、壁画、砖画中的图像等形式呈现,木质乐器保存难度大,因此阮的实物少之又少,目前所见实物,在国内有甘肃武威出土的唐代阮残件,在国外,有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阮。目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由于史料之间有相互借鉴的情况,而阮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名称,因此,在现有文献与实物的基础上,应当首先辨析阮的名称,阮名称的变化,相应的伴随着阮形制特征的变化。因此明辨阮的名称,有助于对形制特征的研究以及发展阶段的归纳与分析。一、阮在历史上的名称演变根据史料记载,阮在历史上曾有多个名称,例如:“批把”“枇杷”“琵琶”“秦汉子”“秦琵琶”“汉琵琶”“月琴”“阮咸”“阮”等名称,现在各有所指,而在古代,以上都曾是阮的名称。如今“阮”这一名称,是最终沿用了宋代的名称。阮阮自汉代起就流传于中原以及西域,东汉史料中,第一次出现“批把”一词,是应劭的《风俗通义》:批把,仅按此近世...
· “榻”是何种形制的家具?
原文标题:“榻”是何种形制的家具?原文标题:百物谈趣:扫榻以待——说“榻”▲传为元代刘贯道绘《梦蝶图》,展现了庄周坦胸仰卧石榻的情景。成语“扫榻以待”,其意为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比喻热情待客。“榻旁鼾睡”,典出《宋史》,宋太祖赵匡胤说:“大丈夫榻旁岂容他人鼾睡。”“管宁榻”的典故,是指三国魏时的管宁,好学不倦,每次读书时都是盘腿屈膝坐在木榻上,榻碰到膝盖的地方深深地凹陷了下去。清人谭嗣同《夜成》诗云:“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榻”是何种形制的家具呢?《说文解字》:“榻,床也。”注释云:“榻即是床,长窄而低的坐卧用具”。《通系文》说得更为详细:“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而曰枰,八尺曰床。”“榻”既是一种可坐可卧之具,在汉代也是一种单纯的坐具,“面板呈长方形,是一种比枰更大一些的坐具”,而“‘枰,平也;以板作之,其体平正也。’可坐一人。”(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汉代的《...
· 浅析佛教与音乐的关系
佛教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自汉魏时期经西域深入中原之后,在其势力较为渗透的地区,原先常见的音乐社祭活动开始逐渐由包括乐舞杂戏在内的“庙会”活动代替。北魏时,佛教所涉地区,庙宇林立,仅洛阳一地,佛寺就有几百座。各著名庙宇都定期举行庙会活动,陈列乐舞,招引信徒。据后魏杨衒〔xuan〕之《洛阳伽蓝记》载,景乐寺举行庙会时,各种音乐杂戏汇集在寺内演出,演员扮成“奇禽怪兽”,在音乐伴奏下舞于殿前,具有“飞空幻惑”的神奇效果,围观男女信徒,人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个个“目乱睛迷”,宗教意味之浓由此可见一斑。隋唐时,这种庙会活动有增无减,不少寺庙内部都专设戏场供音乐杂戏演出,每逢宗教节日,便举行盛大庙会,罗列诸多乐舞杂技于戏场,广召世众,热闹非凡。庙会的宗教仪式,也要由僧人唱《梵腔》、《赞》、《偈》等宗教...
· 陈田鹤的声乐作品创作浅析
陈田鹤(1911-1955),原名陈启东,浙江永嘉县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田鹤在辗转之中来到上海国立音专的音乐系就读,并跟随黄自学习作曲。陈田鹤在1930-194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他在战火纷呈中,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顺应时代需求创作了抗战歌曲和儿童歌曲,它们与时代相依存。陈田鹤的音乐创作在积极响应时代精神的召唤的同时,也在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喜爱内在的诗意,因此创作优雅、情感细腻的艺术歌曲;在战乱年代,内心压力巨大,他创作抗战歌曲和儿童歌曲,为民众提供强大的音乐后盾。在音乐发展史上,谈到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就会顺其自然的想到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将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以优雅、高品位著称,有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特点,与陈田鹤的性格极为契合,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内心敏感、情感细腻的人,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因此他写作大量艺术歌曲。正如他的夫人陈...
· 谈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
[121]同前书,卷三,页二,〈唐天宁寺经幢〉。[122]《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二,页三十八,〈宝安寺尊胜幢〉。[123]《常山贞石志》,卷十,页二十九,〈封崇寺陀罗尼经幢〉。[124]关于造幢年月、特别是造幢者题名,多题于幢座,可惜拓工多不拓此部分的文字,叶昌炽云:「其它唐人所建,而宋元人续题于座,尚不少。无如拓工惜纸,皆以经文为限,下截有字,亦视若罔睹,其能拓幢座者,盖十不得一矣。」(《语石.语言异同评》,270。)[125]〈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180--182。[126]《临邑县志》,卷十四,页三,〈弥陀寺经幢〉。[127]《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卷,页三五一中。[128]《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一,页一至二十四,〈慧义寺节度使王宗囗尊胜幢记〉。[129]《金石萃编》,卷六十七,页二十四至二十五,〈泾阳县经幢〉[130]《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一,页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