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阿拉摩龙属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5
转发:0
评论:0
命名阿拉摩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图与主流看法相反,阿拉摩龙不是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阿拉莫、或是当地的战役而命名。阿拉摩龙的正模标本也不是发现于德克萨斯州,而是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它被命名为阿拉摩龙,是因为化石所属地层原名为“白杨山”(OjoAlamo)(白杨山组目前被编入科特兰组)。“Alamo”本身是一西班牙文,意即“白杨”,是当地的一种白杨树亚种的名称。阿拉摩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圣胡安阿拉摩龙(A.sanjuanensis),种名是以化石发现地的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为名。属名、种名都是由史密森尼学会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W.Gilmore)在1922年所命名的。特征阿拉摩龙的中段尾椎有延长椎体。脊椎的侧孔形成浅凹处,萨尔塔龙、马拉维龙、风神龙、冈瓦纳巨龙也有这种脊椎特征。毒瘾龙也有类似特征,但更深、更深入椎体。阿拉摩龙的体型比毒瘾龙粗壮。根据最新的发现,于新墨西哥...

命名

阿拉摩龙属

阿拉摩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图

与主流看法相反,阿拉摩龙不是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阿拉莫、或是当地的战役而命名。阿拉摩龙的正模标本也不是发现于德克萨斯州,而是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它被命名为阿拉摩龙,是因为化石所属地层原名为“白杨山”(Ojo Alamo)(白杨山组目前被编入科特兰组)。“Alamo”本身是一西班牙文,意即“白杨”,是当地的一种白杨树亚种的名称。

阿拉摩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圣胡安阿拉摩龙(A. sanjuanensis),种名是以化石发现地的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为名。属名、种名都是由史密森尼学会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在1922年所命名的。

特征

阿拉摩龙的中段尾椎有延长椎体。脊椎的侧孔形成浅凹处,萨尔塔龙、马拉维龙、风神龙、冈瓦纳巨龙也有这种脊椎特征。毒瘾龙也有类似特征,但更深、更深入椎体。阿拉摩龙的体型比毒瘾龙粗壮。 根据最新的发现,于新墨西哥Naashoibito群的Ojo Alamo 组所发现的化石包括两个巨大的椎骨和部分股骨。这些化石归类于——圣胡安阿拉摩龙(Alamosaurus sanjuanensis)。化石显示其体形超过阿根廷龙和普尔塔龙(Puertasaurus),这使阿拉摩龙成为最大的恐龙候选者之一。

分类

阿拉摩龙明显是泰坦巨龙类的衍化物种,但是它在泰坦巨龙类的演化关系、分类位置却不清楚。一个主要的分析将阿拉摩龙与后凹尾龙分类于萨尔塔龙科的后凹尾龙亚科。另一个不同结果的分析,则认为阿拉摩龙是柏利连尼龙的姊妹分类单元,并将它们分类于萨尔塔龙科之外。其他科学家发现在分支系统学及形态学上,阿拉摩龙与内乌肯龙、巴西的三角区龙有独特的相似性。

发现历史

阿拉摩龙属

正模标本肩胛骨、副模标本肠骨

阿拉摩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西南地区。正模标本发现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杨山组(科特兰组)下层,之后也在科特兰组的上层发现阿拉摩龙的化石。科特兰组的地质年代约在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通常被称为“科特兰页岩”。在其他麦斯特里希特阶的地层,也有发现其他阿拉摩龙的化石,例如犹他州的北角组(North Horn Formation)、德克萨斯州的Black Peaks地层、El Picacho地层及Javelina地层等。过去研究认为,这些地层的年代约在白垩纪结束的6500万年前,阿拉摩龙应是最后灭绝的恐龙之一。近年几项研究,认为这些地层的年代较早,大约是马斯特里赫特阶中期,或约是6900万年前,而非白垩纪最末期。

在1922年描述的标本,是一个肩胛骨及坐骨。在1946年,在犹他州发现了一个更完整的标本,包括一条完整的尾巴、缺趾端的右前肢及两个坐骨。另外,从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及犹他州发现的一些标本,也被编入阿拉摩龙,但大部分都没有详细的描述。已知最完整的标本是从德克萨斯州发现的幼年个体化石,由此化石可以推断阿拉摩龙的大小。

目前没有发现阿拉摩龙的头颅骨,只有一些牙齿。也没有发现一些较进化的泰坦巨龙类(如萨尔塔龙)的常见鳞甲。

古生物地理学

阿拉摩龙属

阿拉摩龙的想像图

阿拉摩龙的化石,是美国西南部最为常见的上白垩纪化石之一,因此被当成判别年代、地层的标准化石。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南部,动物相从“埃德蒙顿群”(Edmontonian)转变到“兰西亚群”(Lancian),变动比北美洲北部还大。Thomas M. Lehman形容某些地区的动物相转变,例如这个地区的阿拉摩龙、风神翼龙,可能跟半干燥的内陆环境有关。

阿拉摩龙是白垩纪晚期北美洲唯一的泰坦巨龙类,可能是因为白垩纪晚期,一度有陆桥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阿拉摩龙或是它们的祖先,沿者路桥往北迁徙。南美洲的小贵族龙、北美洲的鸟龙鸟,可能代表这段时期有陆桥存在。阿拉摩龙在北美洲的存在时期短,也支持这个理论。有科学家提出阿拉摩龙是从亚洲迁徙而来。相反意见则认为阿拉摩龙是种内陆动物,从浅水环境迁移到其他地区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已发现白垩纪早期的泰坦巨龙类化石,阿拉摩龙的祖先也可能演化自北美洲。

其他在该地区发现的同时代恐龙有霸王龙、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雕齿甲龙、埃德蒙顿龙、牛角龙及白杨山角龙等。暴龙和伤齿龙跟阿拉摩龙生存在同一地区,然而体型的差距使当地没有任何掠食者能够威胁到成年的阿拉摩龙;不过,体型小型的阿拉摩龙的未成年个体则有机会受到其他掠食者的攻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阿拉乌丁·摩诃末
相关作品成吉思汗苍狼与白鹿IV东中亚细亚花刺子模的登场人物—穆罕默德。成吉思汗资料来源刘迎胜:《元史》《草原帝国》
· 德属萨摩亚
历史殖民开发1914年,新西兰占领德属萨摩亚。1920年,德国将该地交与新西兰。
· 禽龙属
描述四足步态的禽龙想像图贝尼萨尔禽龙与人类体型比较禽龙是种体型庞大的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进。最著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I.bernissartensis),平均重达3.08公吨,成年个体的身长约10米,有些标本可能长达13米。其他种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大;外形类似、较粗壮的道氏禽龙身长8米,而同时代的菲顿禽龙体格则较为轻型,身长为6米,这两个种已被建立为新属。禽龙有高大但狭窄的头颅骨,喙状嘴缺乏牙齿、可能覆盖者角质,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禽龙的手臂长而粗壮,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手掌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拇指尖爪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协助进食。小指修长、灵活,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肢强壮...
· 原龙属
参考资料^Palmer,D.(编).TheMarshallIllustratedEncyclopediaofDinosaursandPrehistoricAnimals.London:MarshallEditions.1999:93.ISBN1-84028-152-9.^Borsuk–Białynicka,M.;andEvans,S.E.Along–neckedarchosauromorphfromtheEarlyTriassicofPoland(pdf).PalaeontologiaPolonica.2009,65:203–234.
· 独龙属
发现历史独龙的右后脚(正模标本,编号AMNH6554)独龙的正模标本(AMNH6554)是一个后肢,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二连诺尔地层。独龙的前肢化石,之后被发现错误鉴定为镰刀龙类的化石。该地层的年代并不清楚,但一般估计是在白垩纪的坎帕阶,距今8300万-7400万年前。有很多其他的标本被认为属于独龙,包括一些后肢、头颅骨及肩膀骨头。这些化石都是发现于蒙古国的巴彦思楞组(BayanShirehFormation),但这个地层的年代也无法确定。它可能追溯至坎帕阶早期,但近年研究估计指它是从森诺曼阶至桑托阶。二连诺尔地层及巴彦思楞组的恐龙群都很相似。但是,一个近年研究认为二连诺尔地层可能是由坎帕阶至麦斯特里希特阶,与耐梅盖特地层有所关连,如果研究属实,很有可能在耐梅盖特地层发现独龙的化石。分类独龙明显是属于暴龙超科,但由于其化石碎裂的缘故,很难确定独龙在暴龙超科的分类关系、演化位置,某些分支系统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