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奥陶纪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8
转发:0
评论:0
生物奥陶纪由于浅海广布、气候适合,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分异更为显著,占绝对优势。浅海滋生着底栖的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海百合、海林檎等。清澈的浅海中有苔藓虫、珊瑚、海绵类、喙壳类、鹦鹉螺、牙形石、层孔虫、藻类等。深水、滞流静水海域,海底不适合底栖生物生存,海面漂浮着笔石类、有薄壳的纤小动物,如叶虾类,这些可以顺洋流漂浮,成为广布的化石。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大量繁盛,主要营漂浮方式,分布广,演化快、容易保存,是奥陶纪重要的分带化石。早奥陶世早期以树形笔石为主,中期正笔石类中的无轴亚目大量繁盛,晚期有轴亚目的雕笔石出现;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鼎盛时期。鹦鹉螺类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奥陶纪属种繁多,体形较大,长达1米,可能是奥陶纪海域中最凶猛的动物。三叶虫和腕足类很多。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或大量繁盛的三叶虫有栉虫类、斜视虫类、镰虫类、三瘤虫类、镜眼虫类、手尾虫类、隐...

生物

奥陶纪由于浅海广布、气候适合,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分异更为显著,占绝对优势。浅海滋生着底栖的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海百合、海林檎等。清澈的浅海中有苔藓虫、珊瑚、海绵类、喙壳类、鹦鹉螺、牙形石、层孔虫、藻类等。深水、滞流静水海域,海底不适合底栖生物生存,海面漂浮着笔石类、有薄壳的纤小动物,如叶虾类,这些可以顺洋流漂浮,成为广布的化石。

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大量繁盛,主要营漂浮方式,分布广,演化快、容易保存,是奥陶纪重要的分带化石。早奥陶世早期以树形笔石为主,中期正笔石类中的无轴亚目大量繁盛,晚期有轴亚目的雕笔石出现;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鼎盛时期。鹦鹉螺类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奥陶纪属种繁多,体形较大,长达1米,可能是奥陶纪海域中最凶猛的动物。三叶虫和腕足类很多。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或大量繁盛的三叶虫有栉虫类、斜视虫类、镰虫类、三瘤虫类、镜眼虫类、手尾虫类、隐头虫类、裂肋虫类、齿肋虫类等,腕足类中有绞纲的正形贝类、扭月贝类占重要地位。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甲胄鱼、丰娇昆明鱼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

地史

中国奥陶纪的海侵是在寒武纪海域延续下来的。扬子、中朝地台西部边缘地带,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略有上升,奥陶纪早期地层缺失,较新的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在中朝地台的中、东部和扬子地台,奥陶纪、寒武纪地层皆呈整合接触。中奥陶世之后中朝地台上升为陆地,除西部边缘地区外,晚奥陶世没有沉积。

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在地台区表现为频繁的震荡运动,地槽区有较多的火山喷发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如北方地槽区。

欧亚大陆有4个稳定的地台区(俄罗斯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被海水侵入,形成浅海水域,地台周围被地槽区围绕。俄罗斯、扬子地台的南缘,呈东西向条带状的古地中海,南缘止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中部、伊朗南部、印度半岛北部,向南经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东、北部奥陶纪的海域相连,更南可能伸延到南极地区。

北美大部为地台浅海区,沉积以石英砂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厚度不大。北美大陆的东西侧为地槽区的海域,西部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东部有硬砂岩、泥岩和火山岩。南美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带为地槽海域,中北部为地台浅海海域。

南大陆的周围边缘地带被地槽区、地台型海域围绕,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东部、南极洲东部皆为陆地。

气候

奥陶纪早、中期继承了寒武纪的气候,气候温暖、海侵广泛;晚期南大陆西部发生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代表寒冷的极地气候。

按古地磁数据,奥陶纪南极位于现在北非西北部,这与非洲冰碛层的分布于南极圈内的解释是吻合的。南大陆的东部仍处于赤道附近。北美、西伯利亚、中国华北有蒸发岩沉积,推测为干热气候环境,属低纬度地区。奥陶纪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大陆地区基本位于南半球,从沉积物看,当时南半球的气候分带比较明显。由于晚奥陶世末期大冰期的存在,影响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并引起广泛的海退。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纪氏名山--纪王崮
纪氏名山--纪王崮中华纪氏网2012年5月13日纪奕明沂蒙山七十二崮之一,因崮顶面积广大,有“七十二崮第一崮”之称。在沂蒙山七十二崮中,只有纪王崮顶部有人居住。这是为什么呢?除了自然环境外,历史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自然条件说,崮顶平坦,面积广大,近4km^2,适于人居住。从历史传说中,此处曾是古人屯兵之地。崮的风光――秀泉庄乡的版图并不大,不足一百平方公里,却星罗棋布了50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崮――高矗云端的锥子崮、奇特清秀的透明崮、敦厚憨实的姜家崮、形态别致的橛子崮……素有“沂蒙崮乡”之称。纪王崮位于泉庄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海拔577.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地貌奇特,山势陡峭,雄伟挺拔,崮顶峭壁约高20-30米,周长十余里,具有典型方山地貌特征,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崮”。在纪王崮山崖半腰处有一深约30公分的断痕,被人们称为关公试刀石。传说当年关公来此剿匪,登至崖下,...
· 纪
参见世(地质学)
·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可能原因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雷达的探测呈现出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边界。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是一个位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之一。在70年代晚期,地质学家GlenPenfield在犹加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这个陨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由于该陨石坑的规模与年代,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并造成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
· 为纪姓始祖纪哀侯造像
公元前690年秋季的一天,崮前的山路上战旗猎猎,人喧马嘶,一彪人马从北方疾驰而来。他们见此崮地势险峻、景色秀美,便在崮顶驻扎了下来。他们筑城修路、盖房造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王都。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在崮顶建城立都?原来,他们是纪国末代君主纪哀侯率领的遗民和军队。他们的国家——立都于寿光的纪国刚刚被齐国吞并。他们不想做亡国奴、仰人鼻息,又不想寄人篱下、投靠鲁国、莒国,所以选择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居住下来。他们想以此为“人间乐园”,过“桃花源”般幸福自由的生活;更想以此为基地,厉兵秣马、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光复旧日山河。于是,纪国的最后王都在此深山高崮上建立起来了。于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内涵的地名——“纪王崮”,流传两千多载。纪王崮,位于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西北4公里处,以“秀、奇、美”享誉齐鲁。崮呈南北走向,海拔577.2米,山势陡峭、崮顶平坦,崮顶面积近4...
· 毛纪
生平初入仕途毛纪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乡试第一,成化二十三(1487年)年,中三甲进士,选为庶吉士。弘治初年,授翰林院检讨,晋升修撰,并兼任经筵讲官,简侍东宫,教授太子读书。《会典》修成,任侍读。弘治十八年(1505年),太子即位,即明武宗(正德帝)。毛纪改任左谕德。因《会典》小误,又讲为侍读。《孝宗实录》修成,擢升侍讲学士。正德五年(1510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参与机务正德十年(1515年),由吏部左侍郎拜为礼部尚书。乌斯藏入贡,使者称有活佛能预知祸福,武宗派太监刘允迎接,大肆铺张,毛纪上疏劝阻,不被理会。又请早立皇储,也未被采纳。正德十二年(1517年),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同年秋,加封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大学士。武宗南征镇压宁王朱宸濠叛乱,毛纪辅助杨廷和留守北京。武宗还京后,毛纪晋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升任首辅武宗驾崩,无嗣,毛纪、杨廷和等人奏请太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