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洛阳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1
转发:0
评论:0
历史洛阳桥全景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因其在洛阳江上而得名洛阳桥。相传唐朝年间,唐宣宗微服出巡至泉州惠安县西北的一条河旁,称该河周边的风景和洛阳有些相似,该河遂得名洛阳江。在洛阳桥修建之前,当地曾有一座万安渡口渡人过江。由于该地地处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连续数天无法渡江。北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当地用石块砌成桥墩、以木板为桥面的方式搭建了一座浮桥供行人过江,但该桥也多次被冲毁。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人王实在原有浮桥的基础上加盖固定石桥,这也标志着洛阳桥正式开始修建。修建的过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资金紧缺、7个桥墩无法修建、桥板无法搭建等问题。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担任泉州知州,并随即主动参与到洛阳桥的修建之中。他号召捐款,并用养殖海蛎的方式加固桥墩,同时利用潮水涨落成功架设桥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阳桥正式建成,蔡...

历史

洛阳桥

  洛阳桥全景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因其在洛阳江上而得名洛阳桥。相传唐朝年间,唐宣宗微服出巡至泉州惠安县西北的一条河旁,称该河周边的风景和洛阳有些相似,该河遂得名洛阳江 。

在洛阳桥修建之前,当地曾有一座万安渡口渡人过江 。由于该地地处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 ,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连续数天无法渡江。北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当地用石块砌成桥墩、以木板为桥面的方式搭建了一座浮桥供行人过江,但该桥也多次被冲毁。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人王实在原有浮桥的基础上加盖固定石桥,这也标志着洛阳桥正式开始修建。修建的过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资金紧缺、7个桥墩无法修建、桥板无法搭建等问题。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担任泉州知州,并随即主动参与到洛阳桥的修建之中。他号召捐款,并用养殖海蛎的方式加固桥墩,同时利用潮水涨落成功架设桥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阳桥正式建成,蔡襄为此专门题写了《万安桥记》。洛阳桥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北宋至近代,洛阳桥的周围先后修建起了8座形制各异的风水塔和佛塔 。

由于在修造过程中采用了海蛎作为加固桥墩的手段,洛阳桥下的海蛎自建成之时起就频频遭到盗挖。北宋元丰年间就有官员上奏,请求下令将盗挖洛阳桥海蛎的人判处2年监禁 ,类似的律法在此后各代也得到了沿袭 。根据记载,洛阳桥自建成至1993年共经历过27次维修 ,其中在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做了首次修理,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景泰四年(1453年)等均有重修 。明朝嘉靖年间,洛阳桥中心的中洲上层修建起一座兵营以抵御倭寇,是为“洛桥新城”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发生大地震,洛阳桥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崇祯年间,由于倭寇基本绝迹,洛桥新城上加盖了一座楼阁,是为“镜虹阁”。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雍正八年(1761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也曾有过受损和修复纪录。咸丰十年(1860年),洛阳桥遭到洪水冲击,虽有维修但无大修,时至1932年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当时驻守在泉州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对桥身进行了加固,恢复桥墩的同时加筑了钢筋混凝土桥梁和桥面。抗日战争时期,该桥为日军所损毁。1946年有所维修,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洛阳桥桥面被完全炸毁,桥上文物损毁殆尽,仅余桥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人力修复。1961年,洛阳桥入列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由于洛阳桥损毁严重,已经无法承担交通任务,公路部门在洛阳桥上游700米处修建了新的公路桥,而洛阳桥也正式成为连同洛阳江两岸村落的通道和文物游览桥 。1988年,洛阳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洛阳桥正式立项重修,并于1993年正式动工,1996年完工 。2009年,洛阳桥经泉州市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 。

结构

主体结构

洛阳桥

洛阳桥桥头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一座跨海石桥。该桥为南北走向,桥从江岸的石砌江堤延伸而出,经过江中心的一座名为“中洲”的小岛,南侧接入洛江区境内。洛阳桥全长731.29米 ,南侧引桥长80.5米,宽7米;北侧弓桥长11米,宽7米,主桥面宽5米。有47个桥孔和46个桥墩。桥墩采用条石砌成,顶部两层的条石向左右挑出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桥墩底部面向河流上游建有分水尖,尖头略上翘,是为“筏型基础”。桥梁板均为大型条石,最早建设时利用涨潮搭建而成。桥板两侧建有500个石制扶拦,以防行人落水。

附属建筑

桥亭

洛阳桥

洛阳桥石刻 

洛阳桥的中洲上现存两座石亭,其一为“中亭”,位于中洲北侧,是一座四角凉亭,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现亭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清末民初的基础上重修所得。另一座亭为“西川甘雨碑亭”,为纪念明代晋江县令方克所建。民间传说方克为晋江祈雨成功,乡民为纪念而修建此亭。

石塔

在桥的护栏外侧现存7座石塔,其中楼阁式塔3座,宝箧印经式塔1座,五轮塔1座,经幢1座,镇风塔1座,在中洲上还有,1处塔的基座。这7座塔由南到北分别为:

桥南端东侧有一座窣堵坡式佛塔,通高5米,底部为方形台基,塔身为圆形,正南侧开有一龛,龛门两侧各有一座金刚护卫浮雕。他身上放为六角形塔盖,其上为三层相轮,相轮上方为宝珠。

桥南端西侧为一座三层六角实心佛塔,塔基为方形,由长条石砌成,边长2.6米。塔座为等边六角形,第一层塔身的三面各刻有一尊佛像,相间排列,第二层塔身刻有密宗六字真言;第三层塔身正东刻有一个“佛”字,其余屋面刻有“十、方、三、世、一切”。塔身顶部为塔刹,塔刹由下至上依次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中洲中庭前桥上南侧建有一座高3米的镇风塔,塔身呈圆锥形,没有雕饰,塔侧立有一块“洛阳桥镇风塔”碑。

中洲西北侧与桥相连的位置建有一座方形宝箧印经式佛塔,基座上有山、水花和力神雕饰的浮雕,塔身四面各有一尊佛像浮雕,形制与下述“月光菩萨塔”大致相同。

在桥的中洲以北的桥面中段桥墩上有一座宝箧印经式佛塔,通高3.64米,塔座为边长0.95米的四方形。塔身份为两层,下层四面各有一尊浮雕盘坐佛像,上层较高,面向江面的方向雕刻有一面佛首,佛首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月光菩萨”和“己亥岁造”。该塔是洛阳桥各塔上唯一一个雕刻了建塔时间的,为“己亥岁”。根据该塔的雕刻风格,考古人员确定该塔的建成时间为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塔身上方为高1.6米的塔刹,由下至上分别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桥的北端有两座隔桥相对的两座形制和雕饰均相同的五层八角实心佛塔石塔,通高6米左右。底座为方形,用条石砌成。塔座为等边八角形,各层塔盖均为六角形,刻出筒瓦勾头。每层塔身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均有浮雕的盘坐佛像。塔刹为后来补修,呈尖锥状,没有相轮。

神像

洛阳桥的南北两侧桥头各有两尊护桥石雕神像,两两相对,通高1.63米,均为北宋时期所作。这些雕像面容均为汉人,头戴头盔,身披铠甲,手托长剑。

纪念性建筑

在洛阳桥南端500米处建有一座蔡忠惠公祠,是后人为纪念蔡襄建洛阳桥有功而造。该祠始建于北宋,现存为清代建筑形式,为坐北朝南的三开间三进殿堂。洛阳桥北侧建有一座昭惠庙,现存为清代结构建筑,两进五开间。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考古人员推测其原为镇海庵,后改为昭惠庙。在洛阳桥南端还有大量的修桥碑刻,其中包括著名的《万安桥记》,共计两方石碑共153字,石碑高3米,宽1.5米。此外在桥的北侧、中洲和南侧共分布还有26方不同时期的修桥碑记。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廖纪建洛阳桥
廖纪建洛阳桥很久以前,廖纪父母北迁。有一夜,他们坐船过泉州洛阳江,忽然刮起大风浪,把船吹得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险。有一老汉以为这船一定会翻沉,只顾昏昏的睡着待死。他在梦中听见有人叫喊说:“廖天官在此船上,众人快快来把船护好,不要让它翻沉呀!”挨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平安无事。老汉忆起昨夜做梦,要找廖天官作谢,问遍全船客人皆无解。看见廖u和他的妻子,老汉把所梦的话说给他俩听,并说:“想是夫人身怀贵子了。”廖妻说:“如果那样就好了,假如我有幸生贵子,一定要架起一条洛阳桥,让人们安全行走。”老汉连称谢说,这样是很难得的了。光阴如箭,廖纪已长大成人,生得一表人才,聪明敏捷。读书十分上进。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这年春节,回家拜寿双亲。是日良辰,亲朋来贺,好生热闹。只是廖母闷闷不乐。廖纪问母亲:“心里怎么不高兴啊?”廖母便将几十年前过洛阳江的事告诉他,并说:“许下心愿,要造一座洛阳桥,看来难以做到,...
· 古代建筑艺术-福建泉州洛阳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
· 游粤闽浙之中国第二古桥洛阳桥咏叹调
提到中国的古桥,大家都会想到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可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南方,还有两座同样著名的古桥,那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以上这些桥,被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论年代,赵州桥建于隋朝,位居第一;洛阳桥建于北宋皇v年间(公元1050年前后),至今也有950年历史,排名第二。若论长度,洛阳桥以731.29米名列榜首,不仅是赵州桥的(37.7米)19.39倍,同时还是卢沟桥(212.2米)和湘子桥(515米)长度的总和。20多年前我去泉州时,曾经专门探访过洛阳桥,那时它的肩上还承载着324国道,数十吨重的卡车从上面隆隆驰过,让人看了非常心疼。好在民国年间蔡延锴将军用钢筋混凝土增高了桥面,才使它没受到严重破坏。这次重访,只见车道已经向滚动500来米,洛阳桥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731.29米的桥面,多是条石铺成,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
· 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为什么不在洛阳?
对名胜古迹感兴趣的童鞋,肯定都听说过泉州的洛阳桥。这可是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哦。建成快1000年了,现在还能用。每次我去玩,总有摩托从身边呼啸而过,也不怕它受不了。司机不怕,文物局可怕死了,除了各种翻修甚至另建新桥这外,还早就在桥头立牌警告,严禁摩托、汽车上桥,可是哪儿禁得住?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之上,两头连着村子,村民要想过海,明摆着从桥上走比较省事嘛。不过无论如何折腾,洛阳桥始终屹立不倒,不能不让人感叹,这不是死了1000年的文物,而是活了1000年的生命。网络配图然而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既然叫洛阳桥,为什么不在洛阳呢?既然不在洛阳,为什么又要叫洛阳桥呢?洛阳和泉州,两地相隔甚远,少说也有1500公里,莫说古代,就算今天你来个自驾游,没十几个钟头也跑不拢啊。明明八竿子打不着边嘛。结果一查洛阳桥的历史,嘿,还真不是八竿子打不着边。据载,当时的洛阳江“...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洛阳诸桥大观:洛阳桥和中州桥
题记洛阳桥和中州桥,都是悬臂式钢筋混凝土大型桥梁,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洛阳桥包括东西并排两座桥,中间相隔30米,靠西的为老洛阳桥,1956年建成。靠东的为新洛阳桥,1982年建成。中州桥1955年建成。正文洛阳桥曾是洛阳人的骄傲。洛河水自古桀骜不驯,喜怒无常,历史上的天津桥、老吴桥皆被它冲毁,而洛阳桥双座并立,至今仍然峻拔挺立。新洛阳桥上车辆穿梭,老洛阳桥上人流如织,而洛阳桥两边的老吴桥和林森桥,早已是断桥残臂,不再负重了。洛阳桥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讲,钢筋混凝土大桥,并不具备桥梁文化的细腻纹理,这种生硬的建筑材料,没有古代的石拱桥韵味足,我们欣赏石拱桥时,似乎那窄窄石缝间也藏着久远往事,那薄薄的青苔上也有厚重历史。但钢筋混凝土大桥却不然,它平板生硬似在拒绝一切故事的锲入,就那么直白地向世人坦白:我只承载车辆和行人通过。所以在老洛阳桥上站立许久,竟也找不到激扬文字的载体,只好一根一根地去数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