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时调传承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调名片打造
(一)时调名片历史渊源
天津时调表演
时调是天津独有曲种,产生于清末民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民间小调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时调经过100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整套的艺术体系,为时调文化名片打造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二)时调名片与城市印象
城市发展与时调名片打造相辅相成,时调文化的发展提升天津市文化内涵,与市内特色建筑群交相辉映,促进天津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如灯戏与四川南充的共赢,越剧与福建的共荣共生,都是文化名片打造的典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动力。将天津之行当做一次时调文化探究之旅,“逛古文化街,听天津时调”成为一种风尚,发挥时调文化产业潜力,形成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惠及全民。
二、媒体技术推动时调文化发展
(一)公民媒体助力时调名片塑造
天津时调表演
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已达11.2亿,公民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公民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以公民媒体为工具大力推广时调文化,构建一个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时调体验环境,以文字、flash、语音、网页、图片和视频等富媒体交流方式,立体全面的展示时调文化信息。并具备群组讨论,最大半径支持时调爱好者沟通交流,达到线上共同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公民媒体时代,数据基本由个人所创造,包括文字、flash、语音、网页、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借助公民媒体,轻松传播时调文化,将成为首先路径。如微博“天津时调”为用户展示时调演出活动及最新资讯、时调著作、时调知识等。广大的时调艺术爱好者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示时调文化,时调文化信息经大量转发、共享将成几何倍数增长。
(二)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时调文化体验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涉及的全景摄像、后期制作、虚拟建模、动画、交互和观看等所需设备,构建线下时调文化中心建设体验平台,结合公民媒体在线交流,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艺术魅力。
三、大数据技术与时调文化融合
在大数据环境下,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可视化技术,从艺术创作、视听体验和数据反馈将时调文化产业重塑为闭环价值系统,将时调文化资源数字化,有效配置时调文化资源,惠及广大曲艺爱好者。大数据技术不仅引发时调文化领域革命,而且加速时调文化创新、引领时调文化变革与推动时调文化升级。大数据分析可以分析时调文化生存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以及预测时调文化发展趋势。通过时调关键词频率洞察时调发展轨迹。大数据舆情分析用于从大量的时调文献研究典籍中获取相关的舆情研究信息。例如通过百度时调资源视频,分析播放次数、点赞次数及收藏次数等,还可以以某年、某月和某日限定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受众特征分析来源地域、个人偏好等,通过分析受众评论可以更好的完善时调视频的制作的细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偏好和不同地域的受众实现精确传播,譬如针对80、90后,创作一些娱乐性的,更贴近青年人生活的时调作品,并吸引他们参与到时调作品创作与宣传中。
大数据应用在文化推广的方方面面,当我们点击土豆、爱奇艺、优酷和腾讯时调视频时,网站会自动向我们推荐相关视频链接,并可以查看视频评分,分析受众感兴趣的曲调类型;当我们百度搜索时调关键词时,在百度首页会向我们自动推荐时调的相关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大多数曲艺爱好者的兴趣点汇总,将指明时调文化的发展方向,比如对表演者唱腔以及形态的考究,或是时调所诉说的历史故事的倾听方面挖掘时调戏迷,也可以从编剧的角度使得时调更具故事性、戏剧性吸引年轻受众,也可将时调片段经过改编插入到电视剧、电影中,扩大受众面等。
四、大数据助推时调名片构建策略
(一)构建时调资源数据库
时调经过100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整套的艺术体系,大多素材以录像带、老唱片、CD和VCD形式保存,因保存时间有限,信号质量变差,部分已无法使用,应尽快将这部分宝贵资料保存下来,转成mp4、wma、rmvb等格式,采取相应的去噪、添加字幕处理,刻成光碟并存入资源私有云,成为此次资源收集的工作重点。资源库收录了著名时调艺术家王毓宝的《摔西瓜》、《津门老字号》、《春来了》、《军民鱼水情》、《怯五更》、《青楼悲秋》、《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梦回神州》、《踢毽》、《翻江倒海》和《七月七》等作品,刘迎的《放风筝》、《喜荣归》、《拷红》以及高辉的《秋景》、《小五更》和《盼情郎》等作品,还有很多艺术家时调作品,收录各类时调视频资源共5000余个,容量达2.8TB。时调资源在数据库内按曲牌分为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以及天津本土化并融合了天津方言特色的拉哈调、小五更、怯五更、悲秋及其它。视频采集完成后,按节目名称,节目年代,艺术家,节目图片,上传节目,剧情介绍等将节目录入数据库统一管理,主要实现节目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天津时调资源数据库设计结构图
(二)构建时调IPTV传播平台
时调资源数据库建成后,将通过时调IPTV传播平台对外访问,平台集数据库视频资源接入、多类型终端播放(包括智能手机、Android机顶盒、PAD等)、视频资源维护和审计日志统计分析于一体,既能为后台管理员提供操作记录日志及性能检测,又能为受众提供丰富时调文化资源,IPTV平台将成为时调艺术传播领域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构建时调文化智能分析平台
时调文化智能舆情分析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抓取,了解时调地方文化发展趋势,获取最真实的文化发展诉求,从海量杂乱的艺术文化新闻、论坛、微博、微信和APP信息中挖掘舆情隐藏的固有规律,发现热点舆情,把握时调艺术文化发展方向。针对用户所关注的热点事件,比如“天津时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时调著名艺术家王毓宝”等,深度挖掘相应网络数据,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持续地检测、采集网络数据,动态展示信息变化情况。
(四)构建时调课程教学培训平台
依托各艺术类高校,建立时调艺术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在时调教学过程中引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和迪克·凯瑞模型系统化教学设计思维,以“全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时调课程的学习,首批受益学生规模将达3000余人。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时调课程教学效率。目的在于培养即了解时调艺术,又掌握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保障学以致用,为时调艺术发展储备高科技人才。
(五)构建时调电子档案馆
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时调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经过100多年的积淀,时调已形成了一整套的艺术体系。各种版本的文献资料、录音和录像亟需开展调研、记录、摄录和归档。构建时调资源电子档案馆,将成为时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工作之一,既能提高资源分析员数据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又能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档案馆建设将成为地方文化领域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手段之一。
五、结语
总之,引入大数据技术思维,是时调艺术瑰宝拓展服务的一种手段,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时调艺术特色和社会效益为最重要的指标,将大大的提升时调艺术影响力,符合受众兴趣认知与社会文化发展,展现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资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成果。结合现有时调艺术发展现状,仍需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力促时调名片塑造再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