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音
切韵音的性质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纂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如:高本汉)
《切韵》代表洛阳方音。
《切韵》代表吴音,吴音是指当时金陵、苏州一代的方音。(如唐末 李涪)
《切韵》是几个方言(主要是金陵和洛下)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里,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和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切韵》体制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切韵》里用几个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类,因此反切上字远远比声类多,光从反切上字无法知道《切韵》里到底有多少个声类。
研究方法
历代学者以《切韵》作为研究切韵音的依据。因为《切韵》按四声和韵编排,辅之以韵图和等呼理论,学者对切韵音的韵母系统意见相当一致。至于声母系统,传统理论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但晚清学者陈澧通过对《广韵》的反切应用系联法,发现其中正齿音应该分成两组,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切韵音的新方法。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应用在切韵音构拟上,重构了“七世纪长安音”(高氏认为切韵音即代表当时当地实际语音)。嗣后语言学家在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运用内部构拟、方言比较、梵汉对音等方法研究切韵音的语音系统和音值,在声韵母划分和拟音方面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声母
韵母
参见
中古汉语
切韵
反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