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最后一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3
转发:0
评论:0
情节概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里。当时法兰西在普法战争中失利,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划归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禁止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转而要求教授德语。小说透过主角小弗郎士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周日上午学校里不寻常的一幕。小弗朗士在周日早晨上学时迟到了,因为他怕法语课老师韩麦尔先生查问他分词的用法。他一度想逃学去玩,看普鲁士士兵操练,但最后仍然决定去学校。路过镇公所时,弗朗士见到人们围着新张贴的公告议论纷纷,不知道出了什么消息。到学校以后,他发现课室里不像往日一样喧闹,而是安安静静的。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穿着整齐。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村民。开始上课后,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小弗郎士很吃惊,但是他很快就后悔,埋怨自己以前学习太不用功,现在已经太晚了。韩麦尔先生也批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结果就是德国人有理由对他们说,他...

情节概要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里。当时法兰西在普法战争中失利,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划归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禁止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转而要求教授德语。小说透过主角小弗郎士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周日上午学校里不寻常的一幕。

小弗朗士在周日早晨上学时迟到了,因为他怕法语课老师韩麦尔先生查问他分词的用法。他一度想逃学去玩,看普鲁士士兵操练,但最后仍然决定去学校。路过镇公所时,弗朗士见到人们围着新张贴的公告议论纷纷,不知道出了什么消息。到学校以后,他发现课室里不像往日一样喧闹,而是安安静静的。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穿着整齐。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村民。开始上课后,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小弗郎士很吃惊,但是他很快就后悔,埋怨自己以前学习太不用功,现在已经太晚了。韩麦尔先生也批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结果就是德国人有理由对他们说,他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枉称自己是法国人。韩麦尔先生又告诉学生,“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永远不应该忘记,因为“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上课了,小弗郎士虽然难受,但却十分珍惜这最后一课,认真听讲,其他村民也是一样用心地学习。

12点钟到了,普鲁士士兵收操了。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然后头靠着墙壁,没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放学了──你们走吧。”

相关研究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法兰西王国大约在十七世纪逐渐占领阿尔萨斯。阿尔萨斯的本土语言阿尔萨斯语虽然归类为日耳曼语族中上德语的一支,但是与标准德语差异巨大,无法沟通。十七世纪,以巴黎地区语言为基础的标准法语逐渐形成,并随着法兰西王国的强盛和启蒙运动而逐渐定型。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一世建立帝国,并逐步扩张。与此同时,标准法语逐渐向法兰西帝国各省推广,成为学校授课使用的语言和中上层社会接受的书面语。与此同时,拿破仑占领下的德意志地区,民族主义逐渐抬头。拿破仑被放逐后,维也纳体系成立。其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和俾斯麦领导下的拥有大量斯拉夫血统的普鲁士逐步统一了德意志。

语言政策变化

阿尔萨斯的法语普及和教学从1794年的法令开始执行,但学校内使用法语授课直到1833年的法令推出后才开始被认真执行。1850年左右的时候,法语除了是阿尔萨斯的官方书面语言,也主要在中上层社会、知识界和商业活动中使用 。另一方面,随着德意志统一进程开始,从十九世纪上半叶起,作为书面语的标准德语逐渐形成,而属于法兰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没有被包括在这个过程中。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语言与以普鲁士语为基础的标准德语差异巨大,无法沟通。鉴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兴起,法兰西政府也开始强调国语推行的重要性。1850年到1870年是法语急速传播并被系统性地教授的20年,阿尔萨斯会说法语的人口因此大增。然而中下阶层(农民、手工艺人和工人,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的生活用语依然是本地的阿尔萨斯语 ,法语则被视为“富人的语言” 。1860年代晚期约有15%的阿尔萨斯人会说法语,但学生从学校毕业时大多能通晓法语和阿尔萨斯语 。

身份认同

阿尔萨斯的国家身份认同和其语言认同是错位的。尽管在历史和传统文化如语言上,阿尔萨斯与德意志部分地区关系密切,但与德国其他地区关系疏远,经过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由社会契约与自由平等价值观契定的现代国家认同观念让阿尔萨斯人认为自己是法兰西的一部分。尽管中下阶层对法语不感兴趣,但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与德国的标准德语差异巨大,无法交流,与自己的法兰西国家认同并不冲突 。这与德意志地区将国家身份认同建立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上的观念并不相同 。1870年,法兰西历史学家浮斯泰尔·德·库朗日回应德意志历史教授Mommsen的通信:《阿尔萨斯是法兰西还是德意志的?》里面就体现了这一差异。

1870年,拿破仑三世发起普法战争,结果普鲁士大获全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签订《法兰克福条约》,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兰克福条约》规定当地人可以选择移居法兰西,留下来的则默认为德意志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中上层民众,包括文艺、知识界人士大量离去,造成阿尔萨斯近十年文化真空。之后无论是战败的法兰西还是战胜的德意志帝国都将语言作为凝聚爱国主义的重要手段。德意志要求当地学校使用德语教学,而当地人坚持说法语和阿尔萨斯语为抵制德意志化的抗争手段 。例如一位说法语的阿尔萨斯学生领袖被逐出大学后,立刻被阿尔萨斯人和法兰西人视为英雄 。

写作与出版

《最后一课》是都德在故乡普罗旺斯以自己参战的经历见闻为基础写成的。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后,巴黎爆发革命,群众成立第三共和国,保卫祖国。都德参加了保卫巴黎的国民自卫军,然而自卫军和共和国的黑暗一面也让他寒心。最终巴黎沦陷,都德离开巴黎回到故乡普罗旺斯。1872年至1873年,都德陆续发表了多篇有关战争与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1873年集结出版为小说集。由于每篇都在星期一发表,故称为《星期一故事集》(《月曜故事集》)。《最后一课》也是《星期一故事集》中的一篇,最初在1872年发表。

《最后一课》与《阿尔萨斯!阿尔萨斯!》

在法国,《最后一课》常常与《星期一故事集》中的另一篇小说《阿尔萨斯!阿尔萨斯!》一同提起。《阿尔萨斯!阿尔萨斯!》是作者追忆数年前在阿尔萨斯乡村徒步旅行的情景。两篇小说常常被当作都德爱国主义文学的例子。如果说《最后一课》是作者抒发对德国占领的屈辱感,《阿尔萨斯!阿尔萨斯!》中作者则通过描述战争之前阿尔萨斯美好的风土人物,唤醒读者对失去的土地的缅怀之情。

影响

中国

1912年9月末由胡适译入中国,最初刊登在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初译名《割地》。

1913年,在日本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载了标明“匪石译”的《最后一课》。

1915年另一译本出现,就是“静英女士”译的《最后之授课》。

1919年,亚东图书馆将《最后一课》以原题目收入其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

1920年代开始,《最后一课》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最后一课》被收录进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下课本中

  日本

故事在日本译为《最后之授业》(日语: 最後の授業 ),明治时代就已有日文翻译版。

1927年(昭和2年),采用《最后之授业》作为教科书的教材,教导学童“国语爱”。

战后的一段时期,《最后之授业》从教科书中消失。

1952年(昭和27年),又再度收入教科书中。

1985年(昭和60年),教科书不再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远的一课
面对困难,许多人戴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的对象,风呜咽着四处搜索。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栽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惊异地望着欧阳老师。"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几十双眼睛在问。"因为我们要在操场上立正五分钟。"即使欧阳老师下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的男生没有出教室。操场在学校的东北角,北边是空旷的菜园,再北是一口大塘。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了一个整体。矮了许多的篮球架被雪团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
·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刷新你的生死观
说起对生死的认识,尤其是死亡的认识,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是对死亡讳莫如深,我们害怕死亡、害怕讨论死亡,认为这样不吉利。其实,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和讨论死亡,只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才能更好的确立生存观。只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死亡,才能促使我们珍惜现在,更好的活着!图源网络侵删《西藏生死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索甲仁波切在本书中深入讨论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等话题。因为这本书内容繁多,人们读起来可能不太方便,为了推进大众了解这本书,索甲仁波切重新整理了《西藏生死书》,并加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就这样,一本新书出现了:《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它浓缩了《西藏生死书》的核心精华,精选了365段灵性文字,每天一段,刷新你的生死观!下面小谱就节选几段文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11月4日佛法的基本讯息是,如果我们能做好准备,那么不管活着或死亡都...
· 西藏生死书与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的区别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很有名的宗教哲学类书籍,在这本书里,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为了更好的推广这本著作,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生和死的意义,索甲仁波切重新发表了一本新书《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它是《西藏生死书》的精华普及本。也就是说,更加精炼和简洁易读。一日一课和西藏生死书的区别在于,有点儿日签的形式,读起来更轻松、更治愈,是一本可以让你安静下来的书,一字一句都值得细品。索甲仁波切从《西藏生死书》精选365段灵性文字,一天一篇,一天一页,虽然长短不一,有的页面甚至只有两行字。但是哪怕只有两行字,也足以让我们反复观看、反复品味、反复咀嚼。即使我们只看了一页,领悟透了其中的真义,也会受益终生!下面小编就来发几页文字,让大家感受一下《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11月7日真的难以看到业在作用吗?我们不是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吗?当恼怒或伤害他人...
· 初一课外古诗词10首初一的课外古诗词有哪十首
初一课外古诗词10首初一的课外古诗词有哪十首534人参与2020年06月16日16:37分类:诗词名句1、【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8、【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最后一案
改编作品《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三集莱辛巴赫瀑布《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