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0
转发:0
评论:0
外部链接CGROScienceSupportCenter参考文献^AntimatterHintsatGalacticTurmoil,ScienceNews,1997.05.09,Vol.276.no.5314,p.897.^BATSEAll-SkyPlotofGamma-RayBurstLocations

外部链接

CGRO Science Support Center

参考文献

^Antimatter Hints at Galactic Turmoil, Science News , 1997.05.09, Vol. 276. no. 5314, p. 897.

^BATSE All-Sky Plot of Gamma-Ray Burst Location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伽玛射线暴
伽玛射线暴的研究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船帆座卫星(英语:Vela(satellite)),上面安装有监测伽玛射线的仪器,用于在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后,监视苏联进行核试验时产生的大量伽玛射线。1967年,这颗卫星发现来自宇宙的伽玛射线突然增强,随即又快速减弱,这种现象是随机发生的,大约每天发生一到两次,强度可以超过全天伽玛射线的总和,并且来源不在地球,而是宇宙空间。由于保密原因,关于伽玛射线暴的首批观测资料直到1973年才发表,并很快得到苏联Konus卫星的证实。由于伽玛暴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而且方向不好确定,起初对伽玛暴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连距离这样的基本物理量都难以测定。1980年代,基于Ginga卫星的观测结果,许多人相信伽玛射线暴是发生在银河系中的一种现象,成因与中子星有关,并围绕中子星建立起数百个模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籍波兰裔天文学家玻丹·帕琴斯基提出,伽玛射...
· 康普顿波长
简介在考虑到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为前提下,康普顿波长被认为是测量粒子位置的基本限制。其大小取决于该粒子的质量m{\displaystylem\}。现举一例子说明这个,设用反射回来的光去量度粒子的位置──但要准确地量度位置需要波长短的光。波长短的光是由高能量光子所组成的。若这些光子的能量超过mc2{\displaystylemc^{2}\},当击中被量度位置的粒子时,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可能会足够产生同类型的粒子。这使得粒子的原位置这个问题变得毫无意义。此论点同时亦表明了康普顿波长是量子场论──可用于描述粒子的生成或湮灭──需要被重视的长度上限。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将上述论点变得更精确一点。设要量度粒子的位置至一准确度△x。则其位置及动量的不确定性关系式为ΔΔ-->xΔΔ-->p≥≥-->ℏℏ-->/2{\displaystyle\Deltax\,\Deltap\geq\...
· 康普顿散射
简介康普顿效应首先在1923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家康普顿观察到,并在随后的几年间由他的研究生吴有训进一步证实。康普顿因发现此效应而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效应反映出光不仅仅具有波动性。此前汤姆孙散射的经典波动理论并不能解释此处波长偏移的成因,必须引入光的粒子性。这一实验说服了当时很多物理学家相信,光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粒子性,光束类似一串粒子流,而该粒子流的能量与光频率成正比。在引入光子概念之后,康普顿散射可以得到如下解释:电子与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获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弹,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则从另一方向飞出,整个过程中总动量守恒,如果光子的剩余能量足够多的话,还会发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弹性碰撞。康普顿散射可以在任何物质中发生。当光子从光子源发出,进入散射物质(一般指金属)时,主要是与电子发生作用。如果光子的能量相当低(与电子束缚能同数量级),则主要产生光电效应,原子吸收...
·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外部链接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网站参考文献^ChandraX-rayObservatoryQuickFacts^Griffiths,R.E.etal.,2000,Science,290,1325.NASAADS^Piro,L.etal.,2000,Science,290,955.arXiv:astro-ph/0011337NASAADS^Baganoff,F.K.etal.,2001,Nature,413,45.arXiv:astro-ph/0109367NASAADS^Kastner,J.H.etal.,2004,Nature,430,429.arXiv:astro-ph/0408332NASAADSDOI:10.1038/nature02747
· 莱顿天文台
历史1633年莱顿大学建造了该天文台,以放置司乃耳象限,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运行的大学天文台(此前中世纪大学教授的天文学多为理论性的,而天文观测多由私人仪器完成,而非大学天文台。可参见望远镜天文台和观测技术时间线(Timelineoftelescopes,observatories,andobservingtechnology)。起初该天文台使用Rapenburg上的莱顿大学主要建筑的房顶作为观测平台。1860年,一座大型现代化天文台在WitteSingel拔地而起。此建筑成为天文系的系址,直到该系于1974年搬到莱顿城西北部的科学校区。尽管莱顿不再进行专业性天文观测,但该系仍自称“莱顿天文台”。如今天文学家们转而去大天文台如智利ESO的VLT。该天文系(SterrewachtLeiden)是荷兰最大的天文系,享有国际知名度,其研究方向囊括天文学内的众多领域。许多知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