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8
转发:0
评论:0
自然情况矿脉位于石见国东部,相当于今日岛根县大田市大森地区的中央位置,故又称大森银山。早期开采区为以仙山山顶周遭的银矿石,在开发间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一般矿山开发时在精炼部分会耗去山林里很多薪炭类木材,可是石见银山封山已久看不出当时破坏的情形,况且灰吹法使用的是煤炭,而非较低温的木炭(800℃以下,银熔点约960℃),所以至今银山附近仍保留相当完整的阔叶森林地貌,因此曾入选2007年日本地质百选。历史变迁根据《石见银山旧记》一书所载,早在1309年(延庆2年)时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纪录,后来臣从于大内义兴的出云国田仪村铜山主人三岛清右卫门帮助大内家在1526年(大永6年)3月开掘出地下的银矿脉,其子大内义隆继位后在1533年(天文2年)透过博多的商人神谷寿贞招徕工匠,以从海外学习的精錬技术灰吹法大幅提升银的产量。当时日本极盛时...

自然情况

矿脉位于石见国东部,相当于今日岛根县大田市大森地区的中央位置,故又称 大森银山 。早期开采区为以仙山山顶周遭的银矿石,在开发间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 一般矿山开发时在精炼部分会耗去山林里很多薪炭类木材 ,可是石见银山封山已久看不出当时破坏的情形,况且灰吹法使用的是煤炭,而非较低温的木炭(800℃以下,银熔点约960℃),所以至今银山附近仍保留相当完整的阔叶森林地貌,因此曾入选2007年日本地质百选。

历史变迁

根据《石见银山旧记》一书所载,早在1309年(延庆2年)时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纪录,后来臣从于大内义兴的出云国田仪村铜山主人三岛清右卫门帮助大内家在1526年(大永6年)3月开掘出地下的银矿脉,其子大内义隆继位后在1533年(天文2年)透过博多的商人神谷寿贞招徕工匠,以从海外学习的精錬技术灰吹法大幅提升银的产量。当时日本极盛时银产量年约200吨,石见银矿极盛年生产38吨(百万两),价值约一万贯。

在石见银山产量上升后,四周大名大内义兴、大内义隆父子,尼子经久、尼子晴久祖孙以及毛利元就为争夺银山主导权爆发多起战争,直到1562年(永禄5年)时尼子家臣服于毛利元就,才以毛利家的胜利告终。后来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在1584年(天正12年)臣服丰臣秀吉,成为毛利家与丰臣家各派家臣担任奉行共管,与秀吉后来侵略朝鲜时的主要资金来源。后于1600年(庆长5年)毛利辉元在关原之战失败,被德川家康大幅减封,石见银山被江户幕府纳为直辖领,派驻银山奉行管理,第一任银山奉行就是有名的大久保长安,他以对矿山了解极深的安原传兵卫为助手,急速开发银山,提供幕府对外推动朱印船海外贸易的财源,在1602年(庆长7年)时仍有高达4~5千贯的产值,但此后产量逐渐下降。

明治维新后,石见银山曾交由民间团队经营,但效能不彰,最终载1943年(昭和18年),完全封山。银山在1969年(昭和44年)时成为日本国指定史迹。为使石见银山进一步注册世界遗产,当地居民组成了“银道振兴协议会”,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在2007年(平成19年)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定义范围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

  龙原寺间步

银矿山迹和矿山町

石见银山街道

港与港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石见国
郡安浓郡迩摩郡那贺郡邑智郡鹿足郡美浓郡参考资料石见国迩摩郡今浦文书目录最古の石见国図を発见相关项目日本令制国列表
· 银山塔林
历史银山因“冰雪层积,色白如银”而得名,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故称“铁壁银山”,明代曾列为“燕平八景”之一。唐代时,有僧人在银山一带隐居建寺,使得银山成为幽州最大的寺院所在地之一。金天会三年(1125年)时,该地始建大延圣寺(即延寿寺),至大定六年(1166年)当地已有五百余名僧尼。除去大延圣寺外,周围还有铁壁寺、松棚庵、清凉庵等七十二座茅庵,以及大量的僧尼舍。这些高僧、和尚、尼姑等死后就在此修造灵塔。此外,辽、金、元、明各个时期的高僧、和尚及尼姑的灵塔也大量散布于银山各处。明正统二年(1437年)司礼太监吴亮重修,敕名法华寺。银山在鼎盛时期最多有72座草庵,也因此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胜地,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并称“南金北银”,而山上的墓塔之多也使得民间传有“卢沟桥狮子数不清,银山佛塔数不尽”的说法。明代以后,银山诸多寺院逐渐衰败,清代时周边寺院还曾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有过修葺。...
· 上虞祝氏祖堂及其他遗迹
上虞祝氏祖堂及其他遗迹中华祝氏网2012年8月21日万家姓祝氏祖堂祝氏祖堂即“祝氏宗祖”,位于祝家村落中心位置,南距玉水河约50米,祖堂规模不大,为三间一层传统民居式建筑,面积约142平方米,现为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祝氏祖堂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祝氏一族原籍山西太原,汉代南迁到此定居,祝氏世祖原在虞城以教书为业,生三子,移居上虞各地,祝家庄支是其子祝贵宗公之后。祖堂内西侧墙上嵌一石碑,记载着这一史实。祖堂古朴端庄,正门处为三间通檐廊,屋内并无其他陈室,而正中梁坊上有一块堂匾,由上虞清代文科状元梁国汉所题。“纯嘏堂”三字古朴苍劲,“嘏”是“福”的意思,可见梁国治对祝氏的评价与祝颂。原祝家庄还有一座规模更大的祝氏祠堂,现只存一块祠堂碑石,从碑文可看出,祝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现此碑保存于曹娥庙内。从梁国治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分析,“纯嘏堂”可能是为祝氏祠堂题的...
· 上虞祝氏祖堂及其他遗迹
祝氏祖堂祝氏祖堂即“祝氏宗祖”,位于祝家村落中心位置,南距玉水河约50米,祖堂规模不大,为三间一层传统民居式建筑,面积约142平方米,现为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祝氏祖堂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祝氏一族原籍山西太原,汉代南迁到此定居,祝氏世祖原在虞城以教书为业,生三子,移居上虞各地,祝家庄支是其子祝贵宗公之后。祖堂内西侧墙上嵌一石碑,记载着这一史实。祖堂古朴端庄,正门处为三间通檐廊,屋内并无其他陈室,而正中梁坊上有一块堂匾,由上虞清代文科状元梁国汉所题。“纯嘏堂”三字古朴苍劲,“嘏”是“福”的意思,可见梁国治对祝氏的评价与祝颂。原祝家庄还有一座规模更大的祝氏祠堂,现只存一块祠堂碑石,从碑文可看出,祝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现此碑保存于曹娥庙内。从梁国治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分析,“纯嘏堂”可能是为祝氏祠堂题的匾,或许因祠堂倾废,才将堂匾移至祝氏祖堂之上。从此可见祝氏...
· 中华姓氏中及其罕见的族谱姓氏之团姓
团姓,团姓在数千个姓氏当中,是极其罕见的稀有姓氏之一,其根在镇江。《团氏南北合订宗谱》更是很少有人浏览过,其价值可见是非常珍贵。据最新人口信息系统显示,全国团姓人口仅有千余人,意味着全国平均每一百万人才有一个人姓团。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团姓其实发源于镇江。20多年前,笔者翻阅《镇江人物辞典》,注意到其中收录有一位名叫“团禾”的明代人,条目虽简略,却提到了团姓的来历。短短几行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的团姓相关资料,可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如愿。近些年,笔者有幸到邻近的扬州、泰州参观学习,发现两地也有团姓分布,还出了不少地方名人,便有心搜集团姓的相关资料,在《扬州历史人物辞典》里找到若干位团姓人物,顺藤摸瓜,笔者查阅了扬州、泰州两地方志,得到了更多的团姓资料。经进一步了解得知,扬州、泰州团姓其实与镇江团姓同出一脉。近日,笔者整理藏书,意外发现一卷清代丹徒举人团昌第的硃卷(科举考试专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