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烯烃复分解反应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5
转发:0
评论:0
概述烯烃复分解反应最初应用在石油工业中,以SHOP法的产物α-烯烃为原料,高温高压下生产高级烯烃。传统的反应催化剂如WCl6-EtOH-EtAlCl2,由金属卤化物与烷化剂反应制取。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个循环反应,过程为:首先金属卡宾配合物与烯烃反应,生成含金属杂环丁烷环系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分解,得到一个新的烯烃和新的卡宾配合物。接着后者继续发生反应,又得到原卡宾配合物。常用的催化剂都为卡宾配合物,格拉布催化剂含钌,施罗克催化剂含钼或钨。它们也可催化炔烃复分解反应及相关的聚合反应。反应机理根据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两个烯烃直接发生[2+2]环加成反应是对称禁阻的,活化能很高。20世纪70年代时,Hérison和肖万提出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环加成机理,该机理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反应机制。其中,首先发生烯烃双键与金属卡宾配合物的[2+2]环加成反应,生成金属杂环丁烷衍生物中间体。然后该中间体经由逆环加...

概述

烯烃复分解反应最初应用在石油工业中,以SHOP法的产物α-烯烃为原料,高温高压下生产高级烯烃。传统的反应催化剂如WCl 6 -EtOH-EtAlCl 2 ,由金属卤化物与烷化剂反应制取。

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个循环反应,过程为:首先金属卡宾配合物与烯烃反应,生成含金属杂环丁烷环系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分解,得到一个新的烯烃和新的卡宾配合物。接着后者继续发生反应,又得到原卡宾配合物。

烯烃复分解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都为卡宾配合物,格拉布催化剂含钌, 施罗克催化剂含钼或钨。 它们也可催化炔烃复分解反应及相关的聚合反应。

反应机理

根据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两个烯烃直接发生[2+2]环加成反应是对称禁阻的,活化能很高。20世纪70年代时,Hérison和肖万提出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环加成机理,该机理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反应机制。 其中,首先发生烯烃双键与金属卡宾配合物的[2+2]环加成反应,生成金属杂环丁烷衍生物中间体。然后该中间体经由逆环加成反应,既可得到反应物,也可得到新的烯烃和卡宾配合物。新的金属卡宾再与另一个烯烃发生类似的反应,最后生成另一个新的烯烃,并再生原金属卡宾。

金属催化剂d 轨道与烯烃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活化能,使烯烃复分解反应在适宜温度下就可发生,摆脱了以前多催化组分以及强路易斯酸性的反应条件。

烯烃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又可分为以下几种重要类型:

交叉复分解反应

关环复分解反应

烯炔复分解反应

开环复分解反应

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

非环二烯复分解反应

炔烃复分解反应

烷烃复分解反应

烯烃复分解反应

与大多数有机金属反应类似的是,复分解反应生成热力学控制的产物。也就是说,最终的产物比例由产物能量高低决定,符合玻尔兹曼分布。

复分解反应的驱动力往往不相同:

烯烃复分解反应和炔烃复分解反应—乙烯/乙炔的生成增加了反应熵,推动了反应发生;

烯炔复分解反应—没有以上条件,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除非还伴随有特定的开环或关环反应;

开环复分解反应—原料常为有张力的烯烃如降冰片烯,环的打开消除了张力,推动了反应发生;

关环复分解反应—生成了能量上有利的五六元环,反应中通常有乙烯生成。用关环反应合成大环化合物时,反应常常在极稀的溶液中进行,并且利用偕二甲基效应加快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烯烃发生臭氧化反应生成两个酮,再以维蒂希反应成烯的过程与烯烃复分解反应是等同的,且有些已被后者所代替。

应用

下述反应由Hoveyda-Grubbs催化剂催化,利用了开环的交叉烯烃复分解反应:

烯烃复分解反应

构建Epothilone分子中的大环时,采用的是烯烃复分解反应,产率很高,但双键没有选择性,生成的是E/Z等量异构体的混合物:

Fluvirucin-B 1 -Aglycone的大环合成也利用了烯烃复分解反应。但用(PCy 3 ) 2 Cl 2 Ru=CHCH=CPh 2催化时收率少于2%,只有使用钼催化剂才能以98%的产率合成关环产物,双键为Z构型:

烯烃复分解反应

WCl 4 (OAr) 2 催化剂存在下,1-己烯发生烯烃复分解反应,得到5-癸烯 及进一步复分解所生成的副产物。

历史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高分子化学研究。当时卡尔·齐格勒在对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一些金属催化剂存在下,乙烯“聚合”生成的产物为1-丁烯,而非应当得到的饱和碳氢长链。

1960年,杜邦公司开始使用四庚基铝锂和四氯化钛为催化剂,研究降冰片烯聚合为聚降冰片烯的反应。

不久后将该反应归为配位聚合反应。反应机理中,RTiX中间体先与烯烃的双键配位,生成π配合物。然后SNi协同反应使CC键断裂,生成含亚烷基-钛键的中间体,继续与第二个单体反应:

1964年,居里奥·纳塔在以钨和钼卤化物作催化剂研究环戊烯的聚合反应时,也观测到了不饱和聚合物的生成。

同一年,菲利浦石油公司的研究者 发现,当以含有六羰基钼、六羰基钨和三氧化钼与氧化铝的混合物作催化剂时,烯烃会发生“歧化反应”,如丙烯会生成等量的乙烯和2-丁烯。他们为反应提出的机理涉及环丁烷-金属配合物的生成,具体如下:

根据两年之前诞生的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判断,该反应是对称性禁阻的。并且复分解反应中也从未观测到任何环丁烷衍生物的生成。因此,该机理很快便被否定了。

1967年,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颖的催化剂,由六氯化钨、乙醇和有机铝化合物EtAlMe 2 等组分组成,可以催化2-戊烯的复分解反应。此外,研究人员首次将该反应称为“烯烃复分解反应”。

该反应中,2-戊烯很快便与2-丁烯与3-己烯形成平衡,双键并没有发生移位。而且也可以用丁烯和己烯作为原料,加入甲醇便会使反应终止。

这些研究人员还使2-丁烯与全氘代的2-丁烯反应,得到了C 4 H 4 D 4 ,氘原子平均分配在四个碳原子上。 因此,他们提出,“烯烃复分解反应”为复分解机理,而非烷基交换:

1971年,伊夫·肖万首先提出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金属杂四元环中间体机理,很好地解释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得到统计学分布产物的现象。 该机理也是烯烃复分解反应目前最广泛认同的机理。

反应中涉及的金属卡宾配合物由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在1964年首先制备出来。

肖万机理背后的实验证据为,四氯氧化钨和四丁基锡的均相混合物催化下,环戊烯与2-戊烯的反应:

反应的三个主要产物C9、C10和C11比例为1:2:1。用更高级的低聚体反应也得到这个比例。肖万认为,卡宾由碳-金属单键的alpha-氢消除生成,例如在2-丁烯(C4)与六氯化钨和四甲基锡(C1)反应时,产物为丙烯(C3)。

同年,成功合成环丁二烯的Pettit独自提出另一套理论, 认为反应经由含四亚甲基的中间体,并且sp 杂化的碳原子与中心的金属原子通过多个三中心两电子键相连:

Pettit为该机理提出的实验证据是,一氧化碳可以抑制含钨金属羰基配合物催化的4-壬烯的复分解反应。

1972年起,罗伯特·格拉布开始了对复分解反应的研究。他所在的研究组使1,4-二锂代丁烷与六氯化钨反应,试图制取一个金属杂环中间体,但得到的产物与烯烃复分解反应的产物相同。因此,他也提出了金属杂环中间体的机理,只是中间体环为金属杂五元环, 反应为两分子反应物加到金属原子上:

1973年,格拉布分离出二锂代丁烷与 cis- 双(三苯基膦)二氯合铂(II)反应生成的铂杂环中间体,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机理。

1975年,Katz通过让环丁烯、2-丁烯和4-辛烯的混合物与含钼的催化剂反应,观察到很快就有非对称的烃C14生成。该现象符合肖万所提出的金属杂环丁烷机理:

若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为格拉布所提出的烯烃成对机理,则在主要产物C12和C16生成之后,就会立即有C12与C6进一步反应的产物产生。

1974年,Casey首先以金属卡宾作为原料,进行烯烃复分解反应:

格拉布则在1976年推翻了自己提出的机理:

下述同位素标记的反应得到了肖万四元环中间体机理所预测的产物:

1978年开始,特伯以特伯试剂为基础,进行了很多复分解反应实验, 其中之一如下图所示,异丁烯和亚甲基环己烷中不同核素标记的碳原子发生交换:

1980年,格拉布研究组利用特伯试剂与3-甲基-1-丁烯的反应,分离出第一个金属杂环丁烷衍生物:

1986年的全合成中也分离出类似的化合物:

同一年,格拉布研究组证明了特伯试剂催化的降冰片烯复分解聚合反应属于活性聚合; 一年后,格拉布和施罗克共同发表一篇文章,描述钨卡宾配合物催化的活性聚合反应。 从这之后,施罗克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重点放在钨和钼催化剂上,而格拉布则着重研究含钌催化剂。他们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相比之下,格拉布催化剂对水、酸、氧气比施罗克催化剂更加稳定。

格拉布催化剂

以Michelotti和Keaveney之前对醇类溶剂中,水合三氯化钌/锇/铱催化的降冰片烯聚合反应为基础, 格拉布研究组以三氯化钌、三氯化锇或钨亚烷基配合物作催化剂,成功完成了7-氧代降冰片烯衍生物的聚合反应。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钌(II)卡宾配合物,如(PPh 3 ) 2 Cl 2 Ru=CHCH=CPh 2 具有更加有效的催化作用:

类似的还有(PCy 3 ) 2 Cl 2 Ru=CHCH=CPh 2 (三苯基膦配体被三环己基膦替换), 也是很常用的格拉布催化剂。

施罗克催化剂

1979年,施罗克为了进一步研究钽卡宾的反应,开始涉足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最初的结果并不理想,CpTa(CHt-bu)Cl 2 与乙烯反应只得到一个金属杂环戊烷,并没有复分解的产物:

一年后,他将原料改为PR 3 Ta(CHt-bu)(Ot-bu) 2 Cl(氯→ 叔丁氧基、环戊二烯基→有机膦),并用此成功催化了 cis- 2-戊烯的复分解反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W(O)(CHt-Bu)(Cl) 2 (PEt) 3 之类的含氧钨络合物也有催化作用。

1990年,Mo(NAr)(CHMe 2 R)(OC(CH 3 )(CF 3 ) 2 )类型的烯烃复分解反应施罗克催化剂开始被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中:

1993年结合了BINOL配体,制成了首个不对称施罗克催化剂。下面的反应中,该催化剂催化了2,5-降冰片二烯的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得到高度立体专一的 cis 同构聚合物:

延伸阅读

Olefin Metathesis: Big-Deal Reaction.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02, 80 (51): 29–33.

Olefin Metathesis: The Early Days.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02, 80 (51): 34–38.

Schrock, R. R. Living ring-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catalyzed by well-characterized transition-metal alkylidene complexes. Acc. Chem. Res. 1990, 23 (5): 158–165. doi:10.1021/ar00173a007 .

Schrock, R. R.; Hoveyda, A. H.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Imido Alkylidene Complexes as Efficient Olefin-Metathesis Catalysts.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38): 4592–4633. doi:10.1002/anie.200300576 .

Trnka, T. M.; Grubbs, R. H. The Development of L2X2Ru=CHR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 An Organometallic Success Story. Acc. Chem. Res. 2001, 34 (1): 18–29. doi:10.1021/ar000114f .

Grubbs, R. H.; Chang, S. Recent advances in olefin metathe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Tetrahedron. 1998, 54 (18): 4413–4450. doi:10.1016/S0040-4020(97)10427-6 .

Grubbs, R. H. Olefin metathesis. Tetrahedron. 2004, 60 (34): 7117–7140. doi:10.1016/j.tet.2004.05.124 .

参见

格拉布催化剂、施罗克催化剂

复分解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烯烃
乙烯的结构乙烯的形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乙烯中每一个双键碳原子的键角都约是120°。这个角度会受连接在双键碳原子上的官能团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范德瓦耳斯力影响。比如,C-C-C键角在丙烯中为123.9°。烯烃的碳-碳双键键能比单键高,133pm的键长也比单个共价键短。分子的几何形态如同单个共价键,双键也能被描述为原子轨道的重叠。与单键不同的是,单键只包含一个σ键,而碳-碳双键包含了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每一个双键碳原子利用它本身的三个sp杂化轨道与三个原子形成σ键,那一个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由三个sp杂化轨道形成的平面,重叠形成π键。顺-2-丁烯反-2-丁烯因为需要很多的能量才能破坏一个π键(对于乙烯是264千焦/摩),所以碳-碳双键间的转动很困难并严重受限。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取代烯烃存在一个或两个异构体(顺式异构和反式异构)。例如,顺-2-丁烯中的两个甲基取代在双键的同一侧,而反-2...
· 二烯烃
外部链接IUPAC金色书对二烯烃的定义[1]
· 环烯烃
例子环丙烯环丁烯环戊烯环己烯环庚烯1,3-环己二烯1,4-环己二烯参见烯烃环烷烃环炔烃参考资料^Delsemme,A.H.Thechemistryofcomets.RoyalSociety(London),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SeriesA(ISSN0080-4614),vol.325,no.1587,July29,1988,p.509-523.Abstract
· 复分解反应
发生条件碱性氧化物加酸Na2O+2HCl→2NaCl+H2OFe2O3+6HCl→2FeCl3+3H2O(盐酸除铁锈)酸加碱也就是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酸加盐2HCl+CaCO3→CaCl2+H2O+CO2↑碱加盐2NaOH+CuSO4→Na2SO4+Cu(OH)2盐加盐生成物至少有一种沉淀(除非产生气体)Na2CO3+CaCl2→2NaCl+CaCO3↓无机复分解反应溶液中复分解发生条件:可从设想的生成物而定,如生成物有气体、沉淀、弱电解质、配(络)合物生成时,则复分解反应一般能进行。即有产物脱离体系时,复分解反应一般能进行。离子反应例1:HCl(aq)+KOH(aq)→KCl(aq)+H2O(ℓ)H与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水,所以反应发生H+OH→H2O(H3O++OH→2H2O)K与Cl留在溶液中,所以说生成了KCl与H2O例2:AgNO3(aq)+HCl(aq)→...
· 朱利亚烯烃合成
反应机理砜的α-氢具有酸性,在强碱(如正丁基锂、叔丁基锂、甲基锂、二异丙基氨基锂)的作用下失去,得到负离子2,与醛发生加成,生成负离子中间体3。接着3与R3-X反应成酯,经钠汞齐在极性质子溶剂(如甲醇、乙醇)中还原消除,经过自由基机理,生成烯烃6。还原消除一步的详细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以前认为是下图中的第一个机理,但1995年时Keck等人发现,如果反应在氘代溶剂中进行,则砜的α-氢几乎被完全氘代,与原来假设的机理不符,故提出了一个新的机理(下图中的第二个机理)。烯烃的立体化学与中间体4无关,无论是苏式还是赤式的反应物经过反应后,都得到反式烯烃。这可能是由于还原时生成的烯基自由基可以自由旋转,从而偏向于热力学稳定产物的缘故。若用二碘化钐作还原剂,反应的立体选择性(E/Z值)明显下降,而且没有上述的氘代现象发生。Keck等人认为其原因是砜基离去后,生成的碳负离子不够稳定,很快就发生消除生成烯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