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7
转发:0
评论:0
柏托利塔青铜板现存最长的凯尔特伊比利亚铭文,是发现于西班牙萨拉戈萨附近柏托利塔(Botorrita)出土的其中一块青铜板,年代约于公元前二世纪。其内容的含意虽未被解译,然而因为包含大量人名,被认为可能是契约一类的东西。当地其他可能的凯尔特语言古罗马时期的伊比利半岛地区,可能还存在其他两种凯尔特语族的语言,分别为塔尔提索斯语和卢西塔尼亚语,然而这两种语言的确切分类尚有争议(尤为前者)。另见伊比利亚文字参考文献JordánCólera,C.(2004).Celtibérico.Zaragoza.Hoz,Javierde.(1996).TheBotorritafirsttext.Itsepigraphicalbackground;in:DiegrößerenaltkeltischenSprachdenkmäler.AktendesKolloquiumsInnsbruck29.April-3.Ma...

柏托利塔青铜板

现存最长的凯尔特伊比利亚铭文,是发现于西班牙萨拉戈萨附近柏托利塔(Botorrita)出土的其中一块青铜板,年代约于公元前二世纪。其内容的含意虽未被解译,然而因为包含大量人名,被认为可能是契约一类的东西。

当地其他可能的凯尔特语言

古罗马时期的伊比利半岛地区,可能还存在其他两种凯尔特语族的语言,分别为塔尔提索斯语和卢西塔尼亚语,然而这两种语言的确切分类尚有争议(尤为前者)。

另见

伊比利亚文字

参考文献

Jordán Cólera, C. (2004). Celtibérico . Zaragoza.

Hoz, Javier de. (1996). The Botorrita first text. Its epigraphical background ; in: Die größeren altkeltischen Sprachdenkmäler. Akten des Kolloquiums Innsbruck 29. April - 3. Mai 1993, ed. W. Meid and P. Anreiter, 124–145, Innsbruck.

Mallory, J. P. (1989). In Search of the Indo-Europeans . Thames & Hudson. ISBN 0-500-05052-X

Meid, Wolfgang. (1994). Celtiberian Inscriptions , Archaeolingua, edd. S. Bökönyi and W. Meid, Series Minor, 5, 12–13. Budapest.

Untermann, Jürgen. (1997): Monumenta Linguarum Hispanicarum. IV Die tartessischen, keltiberischen und lusitanischen Inschriften , Wiesbaden.

Velaza, Javier (1999): «Balance actual de la onomástica personal celtibérica», Pueblos, lenguas y escrituras en la Hispania Prerromana , pp. 663–683.

Villar, Francisco (1995): Estudios de celtibérico y de toponimia prerromana , Salamanca.

Celtiberian*.Carlos Jordán University of Zaragoza, Spain..[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凯尔特伊比利亚人
历史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曾(可能非出于自愿)成为迦太基人的盟友对抗罗马人,在名将汉尼拔的指挥下穿越了阿尔卑斯山,对这段期间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之后迦太基的败亡,凯尔特伊比利亚人于前195年屈从于罗马人;虽然罗马平民领袖提比略·森普罗尼厄斯·格拉古(TiberiusSemproniusGracchus)在公元前182年到前179年之间,曾花了数年的时间试着绥抚凯尔特伊比利亚人(依罗马人的记述),然而半自治状态的部落之间的冲突仍持续发生。在努曼廷战争(NumantineWar,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33年)之后,罗马文化的影响渐增,此时也是最早柏托利塔青铜板开始刻写的时间,之后的铭文就大部分都是以拉丁文书写。公元前79到公元前72年之间对塞多留的战争,象征着凯尔特伊比利亚人的城镇对于罗马统治最后的正式反抗,之后他们的文化就被罗马文化隐没了。
· 原始凯尔特语
语音重建子音从原始印欧语到原始凯尔特语的语音演变可归纳如下(字母或字词前的星号[*]代表该音位或该语汇单位尚未证实,而仅为基于假定或推测的重建):相较于其上层语,原始凯尔特语并不以送气与否作为分别音位的语言特征,因此原始印欧语的有声送气塞音*bʰ、*dʰ、*gʰ/ǵʰ便分别与*b、*d、*g/ǵ同化。但有声送气唇软颚音*gʷʰ则未与*gʷ同化:原始凯尔特语的*gʷ直接变成*b,而*gʷʰ则变成*gʷ;因此原始印欧语的*gʷen-“女人”变成古爱尔兰语的ben和威尔士语的benyw,而原始印欧语的*gʷʰn̥-“杀,伤害”则变成古爱尔兰语的gonaid和威尔士语的gwanu。原始印欧语的*p在原始凯尔特语中明显地消失了,变成*φ(见上表)以及*h(也许可在地名Hercynia“厄尔辛尼亚”中得到实证,假定Hercynia一字真的是源自凯尔特语的话),后来并在字首与元音中间的位置完全消失,而原...
· 伊比利亚猞猁
外型头部特写相对于欧亚猞猁皮毛上的稀淡的斑点,伊比利亚猞猁身上带有像豹的、明显的斑点,毛色浅灰或各种浅棕黄色。西部无斑点的种群据说在近年已经灭绝。头身长85–110公分,尾短(长约12–30公分);肩高60–70公分。雄兽比雌兽大:雄兽平均12.9公斤(最重26.8公斤),雌兽重9.4公斤。约为欧亚猞猁的一半大小。伊比利亚猞猁与欧亚猞猁分别不大,但更像短尾猫。脸孔比欧亚猞猁更像猫。尾粗,尾端黑色。耳尖、触须和鬓角各有一束黑色的毛。生态由于体型比北方的近亲较小,伊比利亚猞猁通常猎食较小的动物,很少大于一只野兔。两者的生境也有不同:伊比利亚猞猁生活在开阔的灌木丛,而欧亚猞猁生活在森林中。在每天光线微弱时以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目和食虫目)、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穴兔是其主粮(79.5-86.7%),野兔(格拉纳达野兔,5.9%)和啮齿目(3.2%)占小宗。雄性每天需要猎食一只兔子,而处于育幼期...
· 海岛凯尔特语支
谱系海岛凯尔特语支的谱系如下:海岛凯尔特语支盖尔亚支(北支)布立吞亚支(南支)参考文献Cowgill,Warren.TheoriginsoftheInsularCelticconjunctandabsoluteverbalendings.(编)H.Rix(ed.).FlexionundWortbildung:AktenderV.FachtagungderIndogermanischenGesellschaft,Regensburg,9.–14.September1973.Wiesbaden:Reichert.1975:40–70.ISBN3-920153-40-5.McCone,Kim.ThePIEstopsandsyllabicnasalsinCeltic.StudiaCelticaJaponica.1991,4:37–69.McCone,Kim.RelativeChronologie:...
· 伊比利亚半岛
地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都属地中海气候区,即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则刚好相反。地形上则包括梅塞塔高原和比利牛斯山脉,其中后者乃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国家一幅1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图,显示出当地的地理特征。伊比利亚半岛的较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古希腊城邦在半岛西南部沿岸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在布匿战争时期,这里是迦太基的领地,同时也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所率领的远征军的前进基地。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失败,这块领地被并入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行省之一。此外,伊比利亚半岛可能也是巴斯克人的原生故乡。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当中,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为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所占领,身为当地土著的基督教民族处于被压迫状态,仅有半岛西北部沿海地区为基督徒所据有。中世纪后期,摩尔人的势力日渐衰落,半岛北部的基督徒逐渐收复失土,为收复失地运动。公元1385年,葡萄牙王国的疆域大致形成;公元1480年,西班牙王国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