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次社会大分工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5
转发:0
评论:0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从狩猎、采集者中的分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犁耕农业取代锄耕农业。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后是金属犁。犁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农业生产在最适宜原始农业的平原、河谷地带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从事农耕的农业部落。首先发生在西亚、北非、东亚和美洲等地。在中亚、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带,原先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部落,逐渐转变为饲养畜群的游牧部落。生产的专门化不仅增加了各自的剩余产品,而且扩大了各种生产者之间产品的差异,于是产品交换日益频繁。农牧业的分工,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学者根据近百年来的考古资料,指出游牧部落形成于青铜的应用和马的驯养之后,颇晚于农业部落的形成,主张农业部落的分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在先进部落内的专门化确定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从狩猎、采集者中的分离。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犁耕农业取代锄耕农业。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后是金属犁。犁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农业生产在最适宜原始农业的平原、河谷地带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从事农耕的农业部落。首先发生在西亚、北非、东亚和美洲等地。在中亚、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带,原先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部落,逐渐转变为饲养畜群的游牧部落。生产的专门化不仅增加了各自的剩余产品,而且扩大了各种生产者之间产品的差异,于是产品交换日益频繁。农牧业的分工,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有学者根据近百年来的考古资料,指出游牧部落形成于青铜的应用和马的驯养之后,颇晚于农业部落的形成,主张农业部落的分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在先进部落内的专门化确定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

随着铜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应用,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伐林垦荒。农业在规模上的扩大,导致经营种类的增多。除了谷物种植以外,还经营园艺,栽培各种经济作物,把经济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丰富,各种手工操作,如金属加工、纺织、制陶、酿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动逐渐增多,操作者经验日益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既进行农耕、畜牧活动,同时又制作各种手工制品的人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有人脱离农业或畜牧业生产而转入手工业的专门化发展。专职的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终于从农业活动中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发展过程很不平衡。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离生产的商人得以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以后社会分工的基本格局,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社会分工论
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社会事实的“运动状态”。通篇贯穿分工论的关键概念就是“集体意识”。有机连带社会并非集体意识共同性降低,应该认识为,构成新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连带关系(有别于机械连带),所以像道德并非不重要,而是出现新的道德。分工类型的转变仅是组成方式的不同,由过去较为分立(小团体易于林立)的方式,转而向更细密分工,但是社会各部分更需要紧密合作的有机连带方式,一如身体器官,各司其职,机能各自不同。延续1与2点,突显有机社会其实更需要集体意识,因为单部分分工者,无法完成自身所有需求,唯有统合在更大的集体意识下,才能完整的构成社会,这一点,在机械社会里面,集体意识需求的规模并不需要这么高。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在《社会分工论》里,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团结”(或称“连带”),作为成员集合体的社会才能存在。他进一步将社会团结分成“机械”与“有机”二种。机械社会是一种较为初始的状态...
· 分工
目的提升产品种类、数量、品质分类自然分工-即古时人们以自身的生理条件差异而自然形成的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在自然分工体系中,分别担负不同的劳动或生产者职能。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会被划分成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功能为基础的分工。提高效率的因素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已观察到分工对于手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他将效率提高的原因归结于三点:熟练程度的增加。当一个工人单纯地重复同一道工序时,其对这道工序的熟练程度会大幅增加。表现为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分工,由一道工序转为另一道工序时会损失时间,而分工避免了这中间的损失。由于对于工序的了解和熟练度的增加,更有效率的机械和工具被发明出来,从而提高了产量。现代社会对于的产业链的分工更为细化和专业化,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更有效率。参见《社会分工论》
· 孟子的社会分工说:以君臣关系为例的个案分析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学说中,与其仁政学说密切相关的是他的社会分工理论。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政府,没有官吏,没有道德规范和礼义制度,一切都处于原始共有的分配关系中。随着早期国家形态的产生,社会内部结构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而社会分工的出现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心者”[1],显而易见,如果没有社会大分工,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的大发展。
· “像”和“象”是怎样分工的
由于“像”和“象”这两个字,经历了分久又合、合久又分的历程,因此,它们的使用一直比较混乱。1956年汉字简化前,“像”和“象”这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各司其职的。这在早期出版的一些繁体字的工具书及比较权威的《毛泽东选集》中均可找到见证。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多少年来语文教材及所有报刊都如此。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因此,1989年,经修订后的新版语文教材恢复了“像”字,不再让“象”代“像”。1996年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重新把这两个字的义项做了调整。“像”有三个义项:一、名词。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图像、雕像、人像、画像、偶像、遗像、像章、塑像、肖像、绣像、虚像、神像、影像、录像、摄像等。二、动词。跟某事物相同或相似,如:好像、活...
· 贵州分会班子人员分工情况
中国宋氏文化研究贵州分会班子人员及分工情况理事长:宋安龙副理事长:宋钊强、宋胜明、宋培波、宋浒、宋忠亮(兼秘书长)、宋永生、宋家勇、宋文、宋庆荣、宋富杰、宋万有、宋登义、宋元鸿、宋贞坪分工:宋安龙、主持全局工作,负总责。宋钊强、宋浒、宋永生、宋庆荣、宋万有分管文化研究,对理事长负责,牵头人:宋钊强。宋胜明、宋培波、宋文、宋富杰、宋登义、宋元鸿分管经济发展,对理事长负责,牵头人:宋胜明宋忠亮、宋家勇、宋贞坪分管人才建设,对理事长负责,牵头人:宋忠亮名誉会长:宋德光、宋升素、宋华忠、指导文化研究。宋福来、宋登江、指导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工作。中国宋氏文化研究贵州分会二零一八年五月五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