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之兴办“金陵琴社”
清朝末年,北京有一位从南方来的琴师,门口挂着“金陵琴社”的招牌,召收入门弟子传授琴艺,他就是黄勉之。
黄勉之
黄勉之生于1853年,原籍江苏江宁。为什么孤身一人到北方落户呢?对此,传说纷纭,有人说他本来不姓黄而是姓童,后来因为什么事情犯了案,于是隐姓埋名到南京削发为僧。不久,又与人打起官司,在南京无法存身,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当时杨宗樱的《黄勉之传》、王树格的《琴师黄勉之墓碑文》中都提到这件事。而黄勉之本人虽承认出家当过和尚,却另有道理,他说:他的老师枯木禅师当初拒绝收纳俗家弟子,他为了向这位禅师求得广陵琴派的真传,这才暂时入了空门,学成之后又还了俗。枯木禅师名空尘,号云问,江苏吴县人。《枯木禅琴谱》就是他编的,此书是继《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之后,是广陵琴派最后一部传谱。禅师能诗善画,尤精于琴,黄勉之能够拜在他的门下学琴,颇引以自豪,经常对人说自己的琴学得自广陵正宗。当时,他的学生杨宗樱也曾自认为广陵派,至于称杨为九疑派则是后来的事。另据《杖流旧友琴谱抄》云黄勉之曾受业于萧山陶梦兰,两个说法可以并存,因为先后向不同的老师学琴也是有可能的。
《与黄勉之书》
管平湖先生年青时见过黄勉之,曾对笔者说起他的武功很好,且具有超乎常人的耐寒能力。北京严冬气温很低,人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衣,而他却穿得很单薄,夜晚.睡觉棉被也很薄,有时一条硬板凳即可过夜。他家住宣武门南的一条小巷子里,“金陵琴社”的招牌就挂在家门口。黄勉之平时不爱讲话,面部也很少有表情,可是一旦弹起琴来,却精神焕发判若两人,只见他“雄峻凝整,若武夫按剑危坐,凛凛然不可肆以干”(《墓碑文》)。可见,黄勉之对于弹琴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这可能也和他练武功也有关系。
黄勉之指下的功夫很深,取音坚实明亮,力透琴木,对琴谱中所标志的吟、揉、装饰音,严格的节拍,处理得认真而细致。其入室弟子杨宗援对此有深刻体会,曾在他的《琴学丛书》中著文详加阐述。杨宗樱还在《琴粹自叙》中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他向黄勉之学了二十曲之后豁然贯通,发现“其未习者,但属名谱,以黄君法求之,音节自然合拍”认为跟黄先生的这种打谱方法对于弹奏未曾练习的生谱,很有好处。
《琴学丛书》
黄勉之教学也很认真,为了防止学生弹琴走了样,要学生将琴置于自己的对面,师生同时弹奏,甚至二人弹得一致为止,以后他的学生教学中也沿用了这个方式。他常教的曲目有《渔歌》、《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向他学琴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地位显赫的有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侗、叶诗梦;一般文教人员有杨宗攫、史荫美;还有地位卑微以贩卖棉线为生的贾阔峰。贾阔峰在黄勉之去世之后接过“金陵琴社”的招牌,继续在北京传艺,溥雪斋、乐瑛都曾向他学过琴艺。杨宗梭则另立门户,以“九疑琴社”名义招收弟子,管平湖、彭社卿曾出于他的门下。黄勉之于晚年(1917年)应聘赴湖南长沙教学,当地特意为他选拔了几十名资质聪颖的学生跟他学琴,一年后又回到北京。不久,于1919年病逝于宣武门南的寓所中,享年六十六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