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肚兜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1
转发:0
评论:0
历史肚兜出现不会迟于汉代,当时无钩肩者称为抱腹,有钩肩掩心者称为心衣。魏晋南北朝称为缠弦,宋代称为袜胸,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话则是男女皆会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

历史

肚兜出现不会迟于汉代,当时无钩肩者称为 抱腹 ,有钩肩掩心者称为 心衣 。魏晋南北朝称为缠弦,宋代称为 袜胸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 兜子 ,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话则是男女皆会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参见

裲裆 ( 日语 : 裲襠 )

诃子 (服装)

围件

裹肚

主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肚兜
左绣花背心、右杂耍肚兜(澄城)肚兜是关中和陕北传统的贴身服饰,形状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劲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它的实用价值是避免肚子着凉。成年有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有开口处,可以贴身放钱物。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向外的面料上绣有五颜六色的各种图案,如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临潼地区肚兜图案多用,成为女娲氏后代子孙的护身符,同时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在西府大荔、合阳地区,肚兜呈葫芦状。葫芦、南瓜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肚兜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夏天时,常可看到不穿衣服,只在肚脐处绑挂着肚兜的儿童。如果是五六岁以下的小孩,则整年都带着肚兜。当时有俗话说:“囡仔无六月天”,意思是说,若是天气骤然变冷而无法及时给孩童穿衣保暖,便可能受寒致病。另外,因绑挂肚兜方便又节省布料,在某些落后的山区,一些体弱的老年男性夏秋季时也没有穿上衣,只在中腹处绑挂个肚兜,这是因老人也容易患病且护理上很麻烦。以潮汕肚兜同北方形制的肚兜相对比,本处的较小,少去了胸前的菱形,也没有垂在小腹处的下摆,也去掉了延围到两肋间以至腰背的布料。它只是呈略扁的八角状(也有扁圆状的),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这种肚兜,多由家庭自制,市集上也有制成品出售。某些地方在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用的新肚兜较为宽大、漂亮;那是外婆家特制的。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肚兜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夏天时,常可看到不穿衣服,只在肚脐处绑挂着肚兜的儿童。如果是五六岁以下的小孩,则整年都带着肚兜。当时有俗话说:“囡仔无六月天”,意思是说,若是天气骤然变冷而无法及时给孩童穿衣保暖,便可能受寒致病。另外,因绑挂肚兜方便又节省布料,在某些落后的山区,一些体弱的老年男性夏秋季时也没有穿上衣,只在中腹处绑挂个肚兜,这是因老人也容易患病且护理上很麻烦。以潮汕肚兜同北方形制的肚兜相对比,本处的较小,少去了胸前的菱形,也没有垂在小腹处的下摆,也去掉了延围到两肋间以至腰背的布料。它只是呈略扁的八角状(也有扁圆状的),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这种肚兜,多由家庭自制,市集上也有制成品出售。某些地方在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用的新肚兜较为宽大、漂亮;那是外婆家特制的。
· 岭南文化—社会礼仪—裹肚兜
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裹上肚兜,这是潮人旧俗。肚兜也叫“肚腰”。人的肚子,特别是肚脐四周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寒肚疼拉肚子的,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肚子,尤其是对肚脐的保护特别重视。在这以前,潮汕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习惯穿“大同衫”(大襟衫)、“四旗裤”,系上肚兜,此风极为盛行。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就早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这也是原始而又朴素的防风寒的最好办法。潮汕人还有习惯从小孩到中年、直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不过,成年人不用象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镭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了微微的“叮咚”声;小孩却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挤得肚子鼓鼓囊囊的。潮汕人对肚兜的制作是颇好讲...
· 岭南文化―社会礼仪―裹肚兜
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裹上肚兜,这是潮人旧俗。肚兜也叫“肚腰”。人的肚子,特别是肚脐四周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寒肚疼拉肚子的,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肚子,尤其是对肚脐的保护特别重视。在这以前,潮汕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习惯穿“大同衫”(大襟衫)、“四旗裤”,系上肚兜,此风极为盛行。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就早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这也是原始而又朴素的防风寒的最好办法。潮汕人还有习惯从小孩到中年、直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不过,成年人不用象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镭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了微微的“叮咚”声;小孩却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挤得肚子鼓鼓囊囊的。潮汕人对肚兜的制作是颇好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