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
建置沿革
在鼓楼区境内,从汉初至清末曾六番建设城池。汉朝初期,闽越王无诸在屏山和冶山之间建冶城。当时由于西周后的封建制度对诸侯王都的面积有所限制,故冶城的周长约2.5公里。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国灭城废。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太守严高认为冶城过于小,遂于越王山 南麓建城,称为子城,周长大约有3.5公里。唐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威武军节度使郑镒再次修拓,使城北至现今鼓屏路小阜,南抵今八一七北路与虎节路口,东达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天复年间(公元901~904年),节度使王审知开拓子城南面,建罗城,城周约六公里。罗城设八个城门:南利涉门(今安泰桥北边),东海晏门 ,东南通津门(今津门路与高节路口),东北延远门(今中山路东北的北院后),北永安门(今北后街营尾),西善化门(今善化坊),西南清远门 ,西北安善门(在今北后街营尾)。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王审知再筑夹城,将“三山” 围在城内,城周约10公里。东南置美化门(今五一北路和福新路口),东北置井楼门(今七星井),西北置遗爱门(今北门兜),西置迎仙门(今西门兜)。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东南外城增筑。 至此,城周扩充至十二公里,古城规模基本奠定,南有光顺门(即合沙门),东有行春门(今东门晋安桥西侧),东北有汤井门(今汤门兜)和船场门(今井楼门兜),西有怡仙门(今西门兜) 。元统一全国后下诏毁福州城墙。 明初,福州府治与闽县、侯官和怀安三县县治均设在境内,一城并设三县署 。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府城以石重砌,并设下七座城门,四座水关。七座城门分别为:南门(在九仙桥)、北门(即前夹城的严胜门,后来由于门塞,改遗爱门为北门)、东门(即前外城的行春门)、西门(即前夹城的迎仙门)、水部门(在东南面)、汤门(在东北面即前汤井门)与井楼门(在汤门北面,即前船场门)。而四座水关主要用于沟通城内外河道。 万历八年(1580年)至清朝,福州府治和闽县、侯官县治均设在境内。在那时以南街为界,东半城属于闽县,西半城属于侯官县。 在清朝,福州城垣几经重修,但城之范围皆未拓展 。在清末,闽县与侯官县皆设区治理 。
行政区划
辖9个街道、1个镇:
自然环境
鼓楼区属于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相对湿度77%。区内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长五公里的温泉带,被称为“千古华清第一汤” ,温泉不仅水量大,水温高,并且水质好 。全区的绿化覆盖率为37.2%,公共绿地占7.1平方米。
工业发展
该地区工业发端于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冶炼遗址欧冶池遗存至今 。三国吴景帝时期(公元258-264年)在现今井大路一带设置船场,由典船校尉率谪徒造船 。五代时期,境内冶炼业具备相当的规模。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王审知用1.5万公斤铜铸丈六、丈八佛像,还铸造了铝、锡、镉合金钱币。宋朝该地大规模雕版印经,并可以自制纸张,开元寺《毗卢大藏经》与于山万寿观《政和万寿道藏经》都是五六千卷的巨籍。传统手工业品,例如丝织、刺绣、漆器、寿山石雕、雨伞、文具、角梳、纸花等都具有千年历史。鸦片战争后,战乱频繁,非中国工业品大量向境内倾销,地方手工业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小工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举步维艰。
条目注释
^ 越王山,即屏山。
^ 福州三山,即乌山、于山及屏山 。
^3.03.1 郊区,即后来的晋安区 。
^ 中外合作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外商合、独资经营的公司、企业之统称,是为三资企业。
延伸阅读
[明] 王应山. 闽都记.
[宋]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 1182.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鼓楼区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1. ISBN 7-80122-626-7.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 ISBN 7-80122-400-0.
鼓楼区政府办.福州市鼓楼区行政区划.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2011-06-16 [ 2014-07-01 ] .
鼓楼区政府办.鼓楼区概览 (有声) .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2008-10-31 [ 2014-07-01 ] .
内部链接
八一七路
东街口
屏东
屏西
三坊七巷
双抛桥
白马河
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