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各地情况
美国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采用的是知识广度的理念,即包含数理、文学等的“全方位”学习。由1980年,学校逐步把通识课程移为各院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该核心课程共分为以下十类:外国文化、历史A、历史B、文艺A、文艺B、文艺C、伦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
美国常春藤盟校基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文凭跨越文理分科,称为“文理学士”(英语:BLibStud)。
法国
巴黎政治大学是一所培养法国精英人才的名校,从1872年成立以来为法国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育人理念是以经济、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以广泛的知识面、国际眼光和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通识优劣
优点
通识教育能较为容易把社会人士训练成为“全能的人”。
缺点
实用性方面:通识教育科目虽然多样性,但实用性反而倍受质疑。通识学生投身社会后会发现,其所学不及专科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详细;通识学习并不合适实际的工作需要,或出现“无用武之地”的情况,造成学后用不到的浪费结果,其科目之多,令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要花很长的时间以处理通识各部分,并且有关内容不一定与学生日后工种或个人兴趣有关;
学生压力方面: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通识教育的课堂教授与考章之间欠缺线性关系是主要的学生压力来源之一,皆因为课程与考评的不稳定性将引来无止境的补课与的补习,反而增加学生压力;
课程设置方面:被强迫表态,没有选择余地的学生亦可能会养成欠缺逻辑与独立思考,带来反效果。
通识教育支持者的论点常常是“通识教育能较为容易把社会人士训练成为‘全能的人’”,实际上人不可能做到全能什么都精通,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完人”通识教育由于科目众多,学习任务可能带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扼杀人才:通识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偏科的学生,不被大学接纳,其偏科的才华被扼杀,如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数学、物理学得非常好,但其他科目却学得很糟,按照通识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些偏科的学生上高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是上大学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所长了。
浪费精力人力财力:通识教育所学的科目大多数对学生将来出来社会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升学考试及高考时这些科目都要考,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大多数看毕业证书,这就造成即使科目在将来出来工作关系不大,学生也要逼迫学:浪费精力。要招聘教这些科目的老师:浪费人力。国家及家长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浪费财力。
重要性 : 许多学生其实认同通识教育科目的多样性,但认为其科目的重要并不至于需要设立为必修科目,并且认为会阻碍其他必修科目的学习时间。另外,学生本来在其他科目上就要花上不少时间学习,假若还要花时间在一些具各方面缺点的科目,这样只是不断增加学生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